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之典故(3)

陈英敏

<p class="ql-block">2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唐易老”的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冯唐是西汉代郡人,历经三朝而未被重用。到了汉武帝时期,当朝廷推举贤能之士时,冯唐却因年事已高而不能为官。这一事件被后人概括为“冯唐易老”,用以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在《史记·冯唐列传》中,详细记载了冯唐的生平事迹。他曾在汉文帝时为郎中署长,直言进谏,为原云中守魏尚辨冤。汉文帝曾乘车遇到冯唐,并与之谈论赵国将领李齐的才能,同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大将去抵御进犯的匈奴。后来,冯唐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使其认识到法令太苛、赏赐太轻、刑罚太重的问题,并成功为魏尚平反冤狱,使其复任云中守。然而,尽管冯唐才华横溢,却因年事已高而未能得到更多的重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始终未能封侯。这一事件被后人概括为“李广难封”,用以比喻功高不爵或命运不佳、壮志难酬。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李广的生平事迹和战功。他曾历经大小七十余场战役,但军功却不多。其中一次,他因诱降并杀害了八百多名羌人降俘而深感遗憾,这也被认为是他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后来,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李广坚持要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却被暗地里安排为前锋以外的部队。在战斗中,李广因迷路而未能及时与卫青会合,最终含愤自杀。尽管他战功赫赫,但始终未能得到封侯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勃借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和对命运的感慨。他通过描绘冯唐和李广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映射自己的境遇,进一步引出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生平事迹。其中提到,贾谊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深受汉文帝赏识。然而,由于朝中权贵排挤和谗言中伤,贾谊最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离政治中心。而“非无圣主”则是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意指贾谊被贬并非因为没有圣明的君主,而是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p> <p class="ql-block">26.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了东汉名士梁鸿的生平事迹。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东汉文学家。他博学多才,但性格刚直,不畏权贵。一次,梁鸿因得罪朝廷而被迫流亡,最终携妻儿逃至海滨之地(海曲)隐居。尽管身处逆境,梁鸿依然坚守节操,不仕不禄,以清高自守。而“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一典故,正是对梁鸿这一遭遇的概括和评价。其中,“窜”字表达了被迫流离、避居的意思,“海曲”指的是海滨之地,“岂乏明时”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评价,意味着即便梁鸿个人遭遇不幸,但所处的时代仍然是政治清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君子见机: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易经·系辞下》中的“君子见几(机)而作,不俟终日”。原文中的“几”通“机”,意为细微的征兆或先机。指君子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事物发展的微妙变化与机遇,并能够及时采取行动,不拖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达人知命:这一思想则与古代哲学中的“乐天知命”相呼应,强调顺应天命、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指通达事理的人能够深刻理解并接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他们不怨天尤人,而是尽人力而不纠结于结果,凡事顺其自然。</p> <p class="ql-block">2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后汉书·马援传》中,原文记载为“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句话是东汉名将马援所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志向和态度的坚定信念。马援是光武帝刘秀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被封为伏波大将军,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最大的理想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9.不坠青云之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坠青云之志”中的“青云”象征着高远和崇高,而“志”则指的是个人的志向和抱负。整句话的意思是,即使遭遇困境或挫折,也不能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它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不坠青云之志”这一名句并非直接出自《后汉书》的某一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但它与《后汉书》中记载的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言论有着紧密的联系。马援曾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人生志向的坚定追求和不懈努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并化用了这一思想,将其表达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此激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志向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30.酌贪泉而觉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典故的含义是,即使面对外界的诱惑或污浊,有德行的人也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正。吴隐之饮贪泉而不变贪,正是对这一含义的生动诠释。它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说新语·德行》:书中“吴道助、附子兄弟”条注引《晋安帝纪》记载,晋代吴隐之性情纯真,为官清廉,他的俸禄也分给亲族,以至自己冬天无被。桓玄派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广州城外二十里有地名石门,当地有水名贪泉,传说凡饮过此水的人就会变得贪婪无度。吴隐之不信此说,至贪泉时特意酌水而饮,并赋诗明志:“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另有说法为“石门有贪泉,一饮便贪婪。若使夷齐饮,始终心不变。”)吴隐之以实际行动和诗作表达了自己清廉不贪的高尚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书·吴隐之传》:该传记也记载了吴隐之饮贪泉的故事,内容与《世说新语》大致相同,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典故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1.处涸辙以犹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庄子·外物篇》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的故事。庄周家境贫寒,便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虽然答应了庄周的请求,但他说要等到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再借给庄周一大笔钱。庄周听了很生气,他以车辙中的鲋鱼为喻,说鲋鱼急需斗升之水以活命,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死地。这里,“涸辙”指的就是干涸的车辙,而“鲋鱼”则处于这个绝境之中。尽管身处绝境,但鲋鱼(或说庄周以此自喻)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它表达了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们也能通过内心的调节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困境,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3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文描述了大鹏鸟迁徙的壮观景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描绘了大鹏鸟凭借扶摇直上的飓风,能够飞越遥远的北海(这里的“北海”并非实指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泛指遥远的地方)到达南冥的壮丽场景。其中,“扶摇”形容风力强劲,大鹏借此得以高飞远举。这一典故的含义是,即使目标(如北海)遥远而难以到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努力(如扶摇直上的风力),仍然有可能实现目标。它表达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因目标遥远而放弃努力,而应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后汉书·冯异传》中,原文为:“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始时虽然遭受了挫折(如鸟儿垂翅回翔),但最终能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东隅)吃了败仗,但在日落的西边(桑榆)却得到了胜利。其中,“东隅”指日出处,引申为早晨或早年;“桑榆”指日落处,引申为傍晚或晚年。</p> <p class="ql-block">34.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典故源自东汉时期的孟尝君。孟尝,东汉会稽上虞人,以清廉奉公、广纳宾客著称。他曾为会稽郡户曹史,因处理冤案而名声大噪,后任合浦太守时,也展现了造福一方的才能。然而,尽管孟尝品德高尚、清廉奉公,却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空有报国之志而不得重用。这一典故在《滕王阁序》中被王勃借用,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孟尝君的敬仰。王勃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宴会的盛况,以及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遭遇的挫折,引出这一典故,激励自己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去追求梦想。同时,也表达了对孟尝君这样品德高尚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时常驾车任意行走,不设定目的地,直至车辆无法前行,道路尽头,他便会下车痛哭一场,随后返回家中。这种行为被后人称为“穷途哭”,象征着对世事无常、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慨与无奈。阮籍虽然行为猖狂不羁,但他的这种表现并非真正的绝望,而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无奈抗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此典故,意在勉励世人即便命运多舛,亦不可自甘堕落,而应保持坚韧不拔之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