【血脉华章】川美美术馆:时光长河里的民族精神史诗

周学兵

<p class="ql-block">4月3日,云南高中学校在渝跟岗培训的第四天,今天的研修课程是参观四川艺术学院美术馆,感受从抗战时期的立艺为民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身份建构,从改革开放的人文觉醒到新时代的筑梦家园,感受川美人在艺术创作、教育传承与社会服务中,始终以画笔为纽带,以创新为桥梁,助力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当嘉陵江的晨雾漫过黄桷坪的青砖黛瓦,当长江的涛声叩响虎溪校区的玻璃幕墙,85年的时光在川美美术馆凝结成永恒的艺术星辰。这座坐落于山水之间的精神殿堂,以画笔为舟楫,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时代的长河中激起层层璀璨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一、丹青铸魂:在历史褶皱中触摸民族心跳</p><p class="ql-block">1940年的烽火硝烟里,吕凤子先生带着"以艺术代宗教"的宏愿,在璧山文庙播下第一颗艺术火种。展厅里泛黄的《沙坪小屋图》,用枯笔焦墨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收租院》群雕前驻足的观众,依然能听见泥土中传来的历史阵痛——300立方米黏土塑造的不仅仅是阶级苦难,更是觉醒年代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中立《父亲》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里,藏着改革开放初期整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庞茂琨《苹果熟了》枝头垂落的露珠,折射出新时代的希望之光。这些凝固的瞬间,像一部部微缩的民族史诗,让每个驻足者都能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二、笔墨传薪: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文明新篇</p><p class="ql-block">美术馆穹顶洒下的自然光里,藏族唐卡与数字水墨在同一个空间对话。年轻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丝路织梦》,用LED灯带编织出敦煌壁画的飞天意象;苗族银饰与3D打印技术碰撞出的《花山》系列,让传统纹样在科技赋能下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校园里处处是流动的美术馆:黄桷树下的雕塑工作坊,学生们用玻璃钢重塑大足石刻的慈悲面容;虎溪公社的涂鸦墙上,土家族摆手舞的韵律与街头潮流擦出火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似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在碰撞中孕育出更壮阔的文明气象。</p> <p class="ql-block">三、艺脉同频:在丹青笔墨间筑牢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美术馆二楼的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展,让纳西族东巴经幡与羌族碉楼模型同框。在《千里江山图》数字长卷前流连忘返之时,却不知创作团队中既有白发教授,也有来自凉山的彝族画师。这种跨越代际与族群的创作,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暮色浸染美术馆外的梯田景观,装置艺术《大地年轮》亮起暖光。这圈由3000块页岩砌筑的环形装置,每块石头都刻着不同民族的纹样。设计者说:"我们想让观众触摸到文明的肌理,就像触摸母亲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走出美术馆时,虎溪河畔的晚樱正簌簌飘落。那些散落在草坪上的花瓣,忽然让我想起展览中的一幅彝族刺绣——用七种丝线绣就的太阳鸟图腾,每片羽毛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川美85年的艺术探索,何尝不是这样?在保持各自独特文化基因的同时,共同编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当长江水继续向东奔涌,这些凝固在画布与雕塑中的文明密码,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星光。</p> <p class="ql-block">2025.4.3于重庆(摄影、文案z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