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二字背后的悲愤、遗憾和渴望一一读陆游两首“王师”诗有感

雨潇潇

<p class="ql-block">  在为初三毕业班学生整理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中,发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各选了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后简称《秋夜》)。《示儿》诗明白如话,朗朗上口,好读易背,大多比较熟悉。《秋夜》由于题目较长,诗句虽凝练,但有点拗口,加上入选教材年头较浅,故熟知的较少。现将两诗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示儿》</p><p class="ql-block">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p><p class="ql-block">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p><p class="ql-block">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p><p class="ql-block">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p><p class="ql-block">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p> <p class="ql-block">  两首诗中都含有“王师”二字,就是指南宋王朝的军队。时间上,《秋夜》在前,《示儿》在后,此诗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那么两首诗中反复地提到“王师”二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情感历程呢?</p><p class="ql-block"> 陆游自幼受到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事业。尽管仕途坎坷,多次因主张抗金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未放弃收复失地的信念。晚年退居家乡,仍心系国家大事,忧国忧民。</p><p class="ql-block"> 《秋夜》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诗人虽被罢斥归故乡,但仍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仍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的“王师”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可年年望,年年失望,不禁悲愤地写下《秋夜-二首》,这是其中第二首。</p><p class="ql-block"> 诗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以夸张手法描绘出黄河奔腾东去、华山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展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转向沦陷区的百姓,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下,眼泪都流尽了,年年盼望南宋王师北伐收复失地。“遗民泪尽”,深深地表达了对沦陷区遗民遭受苦难的同情,“又一年”,表达出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失地的满腔愤慨、失望和痛心。</p> <p class="ql-block">  《示儿》创作于公元1210年,即陆游85岁高龄、生命垂危之际。</p><p class="ql-block"> 陆游一生力主北伐,但始终未能如愿。面对国家的危局和自己的无力回天,他心中充满了悲愤与无奈。这首诗不仅是陆游个人的遗嘱,更是他一生爱国情怀的总结和升华,表达了他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情感。‌</p><p class="ql-block"> 在临终前,陆游自知无法亲眼见证国家统一,便将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他写下《示儿》,既是对儿子的殷切嘱咐,也是对抗战事业发出的最后号召。 </p><p class="ql-block"> 诗中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不见九州同”,表达诗人临终前未能看见祖国统一的遗憾、悲愤之情;后两句情调有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无比渴望,并对抗金这一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以告慰“乃翁”一一“我”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写下许多爱国诗篇,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都耳熟能详。这些激昂奋进的诗句,早已融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后世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自己一份力量。如果大诗人活在今下,日见祖国的强大,人民生活的安足,一定会欣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