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上海辅德里632号石库门——党的“二大”会址,对门就是“平民女校”——创建于1922年2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该校是经陈独秀和李达商议创办的,以期“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李达任校长,其夫人王会悟负责行政管理工作。每月50元的学校用房的租金由李达用自己的稿费支付,课桌椅都是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负责人徐宗汉(黄兴夫人)捐助的。女校不设招生年龄,设有高等、初等2个班,前后共有学生30左右的学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女校创办者李达和王会悟,蔡和森和向警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教员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办学历史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平民女校的办学方向,“本校以养成女子完全人格,增进女子职业能力为宗旨。”因为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所有学员都是半工半读,所有教师们都是义务授课。高级班授课内容有国文、数学、英文、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讲演术、物理学等,由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沈泽民、邵力子、柯庆施、范寿康等人担任教员,张太雷、恽代英、刘少奇等曾到校作政治形势报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学员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员丁玲和王剑虹</span></p> <p class="ql-block">小楼无语,却改变了许多旧社会女性的命运,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妇女干部。就拿丁玲来说,她在平民女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便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8年发表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后在文坛引起反响。她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王一知,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请求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市华北中学校长、北京一〇一中学校长。最令我震撼的是钱希钧的故事,这位从封建礼教桎梏中走出的童养媳,在平民女校学会识字、组织女工罢工,后来成为长征中30位女战士之一,为新中国的轻工业做出巨大贡献。她们的人生轨迹如同暗夜中的闪电,划破了旧时代的阴霾,证明女性同样可以是历史的书写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女校教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员勤工俭学使用的缝纫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员半工半读情况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1922年秋,李达因毛泽东邀请赴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学校由蔡和森、向警予接办。同年年底,因许多兼职的革命活动家无暇顾及和经费不足等原因而停办,上海大学开办后,部分学生转入上海大学及附属中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民女校所在地(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平民女校的钟声虽已远去,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始终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觉醒,永远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除标注外,照片皆由作者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