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休闲去顺德(4)— 佛山祖庙、岭南天地、南风古灶

东风如意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阴 13℃-19℃<br>6:45起床,7:30早饭,9:00乘车出发,9:45到达佛山祖庙博物馆。<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又名“北帝庙”“灵应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是中原人南迁到岭南时所带来的北帝崇拜的产物。祖庙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米,整座建筑多用木石材料,斗拱梁架全用坚实的木料接榫构成,殿堂屋脊以石湾陶塑装饰,四周墙壁镶有大量砖雕、灰雕,殿内摆设有木雕、石雕、铁铸、铜铸、锡铸艺术品,堪称一座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不仅是道教建筑,更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祖庙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即北帝。祖庙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扩建,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1996年,佛山祖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佛山新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佛山祖庙后,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先</span>在黄飞鸿纪念馆前的广场上观看了佛山黄飞鸿舞狮演出‌。这是一场融合了武术、舞蹈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彩表演,整个表演的主题象征着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br></p> 舞狮表演是南狮的一种,又称醒狮,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它起源于唐代宫廷狮子舞,后随中原移民南迁传入岭南地区,并于明代在广东出现并流传至今。<div><br></div> 舞狮者以南拳和马步为基础,表演内容包括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精彩节目‌。<div><br></div> 醒狮表演在广东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br></div> 佛山是南狮的代表,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div><br></div> 醒狮表演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气神的体现‌。<div><br></div> <p class="ql-block">‌观看舞狮表演后,我们继续参观。</p><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的节孝流芳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旌表尹廖氏的节孝所建。其上有高浮雕及圆雕的多种图案纹饰,尤其是所刻划的众多故事人物,如“琴棋书画”、“八仙”及历史故事等,精巧细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该牌坊于1972年由博物馆征集,1990年迁建于现址,作为祖庙的配套文物古迹,使二者更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云龙柱为石质雕制,双柱成对。柱身主体所雕制的通景云龙图案,采用了高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艺,表现了强烈的立体感效果。雕刻刀法柔和浑厚,图案线条流畅自然,堪称岭南石雕艺术之精品。</p><p class="ql-block">该云龙柱原是市内药王庙所用的石柱,后因药王庙被拆卸,云龙柱被移至祖庙内保存,并于1958年改建为华表,在柱顶上加饰云板、望天吼,柱下加饰底座,遂成现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富贵图》瓦脊</p><p class="ql-block">牡丹花又称富贵花,本瓦脊所塑凤凰牡丹是明、清以来陶瓷工艺品常用纹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碑廊‌是佛山祖庙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景点,展示了23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庆真楼父母殿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祖庙古建群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筑。在佛山古八景中,曾有“庆真楼观”一说,庆真楼高16.63米,在清代是佛山古镇最高的建筑,站在庆真楼上,可俯瞰佛山镇全景。