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是非不明</p><p class="ql-block"> 1、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个家族均出自鲁桓公,合称为“三桓”。公元前562年三家将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一分为三。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季氏推行“初税亩”,废除井田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周公。在这种情况下,冉求还帮助季氏四处搜刮钱财。孔子对自己冉求助纣为虐的行为感到痛心,非常的气愤地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弟子们现在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指责他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p> <p class="ql-block"> 2、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损人利己,甚至坑蒙拐骗,必然会招来怨恨(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如果一个人不与别人争夺利益,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会跟他相争夺,也就不会产生怨恨,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拿国家俸禄的人,有固定的收入,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就不能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已经得到了大的利益的人,就不能再谋取小的利益(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史记·循吏列传》)。</p> <p class="ql-block"> 七、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 1、子路向老师孔子请教:听到一个道理就应当马上去做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应该先询问他们的意见:可不可以按你听到的道理去做。怎么能够听说了马上就去做呢?冉有(原名冉求,字子有)也向老师孔子请教: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说:对。你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该马上去实施。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称公西华)听到老师孔子对同样的一个问题,给出来的答案却是相反的,感到非常的疑惑。于是反问老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冉有性格比较畏怯,所以要激励他。子路性格比较胆大勇猛,所以要他约束他,不能听风就是雨。(《先进》)</p> <p class="ql-block"> 2、季文子(姬姓,季氏,名行父,谥号“文”,史称“季文子”,其祖父为鲁桓公之子季友)是鲁国的大夫,每做一件做事事情之前,都会“备豫不虞”,反复考虑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及相关的处置预案。这种决策的过程虽然有利于化解风险,把事情做得更细致入微,但过分的谨慎也可能导致贻误时机。孔子认为像季文子这样做事很谨慎的人,不用考虑再三,只需要:考虑两次就足够了。就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司马懿素闻诸葛亮“谨慎有余”,不会冒险,因而退兵。(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