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永在 浩气长存

愚翁

<p class="ql-block">浑源县爱心协会组织小志愿者擦冼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浑源烈士碑志</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业已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抗战争的最后胜利,也业已打垮为美帝国主义所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光荣、最伟大的事件。然而这些胜利的获得,是与十多年来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而牺牲的无数先烈分不开的。在庄严伟大的八年民族抗战和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中,我浑源根据地长期站在晋察冀的最前线。在最艰苦的时期,有二十余个敌据点的包围,有四条公路的分割,有大小股匪反动武装的压迫,汉奸敌探出没无常,清剿扫荡,日夜频繁。在这样残酷复杂的斗争局面下,我们优秀的共产党员,炎黄子孙,这些伟大的革命人物,民族英俊们,是没有被吓倒的,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强的革命胜利信心,有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而血海般深的民族仇恨和阶级愤怒,更不断燃烧着他们复仇的火焰。为了完成民族和人民解放的大事业,他们在高山上,在深林里废寝而忘食,无明无夜不顾风寒雨雪,不畏仼何艰险,不怕流血牺牲,而前仆后继地和民族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保卫了边区,保卫了浑源人民。也用他们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页,灌溉了中国人民民主幸福的花果。在坚持与发展浑源革命根据地的残酷斗争中,我各级党政军民各部门的英烈们,在各种斗争场合下,表现了各种典型英勇的姿态,显示了我中国人民的无上光荣和伟大。我浑源人民爱戴的领袖,中共浑源县委书记穆岳同志,以他的特出才能,艰苦卓绝的精神领导和团结全体干部和广大群众,英勇顽强地,在极艰难的年月中坚持与发展了浑源的工作,更於一九四四年为开辟桑干河沿岸工作,不幸於出征途中壮烈牺牲。我浑源游击队长吕士傑同志,率领武装发展坚持浑源游击战争,打击敌伪,保卫群众,於一九四一年上寺战斗中,更奋不顾身,亲自射杀敌寇指导官,而光荣殉国。至於不幸而被捕,则头可断,志不可屈,若县委曹旺、区委张仁照等同志,在非刑拷打,威胁利诱下,毫不动摇,並痛骂敌伪.拒食绝饮,表现了崇高无尚的共产党员品质和无限忠贞的民族气节。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有宁愿战死,不做敌俘者,则如王荣伦、李子清、丁莹、祝秉礼等同志们英勇突围而牺牲。其他或勇猛杀敌,战死疆场;或临难不苟,舍生取义;以及为开辟与坚持工作,而遭残杀的许多指战员、民兵、村干部及群众等诸英烈,莫不贡献了他们的全部体力和生命,为国为民为后世立下辉煌千古的丰功伟业。今天全国人民正在热烈而狂欢地,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我浑源全体干部及各界人民,饮水思源,更加怀念诸先烈功劳的伟大,仅勒石树碑,愿诸先烈芳名与新中国永垂万世而不朽,谨序。</p> <p class="ql-block"> 清明祭英烈</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汾 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英灵何所祭 遥瞻二岭是君坟</p> <p class="ql-block">在清明节这个深沉哀思与无尽敬意的时刻,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追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革命烽火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征程。愿他们的精神永存于世,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愿和平与繁荣永远伴随我们的祖国,以慰先烈之英灵。</p><p class="ql-block">浑源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岀了巨大贡献,牺牲了众多烈士,穆岳和白克敬是他们之中的杰岀代表,让我们缅怀英烈的音容,追寻他们的足迹。现将穆岳、白克敬两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再现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浑源县东山石咀烈士凌园穆岳烈士忠骨,已在1955年移迁于穆岳老家辽宁(营口)盖州市归州街西二台子村,该墓园是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和辽宁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穆岳(1910-1944),原名穆春芳,北平(北京)东北大学毕业生,辽宁省盖平县人。"九、一八"后,不甘作亡国奴,随东北大学流亡北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北救国委员会中搞宣传工作。1936年春节,他在火车上宣传抗日,被抓进监狱。保释后,再度南下抗日。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山西五台县窑头区工作。后历任中共窑头区委书记、五台县《抗日小报》主编。