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师大,春风旖旎,满园盎然,春意流淌校园每个角落,恰是研讨好时光。2025年3月29日上午9点,《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应河北省历史学会武吉庆副会长之邀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文科楼历史研习室参加了“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开大学教授、博导黄亚楼;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凤鸣;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武吉庆;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彦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张广兴;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怀通;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朱文通;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以及《古燕留城探寻》编委王庆安、张家华、刘之龙、郭凤娟、冯裕环共13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参加此次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人员简介:</p> <p class="ql-block">本次座谈会缘起于刘之龙、王庆安诸位老师对古燕留城探寻的多年不懈努力,近期黄亚楼教授与张家华老师搭桥求教于武吉庆教授、张怀通教授二位教授积极响应,武吉庆教授及时策划组织了本次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武吉庆教授主持了此次“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本次座谈会自由放松,但井然有序。大家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会议决定用沧州青县家乡话讲话。会场上浓浓的乡音,满满的情怀,又把大家带回了故乡孩提时代!</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在有序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大家看后陶片、砖头,还有图片和视频资料后,心情激动,都为青沧交界有这么一处悠久的历史遗迹而感到震憾,并表示抽出时间来一定回家乡,现场体验,探寻古迹,并表示要把燕留城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p> <p class="ql-block">首先王凤鸣教授致开幕词。对《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们执着挖掘历史的精神予以称赞,除了微观探索外,还要从大历史观和整体历史观着眼,如大运河文化,“镖不喊沧州”的近代沧州镖局与晋商的关系,沧州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沧州献县天主教的传授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等等。总之,古燕留城对丰富燕赵文化研究会起到很大推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刘之龙老师在座谈会上,结合古砖瓦残块,照片和视频材料汇报了几年来燕留城的发现与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讲话稿</p><p class="ql-block"> 发言人: 刘之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沧州市沧县兴济镇南堤村人,距离疑似燕留城的杨官屯村仅十几华里。经营着一家小公司:沧州市福航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组装电气设备,制作标牌、标签、电子绝缘件等。业务之余,有一颗热爱家乡文化之心,尤其是近年来对家乡田野中的"燕留城"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所以在坚持不懈地求师求学,总觉得有一份责任将家乡这块厚土上的古文化搞清楚弄明白。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正值疫情期间,沧州狮城映像付永彬先生的一段关于"燕留域"的视频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与发现“燕留城在杨官屯村与后李寨村之间"的罗中林先生是老朋友了。我们二人曾不下10余次踏勘这片神秘的土地,找寻春秋燕留城的蛛丝马迹,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加蚌红色残陶釜片(民间称星星瓦)、陶豆残柄,还有一些带字的砖头、陶件等。沧州远东集团和大斤石材公司曾组织召开考察研讨会,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曾多次报道此事,引起社会各界爱好者、老师们的关注,来自沧州、沧县、青县、黄骅、海兴、唐山等地老师多次前来探寻燕留城,而且老师们写出不少有建树的文章,于是我就产生了由将这些资料编辑成书的想法,别让老师们的成果白白流失,为后人留下研究燕留城的第一手资料财富。2023年7月16日,在沧州学者李忠智和孙建老师的推荐下,我亲自拜访了青县文化领军人物王庆安老师,在我的请求下,愿助我一起合力主编《古燕留城探寻》一书。从此我们开启了编写《古燕留城探寻》的征程。一路走来,我们进京津查阅资料,去遗址多次探寻考证,去山东淄博、保定、廊坊等地考察。其中又有多位老师参与到研究燕留城队伍中来,张家华老师也是一位热爱家乡,甘于无私奉献的好学者,引荐我到市政公司设计燕留城电子实图。今天还引荐我认识了各位老师,我们深感荣幸,又认识高水平的好老师!感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燕留城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被大家感动着,从一开始远文友会大力无私地支持我们,还有沧州大斤石材公司,还有一些老师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有见地的文章,无私地交给我们编辑委员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这件事而奔波而奉献呢!而去做好这件事呢?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为我们编辑委员会提供更有价值更有水平的高质量的学术文章。</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讲一下关于燕留城遗址有7处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一、北台子: 曾发现铁质战刀,我们怀疑此处是北门地势也较高。