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茅岭村的隔代乡愁

周作明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故乡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麦市镇上庄村委会牛茅岭村,也是我们兄弟妹的血脉源头。父亲周继仁已于2022年12月28日仙逝,享年91周岁。爷爷周辛墉,奶奶郭宝香,父亲上有一个姐姐周雪花,下有两个弟弟周土才和周土山,都已离世多年。解放前因家境贫寒,父亲未入学一天。临武县解放不久,父亲于1950年10月应征入伍,后在部队学会开汽车,紧接着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负汽车运输后勤保障任务。父亲部队入党后于1958年退伍分配到广东韶关、广州等地从事汽车驾驶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回家务农一年,因缺司机又返回广东(连州等地)工作,后因祖父病重等原因于1969年冬调回老家临武县工作,直至1985年退休。父亲与母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结婚(母亲李莲美,宜章桥头上村人,宜章师范毕业,当过小学教师,下过放,做过工人,退休后于2007年9月20日病逝),生下我们兄弟妹四个孩子(周作明、周作春、周江英、周素英),并艰辛将我们养育成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病逝后,接父亲到身边敬孝。晚年的父亲身体依旧硬朗,陪伴他闲谈时,总喜欢重复与我讲述牛茅岭村的人世沧桑和他革命生涯的往事。父亲说,我们家传下的祖厅屋堂号为爱莲堂,听说是湖南省道县古代名人周敦颐的后代,承前公从琶溪村带着孩子迁牛茅岭居住不到二百年。解放前,我们家祖辈贫穷无一人识字,毛主席领导解放翻身,到我这一代光宗耀祖,我和俩个弟弟先后参军走出小山村并参加革命工作。一门三兄弟参军曾在临武县麦市公社传为美谈。我这一生最光荣的事有三件,一件是当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一件是开了一辈子车,驾车安全行驶近两百万公里无交通安全事故,并获奖励。一件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父亲常说,我这一辈子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当兵后白天军训学驾驶,晚上扫盲学识字,通过多年读报看书识字免强能写信,但许多字仍不认识、许多知识还是不懂,只能拚命多干活。父亲读报(书)认字的习惯坚持到晚年眼睛视力模糊看不清了。父亲感慨道,一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开车的战友有几个牺牲了,活着的战友也退伍转业到了全国各地,后再无联系。我们这一代人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翻身解放有工作,生活虽清贫但安稳,养育你们四个孩子长大。父亲常嘱咐说,你们都已立业成家,要好好工作,听党的话,安份守已,千万不要做对不起共产党和老百姓的坏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的时候,逢年过节放假时父亲常带我们兄弟妹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并和村里的同宗少年友伴玩耍。记忆最甜深的是奶奶做的麦市油茶(水),香气四溢,每一囗都是家乡独有的浓香味道,回味无穷,永存心间。随着奶奶的逝世,我们都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因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几乎少有回老家了,老家的亲情味习俗渐渐淡漠了。</p><p class="ql-block"> 过了天命之年的我,陪伴年迈的父亲回老家的次数多了,父亲每次回到出生地老家与众亲友见面心情都异常激动并泪流满面,只因为老家有他的父母骨肉情、兄弟姐妹情等难以忘怀的生命乡情。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我和大妹妹陪同,当父亲在大叔叔家里看到墙上挂着的已过世的父母和姐弟的照片时,长时间注视着,眼泪水不停的流出来,那是父亲最深厚血脉亲情与乡情的渲泄。在家乡同宗亲友簇拥下我们扶着衰老的父亲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老家。不久父亲年事高病逝。儿孙们按家乡丧葬习俗送父亲回老家入土为安,叶落归根。那里是父亲的故乡,也是儿孙们隔代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血脉文化的传承靠情感的体验、牵挂与延续,父亲过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回老家为祖父母和父母扫墓,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戴故乡的化育、感受乡土的气息、接受文化的洗礼,但总感觉自已虽回到了故乡如已经变成了“客人”。望着在落日晚霞中逐渐暗墨且基本荒芜的牛茅岭村(多数房屋无人居住,族人们尤其青壮年人多数巳入城镇打工生活),我问一同回村的堂哥周作生、周同生,我们这一批在外出生成长生活的子孙还有故乡吗?怎样找回那份故乡的归属感认同维系自己的故乡文化身份?百年之后的我们灵魂能回归牛茅岭故乡吗?“他乡”之客,隔代的故乡情,认祖归宗的情归何处?</p><p class="ql-block"> 周作明于郴州</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3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