</p><p class="ql-block">庆真楼高于供奉北帝的主殿“紫霄宫”,体现了“父母为尊”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庆真楼供奉北帝圣父母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神龛石柱楹联“德育玄天圣父母,功垂造物大乾坤”为武当山金顶父母殿内原有内容,2016年由百岁高龄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敬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清末)</p><p class="ql-block">‌这座屏风位于前殿与正殿之间的过渡地带,起到了视觉上的缓冲作用。屏风中心的圆形内雕刻着“狮子滚绣球”的图案,圆形上部雕刻着“孔雀开屏”的图案,两侧雕刻着“高官进爵”的人物图案,整体显得格外豪华富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的主体画面、绦环板和装饰牙板均加以贴金装饰,装饰手法相互呼应,整体效果豪华富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应祠”狮钮盖曲耳兽足大铜鼎(清光绪二十五年.1099年)</p><p class="ql-block">此鼎为铜质铸制,通高254厘米,通宽115厘米,重约1000公斤,由盖、鼎、座三部分组成。鼎盖呈钟形,上方铸以抚球瑞狮作钮,盖身通四处镂空气孔以疏烟气,整体线刻福禄寿图、双喜等吉祥图案。鼎身折沿束颈,鼓腹圜底,曲耳附接在口沿和腹肩上,折沿铸饰西番莲与拐钩纹,鼎腹铸饰缠枝莲、回纹和倒垂花叶纹各一圈,双耳四侧铸饰“游鱼化龙”、“牡丹引凤”纹饰,顶部又筑铸台座与抚球小瑞狮各一,与鼎盖上的大狮相互呼应。鼎足三分直下,铸作狮首衔咬兽足之形象,更彰稳重肃穆之感。底座的铸造呼应了鼎足的位置,整体铸作一个三等分的如意云高台座,座中铸饰出水翘首之云龙,可谓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鼎的颈部正面铸有铭文“灵应祠”三字,上款“光绪二十五年仲冬谷旦”,下款“阮时和堂敬送”;背面则刻有“省城天平街仁兴店铸”、“省城竹栏门内达新街李义益作”等铸造信息。回顾史志可知,此铜鼎是清代佛山著名中成药商号“阮时和堂”委托铸匠定制,专为光绪年间祖庙大修而敬奉的礼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元霸伏龙驹”贴金木雕神案</p><p class="ql-block">此神案为柚木雕制,通长382厘米,通宽100.5厘米,通高156厘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佛山镇承龙街黄广华”店铺所制作、“银行如意堂”敬奉。工艺上,神案的制作采取了多层镂空高浮雕的佛山木雕技艺,将正面主题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上刻“荆轲刺秦王”故事,下为“李元霸降服烈马龙驹”典故,整体画面贴金处理,做工细腻精良,效果辉煌繁华。同时,神案所寄托的思想主张更为精彩,一是以李元霸故事中的胡人隐喻洋人,主题鲜明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佛山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痛恨;二是通过1958年神案修复时所发现、正面木雕小匾裱糊的“金銮殿”三字下所刻的“大明江山”四字,和木雕旗帜上出现的“李”字,使人联想到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发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的佛山粤剧艺人李文茂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暗地寄托反抗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诉求。此神案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实属佛山木雕艺术之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殿堂屋脊以石湾陶塑(瓦脊公仔)装饰。</p><p class="ql-block">装饰造像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包括道教神祇、戏曲人物和历史故事等,每一个造像都栩栩如生,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仔陶塑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br></p> 清晰可见“乾隆廿五年”。<div><br></div> <p class="ql-block">祖庙前殿的匾额“国朝典祀”为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御赐。匾额下方是层层相叠的朱红色如意斗拱,匾额下为“清嘉庆蝉翼纹兽足立耳大铁鼎”,是佛山祖庙的重要文物之一。鼎内侧铸有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环耳饰镂空钱纹,鼎口、颈部铸饰蝉翼纹,颈部加饰一圈凸弦纹隔断,肩腹分界明显,整体造型大气雄浑,展现了祭祀用器的庄严感‌。</p><p class="ql-block">此鼎始铸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曾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和嘉庆六年(1801年)两次重修,现存所见即为嘉庆时期地方士绅168人捐资、佛山冶铸商号“万明炉”铸制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应祠是佛山“祖庙”的主建筑,祠内祭祀的主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北帝‌‌。