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于天地间感悟人格

青出于蓝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清明节。</p><p class="ql-block">清明,在岁月长河中流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季节符号,更是一种深邃的文化象征,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独特的坐标,承载着对人格、生死和天地精神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看书时,读到了周国平老师转载了一篇《黄河文学》主编郭文斌有关清明的文章,读着感悟颇深,就选了部分段落供大家阅读。</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在“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清明”。</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p><p class="ql-block">天同覆,地同载。</p><p class="ql-block">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p> <p class="ql-block">解析:</p><p class="ql-block">文中提到“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山水精神,是包容、坚韧与灵动的象征。山川不语,却以巍峨身姿承载万物;河流奔腾,以不息之态润泽四方。日月精神,则是光明、恒常与指引的代表。太阳东升西落,带来温暖与希望;月亮阴晴圆缺,见证岁月变迁。它们共同构成天地精神,融入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这种天地精神,让我们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时,在天地的宏大叙事里找准自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生死观在清明中得到了独特呈现。“齐生死”并非漠视生死,而是以一种豁达、超脱的态度看待生命的轮回。在中国人心中,生并非孤立的开始,死也不是彻底的终结,怀念成为连接生死的桥梁。每到清明,人们祭扫先人,献上鲜花与祭品,那些真挚又深沉的怀念,如潺潺溪流,从未断绝。这种怀念源自先辈们的奉献,他们在世间留下的足迹、传承的品德,影响着后人。而奉献又基于对生命意义的觉悟,这种觉悟的根源便是天地精神。天地无私,孕育万物,人们受此感召,懂得付出,在奉献中完善人格,也让生命在他人的记忆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清明,让我们在天地精神的滋养下,塑造完整人格,以从容的态度穿越生死的界限,让灵魂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保持着如春色般的生机与希望,在怀念与传承中,延续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 。</p> <p class="ql-block">‌清明之际,读一首诗感怀:</p><p class="ql-block">《清明后登城眺望》‌ - 刘长卿</p><p class="ql-block">风景清明后,云山窈窕秋。</p><p class="ql-block">登高一骋望,目极心悠悠。</p><p class="ql-block">千峰翠色里,万树白云头。</p><p class="ql-block">此意谁能解,独吟还独愁。</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