</p><p class="ql-block">二、老鸪窝: 在北台子西南侧.曾发现四个花瓣的花砖。</p><p class="ql-block">三 、张家坟: 在此处曾发现带有铜锈的小扣件。此处沟内砖头并非人们从地里拾出扔进沟里的,而是长年被水冲掉土质而造成的成堆砖头,至今地面上还保持一大片满是砖头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四、修家坟: 此处地貌最有沧桑感。在此发现陶豆残件,加蚌红色残陶釜片(民间称星星瓦)、大字样砖头、疑似春秋瓦片很多。</p><p class="ql-block">五、张仙台子: 在此处发现看不清是花是字的砖头,整个曽形陶件,还有一些很粗糙陶盆残块,并且此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七层砖墙存在,此处与北台子同样高度,疑似是燕留城的南大门。</p><p class="ql-block">六、娘娘庙: 此遗址点是燕留城遗址的最高点也是最南端,疑似在城外。经历年代最多,发现不同时期的陶片,也有星星瓦,也有民国时期的瓷片。娘娘庙紧挨着古黄河道,疑似此庙是妈祖庙。</p><p class="ql-block">七、盟台: 此遗址在后李寨村西南洼.离燕留城大约四华里。当地传说此地为盟台,也有人称点将台。此台与山东齐国盟台几乎一样的造型。也发现不同时期的陶片和铁质疙瘩、石头器件。</p><p class="ql-block"> 我也带来一部分砖头、陶片和一些图片的幻灯片和视频,大家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我还带来遗址分布外形图,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讲一下关于研究燕留城所面临的情况和对以后的展望。</p><p class="ql-block"> 就目前来讲,我们去现场探寻,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我们无权向下去挖,哪样也犯法。再者我们也不懂,呼吁国家部门立项专门研究,很希望国家出面,由考古专家来研究,希望早日下结论。因为盗洞越来越多,遗址的迹像会越来越少,文脉就会断裂。</p><p class="ql-block"> 对家乡人来讲,真的很希望在我们家乡有一处文化古迹,让我们以及后来者们有一种文化自豪感,有一种文化自信。若能被国家认可, 可以开辟创建成“古燕留城"遗址公园,顺着田野曲折道路,修建上文化墙、石碑等宣传燕留域的礼让精神,以及春秋战国故事,由燕留城而产生的“分沟礼燕”"尊王攘夷""老马识途”蚁穴知水”束马悬车”等成语故事,人们聆听着春秋战国的故事、传承着礼让精神。是多么地提升我们家乡人的文化境界啊!希望看到那一天的到来!我始终坚信那一天也一定会到来!再一次感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2025年03月29日</p><p class="ql-block"> 于省会石家庄</p><p class="ql-block">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共享研习室</p> <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探寻》主编王庆安老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出了编写《古燕留城探寻》一书初心以及希冀,重点突出,有内涵,句句真诚,流露亲情,希望同乡教授们展示风华,多发表有关燕留城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河北师大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 王庆安</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老乡们安康吉祥:</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荟聚,大有土八路找到解放军的喜悦,有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更有燕留城文化大发展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公元前664年,齐国救燕国征山戎之义战、分沟礼燕之义举,燕庄公以燕留城作为回报、立下功德碑。燕留城有可能是冀中地区建造最早且有记载的古城之一。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以及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旅游等意义,我们用多大的精力和投入,用多少华丽的颂词,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然而,分沟与燕留城的地域指证、建筑规模、建筑规格以及消亡原因等等,历史典籍上只言片语,它愣是找不到信史,我们只能冠上最无奈的名字--“疑似”。</p><p class="ql-block"> 要想让“疑似”摘帽儿,彰显燕留城文化,需要从历史文献、考古调查与发掘、地理环境分析等多方面努力。我们这些研究者勉强能做的,只是从梳理文献记载、搜集方志资料入手,具体行动就是编辑《古燕留城探寻》一书,铺路搭桥,传于后世。</p><p class="ql-block"> 忝列《古燕留城探寻》编辑其中,令我非常感动的是从主编刘之龙、总顾问李忠智(沧州纪晓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到所有作者都是在百忙当中当做头等大事,而且白尽义务,甚至刘之龙老师劳神费力,还自掏腰包。这些拥趸者有的只是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奉献精神。说起来确实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该书从2023年应约、2024年10月3日成立编辑委员会,并决定实行编辑委员会负责制。《古燕留城探寻》的出版,充其量是一个资料汇编,因为挖掘、探寻工作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 大家应当看到了编辑说明我写的不好,只是表述了编辑意图、原则和排列次序。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不到20 章,连文字、图片在内约40万字、300 多页。图片是当代文史资料的必要反映形式,基本掌握在二三百帧左右。</p><p class="ql-block">燕留城文化这个选题非常难得,往大处说是燕齐文化,有龙国精神、外交典范和忠君思想;往小处看包含着仁义礼智信足以放大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和他乡遇故知一样,燕留城文化也是久旱逢甘雨。以本次座谈会为标志,相信随着燕留城文化的不断深化,燕留城文化再编、再版的可能性很大。用万事开头难的观点推理,从0到1或许需要很长时间,燕留城就走了2690年;而从2 到100 或许只需几年。如此说来,燕留城文化的深度研究、大力开发,在今后的步子迈的应该会更快更大!