</p><p class="ql-block">灵应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景泰二年(1451年),当时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并建立了灵应牌楼‌。灵应祠不仅是佛山祖庙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其丰富的建筑装饰而闻名,包括陶塑人物瓦脊、木雕、石雕、砖雕、灰雕等,这些装饰品不仅具有重要文物价值,还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古祠艺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应牌坊始建于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时年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并建造了这座牌坊。灵应牌坊的建筑风格独特,为三楼三层式,第一层为歇山顶,第二、三层为庑殿顶,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飞檐叠翠,层出不穷。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灵应”二字匾。</p> <p class="ql-block">背面顶层竖书“谕祭”二字匾,下层横书"圣域”二字匾。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整座牌坊辉煌夺目,给人以壮丽、威严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应祠前的锦香池,最早开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初为土池,清雍正年间改建为石池。池中央有一座龟蛇合一的石雕像,象征着北帝(即真武玄天上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龟蛇共雕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龟蛇雕塑在道教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时期有句话:“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这句话描述了龟蛇的关系,象征着阴阳调和、相互依存‌。在祖庙的建筑中,龟蛇雕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对北帝的崇敬和信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福台在祖庙最南端,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此建筑为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端肃门位于祖庙的北端,是进入祖庙的主要通道之一。<div><br></div> 崇敬门位于祖庙建筑群体的最北端,是游客进入祖庙的主要入口之一。崇敬门的设计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色,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崇敬门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痕迹‌。<div><br></div> 寿字云蝠纹铁磬为铁质铸制,长68.5厘米,宽115厘米。此磬整体作传统磬形,中心铸饰圆形团寿图案,两侧分别环饰如意云纹和蝠鼠纹,下方显现一对飞龙穿梭于祥云间;磬的上方开一孔以衔挂,边沿铸饰如意云状纹,背面光素,铸有铭文“大清乾隆己卯吉旦”,可知此磬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div><br></div> 贴金铜观音坐像(1547年)<br>此像为铜质铸制,通高92cm,通宽60cm。此像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束冠帽带飘扬,面容慈祥,神态安乐;身穿双领下垂式大衣,胸前披饰璎珞、项圈,双手结禅定印,结勋跌坐于堂上,是典型的中土佛教观音菩萨像。 贴金彩绘铜真武坐像(明代景泰年间)<br>此坐像以铜铸制,通宽150厘米,通高304厘米安坐在由石基座和木质靠背扶手构成的朱漆贴金屏风式宝座上,像后上方悬挂贴金铜质圆形头光。此坐像面相饱满,眼神和蔼,面露微笑,乌髭美髯。身着黑地红云杂宝龙纹袍,腰悬嵌玉宝带,左手扶膝,右手托带,跣足端坐,头部、手脚部分和彩袍中部的龙纹等处均以贴金手法装饰,极具庄严贵重之感。此坐像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真武坐像,为国家一级文物。据真武造像研究可知,此坐像身穿彩袍宝带、面相亲善,属于典型的文神真武形象,虽无披甲持剑等武神形态,但披发跣足等标志性特征仍在。随着明代官方尊崇真武信仰的风气日威,真武地位不断提升,真武大帝造像相应呈现出文官化、帝皇化等演变特征,这恰恰反映了宫方希冀真武信仰贴近民众、亲近世俗的实际需要。 贴金真武铜坐像(明代景泰年间)<br>此坐像以铜铸制,通宽52厘米,通高80厘米,安坐在连体铸制的红漆铜宝座上。