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夜十二点,在书桌前,我望着手机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社会新闻,突然想起那个攥着人血馒头的华老栓。此刻,在这个被 LED 屏照亮的时代,我们是否依然在寻找某种精神偏方?</p><p class="ql-block"><b> 一、偏方崇拜的现代性变异</b></p><p class="ql-block"> 华老栓夫妇捧着浸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时,眼中闪烁的是愚昧与希望的混合体。这种对 "偏方" 的迷信,在抖音时代演变成对 "大师"、"神医" 的盲目追捧。某养生专家的绿豆疗法曾引发抢购潮,恰似人血馒头的当代变体。我们用科学的名义包装迷信,用流量的狂欢掩盖无知,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重复着华老栓式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住所对面的药店里,电子屏滚动播放着 "包治百病" 的广告。当特效感冒药与短视频里的 "人生导师" 同时摆在货架上,我们的选择究竟能比华老栓高明多少?那些在直播间里刷着 "求秘方" 的观众,与茶馆里议论夏瑜的酒客,共享着相同的文化基因 —— 对确定性答案的病态渴求。</p><p class="ql-block"><b> 二、革命者的血与流量的狂欢</b></p><p class="ql-block"> 夏瑜的鲜血被蘸成鲜红的馒头时,看客们的喝彩声里藏着吃人的獠牙。在百年后的今天,当某位理想主义者在舆论场中 "暴毙",弹幕里飘过的 "活该" 与 "取关",何尝不是新型的人血馒头?我们用点赞取代了喝彩,用拉黑替代了唾弃,却始终学不会对生命的基本敬畏。</p><p class="ql-block"> 在社交媒体的广场上,围观者的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某“明星”的八卦、某专家的失误、某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顺、伤痛或悲剧,都成了可供消费的 "人血馒头"。我们在虚拟空间里不断复制着《药》中的场景:伸长脖子的看客、急于变现的商贩、麻木不仁的“吃瓜”群众,共同构成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吃人”图景。</p><p class="ql-block"><b> 三、药方的缺席与自我疗愈</b></p><p class="ql-block"> 鲁迅笔下的药方始终缺席,这或许暗示着他对终极救赎的怀疑。在这个万物皆可带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警惕 "速效药" 的陷阱。当某知识付费课程承诺 "30 天改变命运",当某网红医生宣称 "包治百病",我们是否正在用新的迷信填补旧的空洞?</p><p class="ql-block"> 我翻开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其中,他在《墓碣文》中写道:"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药方 ——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痛感,拒绝成为任何形式的看客。当我们学会在信息的滚滚洪流之中保持沉默,在集体狂欢时守住底线,便是对吃人文化最有力的反抗。</p><p class="ql-block"> 夜,静得可怕,似乎能闻到远处睡梦中传来的呼吸声。我伏案起身。这时,手机里推送的消息提醒我,某个热点事件正在发酵。我关掉屏幕,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许真正的疗救,不在于寻找某种特效药物,而在于承认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答案的漂泊。当我们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华老栓们的悲剧,便不再是历史的循环。</p><p class="ql-block"><b> 作者笔名:南小塘、天清人安、北国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