</p><p class="ql-block"> 毋容置疑,打造燕留城文化仅靠文献记载、传说故事,乃至浮于表面的地面调查是必须的,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物探调查、考古调查与发掘,地形地貌研究、水系变迁考察的地理环境分析,更需要与历史、地理、地质、考古、建筑、水文、旅游、人工智能等多科技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以获取更准确的年代信息和关于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细节信息,为确定燕留城的年代和性质提供科学依据,以填补《史记》、春秋史和燕齐地域历史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河北省历史学会促成的,并与《古燕留城探寻》编辑委员会共同召开的这次研究座谈会,我们都没想到,也都很高兴。本来80岁的李忠智总顾问会从北京赶来,只因有特殊情况,不能面谢各位教授、老乡。我想咱们都很遗憾。好在机会多多,定会在青县、沧县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次研究座谈会首先得感谢乡党张家华、黄亚楼、武吉庆、张广兴等人的组织协调,王凤鸣、韩立森、朱文通、薛彦华、张怀通等大家莅临指导与支招。还有远东文友会的郭凤娟、冯裕环、杨海霞等。这么多大咖行家,这么高层次高段位,组织的这么周密,还有哪么多的付出,我们心知肚明,非常感谢。您们是我们心中的贵人!您们的宝贵时间、您们的出场、您们会后的大作不是拿金钱来衡量的,也是《古燕留城探寻》一书渴望得到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各位老师老乡百忙之中心系家乡,情系燕留城,请多多赐教、请多多赐稿!常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我们一定把本次会议的筹备、组织、盛况,以及会后的动态与惊喜,特别是专家们宝贵的意见建议、您们的大作我们带回去,向编辑委员会全面系统地汇报,相信一定会提高书稿的档次,一定会进一步修正燕留城文化的探求方向。</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老乡,真诚欢迎各位贵人们到沧县燕留城实地查看、理性接触;到青县拜盘古、游运河、吃蔬菜、练把式、赏红木、登炮台!</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开启燕留城深度文化研究征程的、意义重大的研究座谈会圆满成功,成果多多!</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9日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共享研习室</p> <p class="ql-block">张怀通教授作主题发言,张教授讲《古燕留城探寻》卷上通读了4遍,张教授在会上对卷上作了细致解读,张教授说研究历史是可以交给民间一些人士去做的,比如《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今人欣喜,令人鼓舞的。</p><p class="ql-block">1.材料齐全。如《史记》、《说苑》、《括地志》及历代方志文献等。</p><p class="ql-block">2.考证细密。如是司马迁的送,还是刘向的逆(迎),第78页。齐桓公伐山戎后向鲁献俘等史实,第47 页。</p><p class="ql-block">3.成语典故的解说很详细。第52-54页。</p><p class="ql-block">4.综合考证。将燕留城与皮城、南皮城、中邑等古城一起作通盘考虑。尤其燕齐台的考证很有价值。第77 页。</p><p class="ql-block">5.与考古材料结合。如肖庄子战国墓及出土铜剑等,第 79页。</p><p class="ql-block">6.各种见解一一列出。将不同作者不同角度的考证文章综合在一起,让读者判断。</p><p class="ql-block">7.文字与图画结合。前面是文,后面是图,具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张怀通教授也提出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1.要弄清燕庄公与齐桓公的故事是相送还是相迎?</p><p class="ql-block">2.对于古黄河进一步确认,也可查谭其骧历史图地集先秦卷。 </p><p class="ql-block">3.可以在谷歌上查杨官屯的位置,与老地图如标注中邑县的地图。 </p><p class="ql-block">4.要与燕齐台结合起来,盟台的含义用途与燕留城的关系</p><p class="ql-block">5.燕留城所出土的陶罐,对陶罐的高、围、口尺寸都要测量一下。</p><p class="ql-block">6.关于渤方国,要区分渤与勃的不一致性,尽管历代帝王都来此地看日出,那就索性加上一个"日出图片"。</p><p class="ql-block">7.将山戎情况、令支情况再多写一些,他们地望在哪?.风土人情如何?</p><p class="ql-block">张怀通教授还提供一些关于"孤竹”国“无终”国的一些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韩立森老师对古砖瓦残块做了初步鉴定,并对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老师认为应国家省或县文物部门立项,先确定它是一座城,利用简易探测的夯土办法测出城墙方位,然后根据夯土年代再确定是不是春秋时代的燕留城。</p> <p class="ql-block">朱文通副会长发言,主要谈了六个方面问题:</p><p class="ql-block">1.燕留城是春秋时期燕齐两国的交界,这一观点可行。</p><p class="ql-block">2.“分沟礼燕”中的“沟”系古黄河的说法可以肯定。</p><p class="ql-block">3.燕留城、盟台系春秋时期“义战”的标志。</p><p class="ql-block">4.“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研究要注重实地调查。</p><p class="ql-block">5.地图中的标注要明确,易于辨识。</p><p class="ql-block">6.要把研究的问题揉入实际的背景中去。</p> <p class="ql-block">最后,由黄亚楼教授做总结发言:</p><p class="ql-block">本次座谈会缘起于刘之龙、王庆安诸位对古燕留城探寻的多年不懈努力,近期我与张家华搭桥求教于武吉庆教授、张怀通教授,二位教授积极响应,武吉庆教授及时策划组织了本次座谈。座谈会收获很大,启发很大。对古燕留城的探寻、研究提出三点建议:</p><p class="ql-block">1.古燕留城的研究中“外行思维”和“专家实践”的结合。</p><p class="ql-block">2.古燕留城的研究中致广大和求精微的结合,把握好“两轴”,即历史长河的时间轴和大区域的空间轴,同时于细微处着手。</p><p class="ql-block">3. 古燕留城的研究中注重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将零碎的残片复原,做出整座燕留城的虚拟仿真立体模型,更便于推进研究的进程、推广研究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刘之龙老师在会议上认真听取各位教授的建议,会后写下报道。