此像披发跣足,脸相饱满,目光如炬,乌髭美髯,神态持重;身披锁甲,飘帛缠绕,左手掐金刚诀,右手呈持剑状,通体施加贴金装饰,精彩展现了真武承天受命、驱邪惠民的神勇形象。据《佛山忠义乡志》所记载,此像与正殿北帝大铜像同属灵应祠“原有铜圣像三尊”,均系明代景泰年间所铸,背后刻有铭文“祈嗣信官潘梅舍”,可知其捐奉信息。<br>明代官方尊崇真武,真武神逐渐在民间取得了广泛崇信,拥有了较高地位。此像戒装现示,面相威武,属于典型的武神真武形象,按照佛山民间习俗,每逢正月初六开始的北帝坐祠堂、三月初三北帝诞和九月初九北帝崇升等大型民俗活动时均举行北帝出巡,民众即请出此像坐上舆轿,抬着巡游佛山镇的主要街道,让沿途善信敬奉膜拜,“鼓吹数十步、喧腾十余里”,全镇数十万民众参与,蔚为大观。 八宝仪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br>此套铜铸八宝仪仗原共八对十六件,文革期间散佚一件,现存十五件。此套仪仗制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过去主要使用在北帝出巡仪式上,是用以壮大威仪的仪仗用具,由当时佛山著名的中成药老字号“马百良”捐赠。八宝仪仗是以道教“暗八仙”图案(扇、剑、鱼鼓、玉板、葫芦、箫、花篮、荷花)和佛教“八吉祥”图案(轮、螺、幢、伞、花、鱼、罐、结)相配而成,每件仪仗造型均为一道一佛的图案相融而成,颇具特色,亦足见佛山北帝信仰的兼容并包。这套富有特色、几近完整的古代八宝仪仗在国内外现存道教庙字内甚属难得一见的历史保存。<div><br></div> 兵器仪仗(清光绪)<br>此套铜铸兵器仪仗共计三十七对七十四件,文革期间散佚一件,现存七十三件。此套灵应祠兵器仪仗制作于清光绪年间,过去主要是北帝出巡时以壮威仪所用,包含刀、枪、剑、戟、棒、棍、槊、铲、钯、斧、钺、鞭、锏、锤、叉、矛、戈等多种造型的组成,制作相当考究。在封建社会里,出巡仪仗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是等级地位的象征。<br>据铭文可知,捐赠此套兵器仪仗的中成药老字号“马百良”,当时分别聘请了“省城仁兴”及“省城天平街钜成店”两家铸造店号同时为祖庙灵应祠铸制仪仗。是故,此套兵器仪仗又有着两种不同的制作风格,充分展现了精湛的铸造工艺水平,是国内外现存道教庙宇内殊为珍贵的历史保存。 佛山铁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br>此东、西二尊铁炮分别于1975年和1974年出土于广州沙面和东莞虎门要塞,单尊净重约五干斤。<div><br></div> 从炮身铭文可知,二尊铁炮均是清道光年间由佛山铸户铸造的军事火器,其时正值晚清第一次鸦片战争,据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英兵围困广州城,省吏曾委托佛山乡绅监造大炮运解至省协助防务,二尊铁炮即为见证明清时期佛山是岭南地区的重要冶铸基地,冶铸生产闻名天下,所铸铁炮作为重要产品之一,可重达八千斤至一万斤。鸦片战争期间佛山铸炮甚多,至今在东莞虎门等抗击英军的炮台遗址仍保存了不少的佛山铸炮。<div><br></div> 褒宠牌坊<br>位于禅城区祖庙路21号内。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为仙涌铺郡马梁大宗祠前牌坊,1972年易地迁建至此。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三楼形制,面阔三间7.1米,高7.3米。檐楼由多个不同题材的砖雕斗拱组成,枋额正面阴刻“褒宠”二字,背面阴刻明嘉靖皇帝敕书。褒宠牌坊是广东省内少见的具有明代纪年的砖石功德牌坊,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div><br></div> 《金花古庙》石额(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div>据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佛山锦澜铺、祖庙铺等地分别有4间金花庙,从此石额的署款可知,石额始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于道光丙午年(1846年),应原属栅下铺(今文华里一带)区巷的金花庙正门石额。<br>金花夫人是源起于广州的民间女性神祗,主事生育,又称“金花娘娘”、“惠福娘娘”或“金华夫人”,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及:“广州多有金华夫人祠.……祈子往往有验。”相关研究指出,其信仰的出现最早或可追溯至南宋。伴随着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深入开发和对人口增长的迫切需要,金花夫人信仰迅速流行于广东地区,至今广东多地仍保存着不少金花庙。</div><div><br></div><div>《南泉古庙》门额<br>旧时本地民间有“顺德祠堂南海庙”之说,形容两地祠庙之多异乎寻常。佛山旧属南海,庙宇之多又冠于南海,皆佛山手工业发达,商业繁盛所至。因为封建社会的行会会所,多以庙宇形式出现,如明代栅下天后庙,乃铁商行会,博望候庙即紡织行会,太尉庙即石行会,国公庙即铁钉行会等等,佛山手工业和商业行业众多,每行又分东家(东主)行与西家(工匠)行,故此庙宇(行会会所)林立。<br>南泉古庙是治铸业的宝炉行所建。佛山冶铸业在明代已有细致分工,根据产品的不同而各自成行,宝炉行即其中之一。此额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会所时立,书者佚名。<br></div><div><br></div> 大型陶塑人物瓦脊‌是岭南地区传统祠庙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些瓦脊装饰起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两广、海南和东南亚等地,是极具浓郁岭南风情的民间建筑装饰。