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心目中的那些好人与好事”系列之五十四:</p><p class="ql-block"> 难 忘 “ 小 芳 ”</p><p class="ql-block"> 彭 家 靖</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底,时年仅16周岁的我,作为一名“老三届”毕业生,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潮裹挟着,来到了原芜湖专区所辖的泾县凤村公社唐村大队(当时改为“长征大队”)明塘生产队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实际上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长河中不过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一小段。但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此期间,当地的“贫下中农”们对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番深情厚谊,让我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 在这段经历结束,也就是1971年7月我因为“招工”而离开那里返回芜湖、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很长时间里都只是偶尔地和那里的几位“代表人物”通通电话,却再也没有回到过那里。直到2014年5月,原“芜湖人文网”网站组织了一批摄影爱好者去泾县茂林镇采风,我才因为那里距离我的“第二故乡”很近,而且经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交通变得非常便捷,而从茂林镇上租乘了一辆小汽车,绕过横亘在两地中间的一道叫“东陈岗”的山梁,直接来到了那个我们“曾经插队务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我们“曾经插队务农的地方”,我不仅又见到了我们曾经劳作过的那些田地、曾经栖身过的那间大屋子,而且还见到了好多个曾经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特别是与当年还是一个与我们这些城里的下放学生交道很深的村姑,可那会儿却已变成了一个六十多岁老人的村妇有了一段短暂的重逢以后,我觉得自己这一趟“跑得可一点儿也不冤枉”,可以说是无意中实现了自己的一大愿望!</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李春波的那首流行歌曲《小芳》不是在到处传唱吗?当我又乘坐那辆出租车回到我们那个摄影采风的团队下榻之地,一些平素喜欢逗趣儿的网友纷纷向我打探这次故地重游的感觉如何,有没有遇到那首歌曲《小芳》中的“小芳”?而我对此并没怎么往心里边儿去,就当作大家是在说着玩的而一笑置之。</p> <p class="ql-block"> 这就到了2015年7月,还是那个原“芜湖人文网”网站发出了一则关于举办第二届“七夕”原创诗歌朗诵会并进行征稿的通知。我因为自己此前虽参加了该网举办的第一届“七夕”原创诗歌朗诵会,但用的是旧作,可以说是表现平平,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所以这次就想新创作一首诗歌,到时候再来一个“重在参与”。</p> <p class="ql-block"> 可我这个人平时真的是很少写那些吟风颂月、谈情说爱的诗歌呀!就在我为自己这次能拿出什么东西而苦思冥想、搜索枯肠的时候,一天晚上边洗澡边来了灵感,即:顺着一条思路,将自己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去凤村公社唐村大队明塘生产队插队落户;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善良淳朴、可亲可敬的村民;还有那年“重回了一趟曾经插队务农的地方”有机地串联到了一起。几乎是只用了一次冲澡的工夫,就为那首时间跨度为四十多年,篇幅为五六十行、标签为“怀旧”和“抒情”的诗歌《当年,那位不是叫“小芳”的姑娘》打好了腹稿——</p> <p class="ql-block">时隔四十多年,我重回了一趟 </p><p class="ql-block"> 曾经插队务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过后,一位朋友开玩笑地问我:</p><p class="ql-block">有没有遇到</p><p class="ql-block"> 歌曲《小芳》中的“小芳”?</p><p class="ql-block">我表面上对他连连摇头,</p><p class="ql-block"> 暗地里却在想:</p><p class="ql-block">这一趟我跑得可一点儿也不冤枉,</p><p class="ql-block">只因为又看见了她——</p><p class="ql-block"> 那位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的</p><p class="ql-block"> “姑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她的名字不是叫小芳,</p><p class="ql-block">也没有梳过“粗又长”的辫子,</p><p class="ql-block">只是双眼和“小芳”一样</p><p class="ql-block"> 既亮晶晶,又水汪汪!</p><p class="ql-block">论年龄,她应该是在我之上;</p><p class="ql-block">父母早早地在邻村</p><p class="ql-block"> 为她许下了一个婆家,</p><p class="ql-block">替她相好了一个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她似乎更愿意</p><p class="ql-block"> 和城里的下放学生交往,</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喜欢将那些</p><p class="ql-block"> 听了会让人脸红的段子</p><p class="ql-block"> 当着我的面讲。</p><p class="ql-block">一个大热天,她还徒手</p><p class="ql-block"> 从自留地里</p><p class="ql-block"> 刨出来一个大山芋,</p><p class="ql-block">在悄悄塞到我手里的同时,</p><p class="ql-block">又轻轻扯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那单飘飘的衣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又黑又冷的</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晚上,</p><p class="ql-block">队长让我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在队屋里面算几笔细账。</p><p class="ql-block">夜已经很深了,</p><p class="ql-block">她从家里端来一大碗泡得</p><p class="ql-block"> 热乎乎、香喷喷的冬米,</p><p class="ql-block">两眼忽闪忽闪,</p><p class="ql-block">就像会说话似的盯着我</p><p class="ql-block"> 把它一口口吃光</p><p class="ql-block">——哦,那一刻</p><p class="ql-block"> 她就紧挨在我的身旁!