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印痕与辙迹

高海平

<p class="ql-block">## 印痕与辙迹:论《持印人》与《赶车人》中的器物诗学与时代寓言</p><p class="ql-block"> 高海平的《持印人》与《赶车人》构成了一组精妙的乡土叙事对位,两者如同集体化时代的双联画,以器物为经、以人物为纬,编织出中国农村变革的深层纹理。这两篇散文表面上分别讲述木质公印守护者与马车把式的人生片段,实则共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器物诗学体系,并通过这些行将消失的农耕文明符号,完成了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考古。</p><p class="ql-block"> 在器物象征层面,公印与马车构成权力与劳动的二重奏。《持印人》中那枚"一尺多长、一寸多厚"的木印,是集体所有制下粮食管控权的物质化身。盖印动作的仪式性——需双人监督、双锁封库——赋予其准法律效力,使"西卜头村"四个凹槽文字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集体标识。而《赶车人》中"枣红骡子拉着胶轮大车"的意象,则是农业生产力的流动载体,车辙里压着交公粮的轨迹与社员口粮的重量。值得注意的是,两件器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公印的权威来自集体主义的制度设计,马车的价值依托于尚未机械化的农耕生态。当联产承包制来临,二者同时沦为"过时的器物",这种命运同步性暗示了传统农村社会组织方式的整体性瓦解。</p><p class="ql-block"> 人物塑造上,西窑老汉与曹老汉形成静与动的镜像对照。持印人如守护神般固守场院,"不是去了场院,就是在去场院的路上",其存在价值完全附着于那枚公印;赶车人则如游侠般穿梭于黄土沟壑,"甩鞭子的脆响能惊飞树上的麻雀",展现出驾驭空间的自由。但两种生存状态在本质上同构:西窑老汉擦拭公印产生的"包浆",与曹老汉"磨得发亮的车辕"同样累积着岁月的价值;前者与猫争夺关注,后者与骡子建立默契,都将情感投射于非人类对象。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再现了集体化时代农村"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劳动伦理——持印需品德,赶车要技术,这种基于经验的权威认定,与后来市场经济下的价值标准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叙事策略方面,两文均采用"器物-人物-时代"的三层结构,但展开方式迥异。《持印人》以静制动,通过公印的闲置状态反衬时代变迁:"无所事事的西窑老汉喂了一只猫",这个画面隐喻体制内寄生者的生存状态;而《赶车人》以动写静,让"跑烂三双千层底布鞋"的车辙成为测量土地改革的标尺。值得注意的是对死亡的差异化处理:西窑老汉"死的正当其时"体现作者对制度依附者的悲悯——他的生命必须与集体化时代同始终;曹老汉则在拖拉机进村后"蹲在墙根看了一整天",这个沉默的观察者姿态,暗示劳动阶级面对技术革新时的复杂心态。两种结局共同指向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精神困境。</p><p class="ql-block"> 在时代寓言的维度上,两篇作品构成互补叙事。《持印人》展现集体主义的管控美学:粮堆封存时的仪式感、库房双锁制的设计,无不体现计划经济对资源的绝对控制;《赶车人》则记录劳动美学的消逝——"甩鞭花"的技艺、与马的无声交流,这些经验知识被机械化耕作粗暴替代。作者通过这两个侧面,完成了对农村改革前史的文学重构。尤其深刻的是对"无用之物"的诗意发现:失效的公印成为"奖牌",废弃的马车化作"纪念碑",这种价值重估行为本身,即是对主流现代化叙事的温柔抵抗。</p><p class="ql-block"> 语言风格上,两文共享一种"器物中心主义"的写作特征。《持印人》中"公印与温软粮食接触的瞬间"、《赶车人》里"缰绳勒进掌纹的沟壑",这类描写将人体器官与劳动工具并置,产生奇妙的生命感通。但差异同样明显:前者多静态描述,动词集中于"拿""擦""盖"等轻微动作;后者充满动态词汇,"甩""抽""驾"等强力动作塑造出更具野性的劳动图景。这种语言气质的分野,恰好对应着守护者与开拓者的原型差异。</p><p class="ql-block"> 这两篇散文在当代乡土文学谱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白鹿原》式的宏大史诗,也异于《秦腔》式的悲怆挽歌,高海平选择微观器物作为历史透镜,创造出"小物件见证大时代"的叙事范式。公印与马车如同考古现场的残存标本,通过对它们的文学显微,我们得以窥见集体化时代农村的毛细血管网络。这种写作策略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对抗性叙事,将历史变革转化为具体生命与器物的告别仪式。</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将两文并置阅读,会发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农耕文明消亡史。《持印人》代表静态的体制维护力量,《赶车人》象征动态的生产运输系统,二者的双重瓦解,标志着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终极转型。那些留在粮堆上的凹痕与黄土路上的辙迹,最终都成为刻在时间肌理上的文明密码,等待被文学解码。在这个意义上,高海平不仅是在书写记忆,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基因的保存实验——用文字博物馆收藏那些即将随风消逝的器物诗学。</p><p class="ql-block">(注:该文是由deepseek 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