</p><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主办:河北省历史学会</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p><p class="ql-block"> 地点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9日上午9点,《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应河北省历史学会武吉庆副会长之邀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文科楼历史研习室参加了“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本次座谈会是张家华、黄亚楼二位老师发起,河北省历史学会与《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主办的学术性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南开大学教授、博导黄亚楼;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凤鸣;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武吉庆;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彦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张广兴;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怀通;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朱文通;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以及《古燕留城探寻》编委王庆安、张家华、刘之龙、郭凤娟、冯裕环共13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本次座谈会自由放松,但井然有序。大家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会议决定用沧州青县家乡话讲话。会场上浓浓的乡音,满满的情怀,又把大家带回了故乡孩提时代!</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由武吉庆老师主持,王凤鸣老师致开幕词;刘之龙老师介绍了"古燕留城"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几年来的研究工作;王庆安老师介绍了《古燕留城探寻》一书的编写工作;张怀通老师 针对《古燕留城探寻》卷上初稿作了充分地解读,并给出建议;韩立森老师对古砖瓦残块作了初步鉴定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朱文通老师也对研究燕留城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方向;黄亚楼老师作最后总结,也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见.(详细情况另见说明)</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在有序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尤其是大家看到刘之龙老师带来的陶片、砖头,还有图片和视频资料后,大家心情激动,都为青沧交界有这么一处悠久的历史遗迹而感到震憾,并表示抽出时间来一定回家乡,现场体验,探寻古迹,并表示要把燕留城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不知不觉已经开到下午1:20,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会议室,楼下合影留念,共进午餐后《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们带着青县、沧县老乡的问候和希冀,启程回沧,一路上编委们还在讨论着、憧憬着……</p><p class="ql-block"> 刘之龙 </p><p class="ql-block"> 2025.03.29</p> <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探寻》编委郭凤娟老师在教学的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此次座谈会,在会上认真作好笔记,在第一时间写下了如下报道:</p><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在冀召开</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9日上午9时,由河北省历史学会、《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联合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古燕留城研究座谈会”在河北师范大学文科楼召开。</p><p class="ql-block"> 会议由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吉庆主持。与会者有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朱文通教授,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黄亚楼,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怀通,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凤鸣,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立森,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彦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广兴,《古燕留城探寻》主编王庆安、刘之龙,编委张家华、郭凤娟、冯裕环等。</p><p class="ql-block"> 首先王凤鸣教授致开幕词。对《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们执着挖掘历史的精神予以称赞,除了微观探索外,还要从大历史观和整体历史观着眼,如大运河文化,“镖不喊沧州”的近代沧州镖局与晋商的关系,沧州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沧州献县天主教的传授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等等。