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学们,相信这首古诗大家都能耳熟能详吧!今天跟随我们六一班同学的脚步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一起了解一下我们搜集到的有关清明节的知识吧!</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源流</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按阳历来说,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历书》中这样描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我国古代将清明这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到清明节不得不说另外一个即将消失的节日-----“寒食节”。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留下了“割股啖君”的美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不生火,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所以汉代改为3天。寒食节从晋开始后,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北魏孝文帝,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仍在民间自发兴起。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便描绘了这一节日的氛围,唐代王泠然《寒食篇》诗云“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意思是说,虽然重阳节和年终腊祭在秋季和冬季都很重要,但都不如寒食节在春季的地位高。</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作为节日,出现在唐朝。唐王朝定都长安后,将寒食节文化融合节气清明,吸收另一古老节日“上巳”,产生了一个新的纳入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大唐开元礼》中载“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会要》载“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唐德宗时“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不仅放长假,唐玄宗时更下令“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不仅与节气清明融合,其身上最大的标签已从“寒食”变为“上墓”,并最终在宋元时名字也逐渐被清明节取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用画笔描绘了清明时节汴梁的风土人情。中华民国时期清明节一度规定为植树节和民族扫墓节,1943年为纪念黄帝作乐教民把清明节称为“音乐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又成为了新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也有过清明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白雪</p><p class="ql-block">收集资料:张雯茜 冯昱文 陈婉馨</p><p class="ql-block"> 赵 尚 王晟丞 魏熙源</p><p class="ql-block"> 合 成: 张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