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签赠本《中国建筑史》

Saltzburgese

<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新中国国徽设计,主持故宫文渊阁、孔庙修复工程。以其名字命名的“梁思成建筑奖”是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著有《中国建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p> <p class="ql-block">早在留学美国期间,因有感于中国古代建筑系统研究的缺乏,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便在心中立下了填补这一历史空白的夙愿。‌回国后,两位先生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的全面调查和研究。在随后的几年中,他们走遍全国15个省,测绘了2000多座古建筑,积累了大量资料。‌抗战期间,他们坚守在四川南溪县李庄 (中国营造学社战时社址),在极其困窘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撰写,与此同时还用英文撰写、绘制了《图像中国建筑史》。作为中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p><p class="ql-block">图片所示即为梁思成1962年12月签赠友人汪季琦的代表作《中国建筑史》油印本(内有梁先生批注)。此版为《中国建筑史》建国后早期版本之一,系应清华大学教学之需油印出版,并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交流讲义。</p><p class="ql-block">汪季琦(1909~1984),原名汪楚宝,江苏吴县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上海市工务局副局长兼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与梁思成、林徽因等同为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学报》的主要创始人及《建筑学报》编委会成员 (曾分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在1962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修订工作中两人更有深度合作。该签赠本作为见证了两位建筑泰斗学术之谊的早期版本,已成为笔者的重要图书藏品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