不久被调到晋察冀边区二地委,历任浑源县委书记(其公开身份为《派报社》主任),兼县动委会主任和武工队政委、中共雁北地执委、浑源县议会议长、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国大代表、桑干河武工队政委等职。他高高的个子,脸色黑红;冬天总是穿一件破羊皮袄,头带一顶灰白毡帽,夏天常穿一件大襟蓝布褂,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学生。但他写着一手流利的钢笔字,能言善辩,知识渊博,人们断定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1939年夏,浑源遭特大洪水,加之日伪军天天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民众的生活愈加困难,每顿饭只能吃到一把炒黑豆。又逢伤寒病流传、伤员、病员日增。他委托部下千方百计地寻找点小米、红糖给伤病员保养,自己则分毫不沾,干部群众至为感动。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叫过苦,发过愁,总是坚定地率领干部群众坚持顽强的对敌斗争。</p> <p class="ql-block">他主张在老区村庄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川下敌占区的抗日工作,灵活机动地运用毛主席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略战术,组织抗日民众积极地展开"地雷战"、"麻雀战"、"游击战"、"伏击战”、"阻击战"等战术,痛击疯狂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保卫了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抗日解放区,取得了对敌斗争的节节胜利。浑源的人民崇爱穆岳书记,环境无论多么恶劣艰苦,只要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就有百倍的信心,无穷的力量和勇气。1944年夏,穆岳出席晋察冀边区党委扩大会议期间,地委决定调任他为桑干河武工队政委,他请求提前离会,奔赴对敌斗争的新战场。是年8月3日夜,他率部过灵、浑公路封锁线宿于灵丘县石墙村,因内奸告密,遭至浑、灵、广三县17个敌据点500众敌的包围。当时他身边只有地方干部五、六人,武工队员70余人,敌我众寡悬殊。他沉着勇敢地率部突围,虽杀出了一道又一道重围,终因人少弹尽以身殉国。浑源人民惊闻穆岳书记牺牲,无不痛哭失声。浑源人民为了永久纪念穆岳烈士,1989年将县城实验小学命名为“穆岳小学”。2015年8月穆岳烈士被列为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穆岳小学学生悼祭先烈视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克敬(1912-1948),大仁庄乡净石村人。1938年任浑源县五区乡公所助理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浑源县五区区长、区委敌工委员、雁北专署实业科科长、浑源市副市长、浑源县副县长、应县三区区委书记等职。在抗日斗争中,他敌情观念强,警惕性高,沉着冷静,考虑问题周密,能在许多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他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很少在群众家里住宿,睡觉不脱衣裳,连鞋子也不脱,枪不离手,发现敌情,两三分钟就能行动。1942年底,他深入乱岭关附近敌战区,布置元旦前后的政治攻势,工作终夜,黎明前返回山村榆树沟休息,午后被敌人包围。当时正值隆冬严寒,积雪盖地,山岭陡峭,不辩路形,他突然陷入数丈深的雪窟中,身负重伤。情况紧急,无别的脱身之计,他就利用雪窟隐蔽起来。一瞬间敌人失去了目标,深为惊异,四处搜寻,不见踪影,但又怕遇到游击队的打击,打了一阵枪,返回"王八窝"。夜晚,白克敬强忍着伤痛,挖开一个洞口爬出雪窟,越过大仁庄和白庄子后山转移到石嘴村后山沟的"堡垒户"王祖才的窝棚里养伤,伤好后又继续和敌人斗争。</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他历任雁北专署实业科科员、浑源县城关区区长、九区区委书记、浑源市副市长等职。在工作中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与群众关系相处很好。他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每当发生敌情后,总是首先组织别人撤退,然后自己才走。别的同志让他先走时,他恳切地说:"我是本地人,人熟、地熟、路熟,比你们行动方便。"此间,在专署一块工作的牛启年患关节炎,病情较重,他就将自己用的一块狗皮剪成两条,并亲自给老牛包扎在双膝上,这使老牛和周围的同志都深受感动,称他是能"急人之所急"的好同志。1946年他把家里收藏的200两烟土换成米和布,连同政府奖给他家的5000元奖金全部献给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1947年冬天,白克敬接受组织上的调迁,赴应县三区(即小石口区)任区委书记。当时盘踞在应县城内的敌人乔日成匪部,是一伙穷凶极恶的地主"还乡团",是一群反动透顶的亡命之徒,他们对共产党和广大群众抱有刻骨仇恨,经常到县城外各村烧、杀、抢、掠。破坏共产党基层组织,杀害村干部和群众,表现出垂死前的疯狂挣扎。三区这个地方是敌人往返县城的必经之地,小石口则是敌人进入山区的咽喉,所以三区的斗争更为尖锐,人们称小石口为"老虎口"。但白克敬却风趣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越是艰险的地方越应当去,就是真的老虎口,我也要到虎口去拔牙。"他以在长期对敌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动群众进行土改、镇压汉奸特务,使敌人不敢进山,给群众撑了腰、出了气。