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春无况懒游山,风景依然三月三。”宋代仇远的《上巳感怀》,春日美景如此绚丽也懒得去踏青。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又叫春浴日、情人节、女儿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自先秦以来,人们便在三月三临水祓禊、踏青游春,文人墨客更以此吟诗作词,寄情山水。如白居易《三月三日》: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春天绮丽之风情烘托而出。这些古诗词尤如一条蜿蜒的文化溪流,让古老的临水祓禊、男女相约、祭祀高禖、曲水流觞、踏青游春,历朝历代传统习俗的展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值得珍视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春暖花开三月三,广西各种活动尤为隆重,“壮族三月三”称为“歌圩节”,人们“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是壮族对歌择偶、寻觅爱情的重要活动。今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在南宁拉开了序幕,八桂大地处处是歌海,歌圩庙会、山歌擂台、竹竿舞、芦笙舞、抛绣球、壮族大鼓、侗族大歌,轮番活上演,打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品牌。</p> <p class="ql-block">在西南边陲的家乡,三月三是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也是踏青赏花、亲人相聚的好时光,年年如此,基本固定。追思先人,缅怀他们,是一份心怀感恩,更是一种责任与传承,感恩祖上给我们的一切,记住自己的根来自哪里。祭拜祖先,是内心深处的追忆与哀思,也是岁月留给我们最深的记忆,让我们深深的思考,给了我们一种精神的寄托。在传承传统中,依然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唐代韦应物不是这么说吗:“对酒始依依,怀人还的的。谁当曲水行,相思寻旧迹。”</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三月三,都要回几百里外的故乡,那里有童年的回忆,有纯朴的乡情,有忘不了的乡音,更有忘不了逝去的父母的音容笑貌。初二佛晓,邻居几只公鸡喔喔鸣啼,鸟儿们”吱吱喳喳“起劲地卖弄着自己的歌喉。因为要赶路,此时天还没亮,就与妻子起床了,天未亮透就整装出发了。天际飘着不小的雨珠,拍打着车的玻璃,外面迷蒙一片,不知是雨还是雾,十字街口的灯也是蒙胧的,赶早的人还真不少,车流不息的。广西三月三有两天假,加上周末,共四天时间,人们都在这一小长假里去春游、去远足、去探亲、去赏花。驶上钦北那条宽敞笔直的四车道高速,雨还一直下着,公路两旁的山峦,也被浓雾锁得紧紧的,看不见山顶的一丝尊容了。真如李清照所言:“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云涛与晓雾相连,象星河欲转,千帆竞舞,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过了钦州,雨慢慢停了,远处的山峦渐渐清晰起来。道路两旁那一抹抹红的、黄的、白的、粉红的鲜花正盛开着,随着微风向人致意。田野已披上了嫩绿容装,一片片甘蔗苗长出尺把高,坡上果园里的还留下一些黄灿灿的桔子,园里的香蕉早就收了,留下枯黄叶片随风飘舞。家乡是喀斯特地貌,叠嶂的山峦,葱郁且墨绿,道路弯弯曲曲,车子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隧道,在崇山峻岭中穿梭着,群山不断消失在车后。独秀的山峰、山涧、河流,在这条“中国十大最美的合那高速”上驾车,是一种享受!一会山谷一会隧道,一会庶林一会蕉园,忽儿一片田园一片果园,一路的风景,我们一路领略着南国特有的风光。驱车约五个小时,终于到达日夜梦萦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浓郁的乡亲乡情,车刚停下,乡亲们一下子围了上来,嘘寒问暖,淳淳的乡情,浓厚的热情,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的是令人猝不及防的感动。初二那天,同族人先祭拜始祖公,数了数,已经第十二代了。始祖公共生三个儿子,三个分支目前已繁衍近百家几百上千口人,可谓枝繁叶茂的!中午在操场聚餐,摆上十几桌叙旧,那份久违重逢的喜悦,这么浓郁的亲情,在觥筹交错中塞满了家乡的上空!同姓一家族是亲情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秀丽的故乡山川。嫩绿的群山连绵地伸向远方,比儿时更加茂盛,更加葱茏。秋天,那个满山层林尽染景色,春天一到,尽是苍翠欲滴,山上那一丛丛的映山红,点缀着远处的青山。村头那棵高大的枫树,退去了红叶,吐出新嫩的叶子,微风徐来,婆娑作响。球场边的那一排排桂花树,新长了叶子,象一只只雨伞撑向天空。田野早披上了绿新装,地里的玉米苗长出了几叶片,百香果园搭起了棚子,水田储上了水,准备开犁了。远离城市的喧闹,来到幽静秀丽的故乡,心里阔然开朗起来,心情更会平静下来,陶醉在浓浓春色之中,望着那满山遍野的春色,哪有不让人惬意呢?</p> <p class="ql-block">甘甜的故乡泉水。那一口清澈见底的泉水,还是淙淙流淌着,水草青青,鱼儿浅底,清清的泉水,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潺潺的流向东边。这口泉水不深,就一米多,也就几十平方见方,西高东低,分成三个水池。儿时是村庄的水源地,全村人都饮用这口泉水,十分甘甜,终年不枯。第一池是饮用水,绝不许污染;其他两池是洗菜和洗衣服用的。从家里到泉口有两百米路,小时的我经常帮大人挑水了,一天从早到晚,都见着有乡亲们前来挑水。据乡亲们说,十多年前就不怎么用这口泉水,饮用水从半山腰的另一处泉水引来,泉口落差一二百米高,乡亲们建起了一个大水池,引到每家每户,也算是“自来水”了,不再挑水吃,水还是一样的甘甜。</p> <p class="ql-block">朱淑真有诗说:“又是春光去时节,满城飞絮乱莺啼。”三月三是最佳的踏青游春日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当年的欧阳修描写了上巳节西湖风光无限好,一片繁华景象,谁家在争道?在翠绿的垂柳下,一辆红轮和金边的车子穿行而过。相传,上巳节是女娲补天创造万物之日,因此这一天也有踏青祈福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会踏青登高,赏花赏景,祈求一年平安吉祥。据史记,唐代踏青游宴最为盛行,宋元明清时期一直有踏青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三月清明日,男妇扫墓,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三月三,我们一大家族人边祭扫先人,边欣赏家乡之春色,在传承中领略家乡的无限春光。</p> <p class="ql-block">乡音不改,乡情未了,看似平平淡淡,却承载了多少游子许多回忆,那个日夜梦萦的地方,就是家乡了;那个满满的回忆,就是乡情了。寄托乡情的那抔土,早存于我内心深处,枝繁叶茂地年年生长,故乡注定是每一个人这一生都无法割舍的依恋。</p> <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上巳节于故乡(部分图片下载于网络,在此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