总之,古燕留城对丰富燕赵文化研究会起到很大推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接着由《古燕留城探寻》主编刘之龙、王庆安二位先生详细汇报燕留城遗址的实际探寻与本书资料的汇编情况。</p><p class="ql-block"> 先秦文化研究专家张怀通教授发言,对本书编写中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详细指导和深入探讨,提出在某些材料不足时,可以进行反面论证的“逆向思维”观以及开放包容的编写原则。</p><p class="ql-block"> 朱文通副会长发言,主要谈了六个方面问题:</p><p class="ql-block">1.燕留城是春秋时期燕齐两国的交界,这一观点可行。</p><p class="ql-block">2.“分沟礼燕”中的“沟”系古黄河的说法可以肯定。</p><p class="ql-block">3.燕留城、盟台系春秋时期“义战”的标志。</p><p class="ql-block">4.“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研究要注重实地调查。</p><p class="ql-block">5.地图中的标注要明确,易于辨识。</p><p class="ql-block">6.要把研究的问题揉入实际的背景中去。</p><p class="ql-block"> 韩立森老师对在杨官屯村与后李寨村之间的田野古遗址调查发现的古砖瓦残块做了初步鉴定,并对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进行到下午1:00点,专家学者们依然意犹未尽。最后,由黄亚楼教授做总结发言:</p><p class="ql-block"> 本次座谈会缘起于刘之龙、王庆安诸位对古燕留城探寻的多年不懈努力,近期我与张家华搭桥求教于武吉庆教授、张怀通教授,二位教授积极响应,武吉庆教授及时策划组织了本次座谈。座谈会收获很大,启发很大。对古燕留城的探寻、研究提出三点建议:</p><p class="ql-block">1.古燕留城的研究中“外行思维”和“专家实践”的结合。</p><p class="ql-block">2.古燕留城的研究中致广大和求精微的结合,把握好“两轴”,即历史长河的时间轴和大区域的空间轴,同时于细微处着手。</p><p class="ql-block">3. 古燕留城的研究中注重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将零碎的残片复原,做出整座燕留城的虚拟仿真立体模型,更便于推进研究的进程、推广研究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随着燕留城研究档次的提升和《古燕留城探寻》一书资料的不断丰富,相信这座春秋古城的研究对于丰富燕赵文化内涵会起到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古燕留城探寻》编委郭凤娟</p><p class="ql-block"> 2025.03.29</p> <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探寻》编委冯裕环,利用家在石家庄的条件,早早来到会场作好摄像、录音、记录等工作,照片里却没有她的身影,是一位默默的付出者。《古燕留城探寻》编委杨海霞虽没有在现场,背后也在默默地整理照片和资料,为她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现场忙碌的河北师大文科楼历史研习室的学生们,他们在听得入神处,也为沧州有这么一片古城遗存感到震撼!</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不知不觉已经开到下午1:20,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会议室,楼下合影留念,共进午餐后《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们带着青县、沧县老乡的问候和希冀,启程回沧,一路上编委们还在讨论着、憧憬着...…</p> <p class="ql-block">本次座谈会收获很大,已经过去一周时间,大家热情不减,还在继续讨论,真心为大家的乡情所感动!大家都有一股认真精神,务实精神,更有爱家乡的自我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此次座谈会收获一: 此次古燕留城研究会是一个升华点,更是迈向一个高度的起点。它将从民间的发现、探索、研究向学术化、专业化、正规化转变和提升,正如王庆安老师所讲"我们有从土八路归入解放军”的喜悦。同时《古燕留城探寻》编委会人员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和身上的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 此次座谈会收获二: 武吉庆老师的建议很有建树,或许是突破瓶颈,扩大视野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鉴用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所谓“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其内容之一是:历史研究者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由此,顾先生推论道:“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9-60),稍后他讲得更加直截了当:“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即“不立一真,惟穷流变”(《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73页)。关于燕留城的文献记载仅有寥寥数条,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对其进行如何考辨和阐释,也都难期太大突破。(当然,考古学可以为此作出贡献)如果把燕留城史事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鉴用“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所启示的方法路径,那就很有可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此次座谈会收获三: 全体与会人员产生一个共识: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采用“外行思维”和"专家实践”的研究方法,“致广大”与“求细致”相结合,从历史长河时间轴和大区域空间抽,全面观和整体观来研究探讨燕留城文化,在普遍联系的视域下研究燕留城,而不能把视域仅仅局限于燕留城的有无问题上。</p><p class="ql-block"> 总之,古燕留城文化正在循序渐进地向前推动着,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古燕留城探寻》一书抛砖后,定会引来大批金玉宝藏!,燕留城文化也一定会发扬光大!也一定会为家乡振兴文化、经济贡献一份光和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