同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三(1948年1月13曰),他在小石口村正开会时,遭敌复仇队包围,因寡不敌众,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他的母亲、姐姐亦先后遭敌杀害;他的妻子、儿子、父亲被敌人投入监牢,年仅两岁多的儿子在监牢被折磨患病身亡。事后,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发表文章,赞颂白克敬及其家庭是"钢铁的意志,模范的家庭",他的英雄亊迹在晋察冀大地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二日《晋察冀日报》刋载新华社记者仓夷的署名文章:浑源人民的光荣榜样——白克敬同志滿门忠义 边区政府将于褒扬</p> <p class="ql-block">恒山巍巍,浑水泱泱,烈士的英魂永存于天地之间。我们追忆他们,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更是为了传承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的名字,或许已随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以深深的敬意,告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你们的牺牲,我们永远铭记;你们的梦想,我们继续追逐。在浑源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因为你们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一度无限哀思的清明节。</p><p class="ql-block">当《英雄永在 浩气长存》这篇文稿写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好像完成了一项巨大的使命。但又觉得好多事情没有说清楚道明白,对着长长的文稿我陷入了无尽的沉思……</p><p class="ql-block">在我记事的时候起,就听到父母经常念叨“白克敬”的名字。后来我长大了点,才知道了我家与白克敬的一些源缘。</p><p class="ql-block">白克敬在念中学的时候,和我叔父刘成玉是同班同学,又是最要好的小伙伴。因为白克敬是山里娃,城里没有亲戚和熟人,就经常到我们家做客玩耍,因此和我父亲及家人也成了好朋友。七七事变后,为了不想当亡国奴,叔父跟随浑中校长李伯宇等十几个人南下,几经周折叔父最后上了“黄埔军校”,参加到国民党的抗日队伍中。白克敬则参加了共产党,走上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的革命道路,并引导我父亲参加了革命。父亲在县政府财务科工作,负责保管没收洋烟等,并下城关街道做宣传工作。浑源县解放后,白克敬调往应县,牺牲在小石口村。白克敬牺牲的第二天,就由应县小石口民兵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遗体抢运回浑源。在沙河桥浑源县委、县政府用没收地主老财最好的寿棺装殓了烈士。由于白克敬的遗体惨不忍睹,就用白布全裹了起来,在场的人无不落泪,父亲目睹了全过程,也算为老朋友送了最后一程。追悼会后由村民们轮流将白克敬烈士棺木,抬回净石村西南一块高高的山岗上安葬。(因为当地风俗是:非正常死亡族人是不能进老坟的)所以另找了一块地,把他和他父母亲葬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我在搜寻浑源县革命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尽力去找寻烈士们的后人们,完善历史资料。想尽办法找到了白克敬的女儿,并且成了好朋友。在她回浑源捐《我的父亲白克敬》一书时,我和谢官成、吴保华二位老师陪她去应县小石口村(白克敬牺牲的地方)进行了探访,以解她心中的不惑之谜。传言她父亲的死因,是因为不熟悉当地地形造成的,当时开会的几十人全部毫发无损的脱险,只造成她父亲一人牺牲。</p><p class="ql-block">我们采访了一位90多岁健在的老民兵,还让一位80多岁的老人指认白克敬牺牲的地方,我们站在那里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白克敬在浑源对敌斗争中身经百战,多次遇险都能死里逃生。虽然到小石口时间不长,但地形一目了然,村子南边不远就是恒山山脉深山老林,西北边一马平川。他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故意吸引敌军,自己一人向西北平川跑去,在离村子几百米的田埂上流尽了最后一点血,而保全了几十个钻进山里的其他村干部。</p><p class="ql-block">去年,在参加县统战部到净石营地调研之际,趁别人中午休息时,我一个人让村里的羊官带路拜祭了白克敬烈士之墓。虽然路很陡但不是太远,那天天气炎热,又是大中午,我气喘吁吁,湿透了全身衣服。我伫立在烈士墓碑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脑海里浮现岀,烈士接到上级调令,望着爱妻怀里抱着不满几个月在襁包里熟睡的婴儿,他上前用嘴唇轻轻地吻了一下爱女的小脸蛋,两眼含泪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大步奔向小石口……我的脑海里浮现岀,他们开会被敌人包围后,他为了掩护村干部安全转移撤退,边打枪吸引敌人向村外平川跑去,一阵枪响过后,他站在高高的田埂上,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倒下去……羊官的咳嗽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他望着浸满眼泪的我,问我你是他什么人?我答说是他侄儿,羊官不相信地摇了摇头,并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打开手机和白克敬女儿视频对话,她泣不成声地说:“兄弟,太谢谢你了!