<div><br></div> 园中的屈原像,陶塑,上世纪50年代石湾的产品。<div><br></div> 洋人石雕柱础(清代晚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民间对洋人的一种蔑视。<div><br></div> 祖庙公园内陈列的“铸铁蟾蜍”,造型逼真,铸造工艺也属上乘,蟾蜍原口含灵芝,现已缺失,正面显著部位有“信昌炉造”四字铭文。<div>11:45离开祖庙,今天的午饭自理,我们夫妇12:20来到祖庙对面的岭南天地。</div><div><div><br></div></div> 每座城市都有称之为招牌的商业街,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南锣鼓巷、南京有夫子庙,佛山的招牌当然就是“岭南天地”啦。<div><br></div> 来佛山玩,岭南天地这个当地人心中的网红打卡点一定不要错过呦。<div><br></div> 午饭我们想寻一家好吃的煲仔饭餐馆。<div><br></div> 最终我们选中了红鼻显。点了金牌黄鳝煲仔饭和顺德老火靓汤(靓汤做法:胡萝卜玉米堡龙骨),味道确实不一般!<div><br></div> 红鼻显是顺德一代名厨杨廷显先生的绰号,因出生时鼻头上有一块浅红色胎记而得名。其父杨淮滨1908年在顺德桂洲创立永益饭店,杨廷显天生对烹饪有极高的领悟力。他接手饭店后增加了驰名盐水鸡、煲仔饭等品类,因出品美味、价格实惠,渐渐声名大噪。<div><br></div> 杨廷显不断醉心钻研厨艺,成为一代名厨。不少顺德餐饮界的大师们还记得当年红鼻显炒菜的功架和风姿。<div><br></div> 街巷中悬挂的提醒人们注意的佛山名小吃的种类名称。<div><br></div> 简氏别墅<br>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也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双喜烟”品牌的创办人。<br>简氏别墅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中西合璧建筑,于200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街心的喷水设置。<div><br></div> 十三姨是个餐饮店,主要提供美食和饮品,包括煎鱼饼、茅根竹蔗水、濑粉等。<div><br></div> 《孝道》作品创作自述<br>在不同的文化中,头发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里,头发象征着世代相传的血缘。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头发包含了我们的父母以至先祖所遗传下来的基因。我们从前人身上继承了基因,亦承传了他们的文化。利用头发来创作这件作品,正表达了我们对上一代人的尊敬。这件作品能让佛山人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心。这个公共艺术项目不但能宣扬孝道精神,更能让公众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div><br></div> 祖庙大街<br>祖庙大街曾经是明清时期佛山最繁华的大街。佛山明清时期,商铺比较集中,且大部分以商号、作坊、住所三合一使用,下铺上居或前铺后居成为佛山典型传统店铺的形式。<div><br></div> 钟楼<br>钟楼是岭南天地的地标建筑,处于岭南天地商业街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岭南天地商业街最高的建筑物。<div><br></div> 站在钟楼内向上看。<div><br></div> 整个钟楼的设计以婚庆为主题,“下聘礼、迎娶、南国醒狮、秋色巡游”等主题陶瓷雕塑;“龙凤呈祥”主题石雕,“喜喜”瓦拼花,无不体现佛山的本土习俗与特色。<div><br></div> 龙塘诗社—百年前的朋友圈依然伫立佛山。龙塘诗社主楼坐北朝南。<div><br></div> 这里是文会里嫁娶屋,始建于清初,座南向北,三间四进对称平面布局,由头门、二进大厅、三进居室、四进厨房及储物室、后庭花园组成,东西各有青云巷纵贯首尾。各进均为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砖木结构。嫁娶屋是一种专供出租操办婚嫁喜事的场所,是清代佛山独特民俗风情的历史见证。<div><br></div> “嫁娶屋”,顾名思义是作为婚庆嫁娶使用的房屋,佛山人婚嫁特别注重排场,但当时只有少数富翁拥有镬耳大屋,为将婚礼办得风光体面,不少百姓选择租用大屋举办喜事,乃便催生了众多嫁娶屋。<div><br></div> 现今的文会里嫁娶屋始建于清初,在佛山市内现存的众多嫁娶屋当中最为典型,是佛山独有的嫁娶风俗。<br>2015年,文会里嫁娶屋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长颈鹿饮水的雕塑景观。<div><br></div> 充气的大型蛇塑形,乙巳蛇年美好寓意,以“福蛇”形象植入纸鸢、莲蓬、石榴、雪花等元素呼应春夏秋冬四季,伴随着祥云环绕,福蛇以全新的姿态惊艳亮相,承载着全年的祝福。<div><br></div> 南风古灶是佛山著名的陶瓷文化景点,被誉为“陶瓷活化石”。它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传统柴烧龙窑。景区内不仅有南风古灶,还有高灶陶窑、明清古建筑群等。<div>南风古灶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是中国南方陶瓷生产技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结构及烧制技术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br></div><div>14:00集合乘车,14:40进入南风古灶。