</p><p class="ql-block">我分明听见了她的心跳啊,</p><p class="ql-block">着实闻到了她身上搽的</p><p class="ql-block"> 雪花膏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我便因为招工</p><p class="ql-block"> 而离开了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直到四十多年以后,</p><p class="ql-block">才与她重逢在他们家的客堂。</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从她那里</p><p class="ql-block"> 我已看不出当年那副</p><p class="ql-block"> 俏丽的模样!</p><p class="ql-block">面对着她那深深的皱纹、</p><p class="ql-block"> 弯弯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瘪瘪的嘴巴、</p><p class="ql-block"> 黄黄的面庞……</p><p class="ql-block">我只能默默地说:“你——</p><p class="ql-block"> 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姑娘:</p><p class="ql-block">年轻时那份美好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我会永远地珍藏;</p><p class="ql-block">而今步入老年,</p><p class="ql-block">我更要加倍地祝福你</p><p class="ql-block"> ——每一天都过得</p><p class="ql-block"> 快快活活,</p><p class="ql-block"> 每一年都活得</p><p class="ql-block"> 健健康康!”</p> <p class="ql-block"> 过了十多天,也就是8月20日晚,芜湖市人文网第二届“七夕”原创诗歌朗诵会如期在雨耕山文化创业园里的“内思剧场”拉开了序幕。当我在此之前为那首《当年,那位不是叫“小芳”的姑娘》的诗歌制作的一部视频作为背景在舞台上开始播放,我也从台后缓缓走到台前,并开口朗诵出了那首诗歌的第一句:“时隔四十多年,我重回了一趟曾经插队务农的地方”时,会场里面顿时安静下来,似乎只能听到一台又一台照相机对着我快门直按的声音;而当我又朗诵到了:“……我分明听见了她的心跳,着实闻到了她身上搽的雪花膏香”时,会场上顿时又发出了一阵明显是发自内心,而不是瞎起哄的叫好声。</p> <p class="ql-block"> “……而今步入老年,我更要加倍地祝福你——每一天都过得快快活活,每一年都活得健健康康!”是我那首《当年,那位不是叫“小芳”的姑娘》诗歌的最后两句。当我将它们朗诵完,并谢了幕,进而移步台下的时候,会场里面又响起了较长时间的掌声。除此以外,我还间或听到了不少人的议论,如:“大鹏老师的这首诗写得真好!”“大鹏老师今天的朗诵真不错!”“大鹏老师就是今天晚上舞台上的明星!”“大鹏老师肯定写的是真人真事,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不然的话,怎么会这么生动,这么情真意切?”</p> <p class="ql-block"> 是啊,我这首诗的确写的是真人真事,的确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主人公“小芳”并不是指某一个人——她既可能是那位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冬天的晚上”“从家里端来一大碗泡得热乎乎、香喷喷的冬米”“盯着我把它一口口吃光”的“小芳”;又可能是那位在“一个大热天,从自留地里刨出来一个大山芋”“悄悄塞到我手里”的“大芳”;既可能是那位在某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夜,听说我走路不小心掉到了村头的那口“明塘”里,便连夜生火,为我压惊、驱寒、烤衣服的“老芳”;又可能是那些在稻田里,一边耘田,一边争相和我开着各种善意玩笑的“群芳”……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以为:与其说是我写得好,还不如说是她们人好、心肠好;与其说是我的朗诵吸引人,还不如说是她们为我们付出的情感与行动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 让我感到十分荣幸的是,我亲自朗诵这首原创的诗歌《当年,那位不是叫“小芳”的姑娘》,不仅在那个芜湖人文网第二届“七夕”原创诗歌朗诵会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而且还在更长的时期和更大的范围内引起了较多的关注,赢得了较好的评价。此后,我不仅在原“芜湖人文网”的网友聚会时,作为“保留节目”,一次又一次地被大家“点戏唱”;而且还在其他多个场合,或自告奋勇,或应别人的要求,把这首称得上是“雅俗共赏”(别人的评价)的诗歌,“声情并茂”(也是别人的评价)地演绎了一遍又一遍。而只要是那些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听了,往往都会说:“嗯,这首诗唤醒了我们很多人的记忆!”“哦,我们这些下过放的人,哪个心中不住着一个‘小芳’?”即便是一些较年轻的人听了,也会说:“我真的很感动!”“我听了眼泪都流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一次次地为大家献上我的这首诗歌《当年,那位不是叫“小芳”的姑娘》时,我也在不断地与那个“第二故乡”的乡亲们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都会给他们中间的几个“代表人物”打打电话,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向他们表示一下问候。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乙巳年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在给他们中间的一位“代表人物”打电话时,听到了那位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冬天的晚上”“从家里端来一大碗泡得热乎乎、香喷喷的冬米”“盯着我把它一口口吃光”的“小芳”,已于去年下半年不幸病逝的消息!尽管我那年在“与她相逢在他们家的客堂”时,就已经“在她那里看不到当年那副俏丽的模样”,就已经为她身上的“岁月留痕”而唏嘘不已。但这会儿真的得到了她与世长辞的消息,我还是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而她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以及先前与她交往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也像过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浮现,久久地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啊,“当年,那位不是叫‘小芳’的姑娘”,那位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姑娘”!“年轻时那份美好的情感我会永远地珍藏”!你所代表的那些“凤村人”“唐村人”“明塘人”,对我、对我们这些知识青年的关心、爱护、同情、帮助,我也会永远不忘!</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3日</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p><p class="ql-block">“当年,那位不是叫‘小芳’的姑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所有插图均下载于网络。在此,特向原拍摄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