这样大热的天,你又有重病在身,也七十多岁的人了,你是怎样爬上去的,感谢你祭拜我父亲,我已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我们大多数都是解放以后出生的,与我们一般大的人,大约小时候就知道刘胡兰、黄继光等英烈的故事,但有多少人知道曾牺牲在浑源大地上的英烈们?</p><p class="ql-block">我在写这篇文稿时,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一种精神传达给广大青少年,这种精神就是在我们这个民族历代仁人志士身上不断发场光大的崇高品德和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种种,都在我们革命英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八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找到多少呢?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温先烈事迹,再倡英雄精神。</p><p class="ql-block">当搜编到英烈们惊天地、泣鬼神英雄事迹的文稿时,我再度呜咽落泪,再次被深深地震撼,再次净化了心灵,再次升华了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指尖触碰英烈们历史褶皱的刹那间,滚烫的泪水再次灼伤屏幕,泛了黄的老照片,在我眼里与万家灯火重叠,英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淬炼成文字,正穿透和平年代的尘埃,将每个灵魂灼岀信仰的记亿。</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老乡,当你漫步于这片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浑源大地,享受幸福生活时,可曾回顾起那些为了浑源人民解放亊业而英勇献身,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将士们?</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志,当你庄严地举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之际,可曾铭记那些为了坚定的信仰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革命志士?</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当你对当下生活不太滿意时,可曾回首那些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而英勇斗争,拋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p><p class="ql-block">人们,当你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迷失方向,伸岀贪婪之手的那一刻,可曾深思……</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在习总书记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一:篇头《英烈蹟》是原城内烈士塔大门门眉上汉白玉刻字(1950),由李天池书写。</p><p class="ql-block">二:“驱日寇祖国解放 灭蒋贼人民翻身”是原城内烈士塔大门两边的楹联,由王荩臣撰写,郑庭芝书写(1950)。笔者现请本县书法爱好者乔玉阳书写。</p><p class="ql-block">三:三首诗均是詹俊先生的书法。</p><p class="ql-block">四:辽宁盖州市“穆岳烈士陵园”照片由辽宁作协(穆岳老乡)好友丁照德提供。</p><p class="ql-block">五:穆岳、白克敬画像是由笔者请好友摹画的。</p><p class="ql-block">六:穆岳烈士部分图片摘自《雁北党史人物丛书》。</p><p class="ql-block">白克敬烈士图片由白克敬女儿齐淑英提供。</p><p class="ql-block">七:穆岳小学照片由李海波老师提供。</p><p class="ql-block">八:穆岳、白克敬亊迹史料摘自《浑源县志》(人物传记)。</p><p class="ql-block">九:山西电视台拍摄《山西.90年》白克敬的片头(1912—1947 )有误,应为(1912—1948)。</p><p class="ql-block">十:全篇文稿除《浑源烈士碑志》、穆岳、白克敬烈士事迹介绍外,其余均由笔者所著。</p><p class="ql-block">在该文成稿时,得到了县委统战部、穆岳小学,及韩众城、李向奎、谢官成、薛志华、齐淑英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筹划编揖 刘继胜</p><p class="ql-block">美工装帧 刘继胜</p><p class="ql-block"> 2025.4.4清明节于陋室</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继胜,笔名愚翁、又名南郭先生,1951年岀生,初中文化,工人岀身。兴趣爱好广泛,退休后爱好文史研究与写作,现为《北岳》刋物、《北岳文史研究》公众号供稿人。近年来在《美篇》发表作品五十多篇,阅读量40多万,主要作品有《己卯五.二九85周年祭》、《吴小疤儿》、《二佛爷的故亊》、《徐奋武传奇》系列、《看玩艺儿的记忆》、《恒山镇山之宝》、《五月初五祭栗公》、《麻滿和陈余》……等。2024年7月发表在公众号《浑源州》上的《1939年水刮浑源记实》阅读量达1.7万人次,创该号创建以来单篇作品阅读量历史新高。现为浑源县作家协会会员、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