</div><div><br></div> 进入南风古灶大门后,便可看到景点全貌,古灶依山而建,整个窑体看上去仿佛是一条从天而降的巨龙,难怪南风古灶又被称为“龙窑”。<div>再往里走能见到说明标志牌上对南风古窑的历史介绍:南风古灶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从点燃第一把窑火开始,几百年来,薪火相传,到今天仍在使用,为石湾陶瓷做出不少贡献,这里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称为“活的文物,称不动的国宝”。<div><br></div></div> <div>这是对于南风古灶和高灶陶窑的基本介绍。</div>南风古灶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依岗之山势而建,因古灶窑口向南,故名南风灶。<div>高灶位于南风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div><div>南风古灶·高灶陶窑是中国仅存最古老、至今仍在使用、沿用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柴烧龙窑,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div><div><br></div> 南风古灶<br>南风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五百年来生产不断,窑火不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载入世界基尼斯记录、是世界上连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柴烧龙窑。窑是建在山坡上,全长34.4米,内长30.87米,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称为“龙窑”。但石湾居民又称龙窑为“灶”,因为窑头烧柴的地方像家里烧柴做饭的灶头一般,而且陶工都是靠龙窑烧产品养家糊口的,他们觉得龙窑就像家里的“灶”一般重要。而这条龙窑的灶口正对南方,每到夏天凉风习习,故称“南风灶”。<div><br></div> 高灶陶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32米,因窑炉建于高庙之后,窑主希望窑炉承接高庙鼎盛香火,故取名“高灶”;数百年来经多次修缮,现窑体总长32米,共有火眼26排,俗称26下火,高灶是明代石湾窑炉改革后基本定型的龙窑。此窑建成之后窑火不断,生产至今。<div><br></div> 南风三气火德星君,又称“火神”。该尊陶塑像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梅文鼎大师于1999年所创作,雕塑造型有别于传统石湾人物陶塑形象及传统神佛造型,表达了陶工们对火的敬畏以及喜爱之情。<div><br></div> 这里是被称为“古灶榕风”奇景。按常理,火和木应是相克的,可这古榕树与古灶却能如此和谐的相处。<div><br></div> 古灶神榕<br>南风古灶尾部的参天榕树,与窑灶的高温相伴数百年,水火相济,五行相生,两树连理,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奇观。<div><br></div> 这棵神奇的古榕保佑着神奇的古窑,荡漾着和煦榕风,润泽着陶城沃土,相伴“华夏名窑,千秋吐艳”,欣看“石湾陶艺,万载流馨”,被当地人称为“风水树”、“神树”,有“摸摸榕树头,一世无忧愁,生活乐悠悠”的民谚。<br><div><br></div> 您见过长在楼顶水泥板上的榕树吗?不要错过您头顶的景点“无地生根”。<br><br> 多年前,几个才思敏捷的游客到此,写下一首《如梦令·无地生根》:<div> 楼顶露台坚壁,</div><div> 茂树粗高荫丽,</div><div> 见地板凌空,</div><div> 刹那闹喧成寂,</div><div> 思秘思秘,</div><div> 古灶老榕飞裔。</div><div><div>他们看破:这棵榕树就是“古灶神榕”的子孙!</div><div><div><br></div></div></div> 明砂砖<div>兴龙窑共历500年烟火,完好如初。</div><div><br></div> 瑞龙献宝<br>由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和助手苏锦伦设计制作的古陶片壁画,长10.2米,高3.8米。这些古陶片分别采自五千年前的河宕贝遗址,唐宋时期的小塘奇石窑址,以及五百年前石湾镇岗古窑群遗址。<div><br></div> 南风古灶的邮政信箱也如此有意境。<div><br></div> <div>镇牛井的故事(陶瓷拼画)</div>本陶瓷艺术拼画是在高灶(与南风古灶并列)烧制。出窑时发现画中央的“镇牛井”上多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红珍珠。据知,它是龙窑窑顶百年积聚的柴灰釉,高温下融熔滴落而成。奇妙的是,低落的位置如此巧妙、恰当!有人说:它是石湾陶瓷先人送的珍贵礼物。<div>15:50返回,16:40回到度假村酒店,16:50去游泳,18:00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朋友在二楼酒店餐厅请客用餐,恰逢我们中间有一兄友生日,为此共同举杯祝福!</div><div>23:45睡觉休息。</div><div><br></div><div>待续。背景音乐:雅致茶音<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