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廈門輪渡碼頭<br> 2025.03.29,上午,我們跟隨吳澤恩老師走進鼓浪嶼,從輪渡碼頭到觀海園,一路聽老師講鼓浪嶼的故事,一路聽老師指導如何拍攝,選角度構圖用光……<br><br><br> 附:鼓浪屿介绍<br>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名为“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这个岛屿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氛围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br><br>历史沿革<br> 鼓浪屿最初是无人居住的荒岛,元末开始有人迹,逐步形成了半渔半耕的村落。岛上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时,发出如擂鼓的声音,因此得名“鼓浪石”。鸦片战争后,鼓浪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和复杂历史情趣的“万国建筑博览会”。<br> ——文字來自網絡分享<br><br></h3> <h3>主要景点<br> 日光岩:位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岛上最高点,海拔92.7米,实际是一个天然石洞,明朝时期被建造为寺庙。<br> 菽庄花园:这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著称。<br>皓月园:提供一个观赏月升的理想地点,是岛上的一个重要文化景点。<br>毓园:纪念历史人物的地方,展示了鼓浪屿深厚的文化底蕴。<br>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展示了岛上的钢琴历史和文化,是音乐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地方。<br> 海天堂构:展示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建筑风格,是了解鼓浪屿历史建筑的好地方。<br> ——文字來自網絡分享<br> 我們這次採風攝影活動的目的地是觀海園。</h3> <h3>圖3:鼓浪嶼輪渡碼頭,合影完了,發現少了一個美女。</h3> <h3> 圖4:左3是我們攝影課吳澤恩老師,走在前面的是我們的副校長兼攝影班班長</h3> <h3>鹿礁路</h3> <h3>前埔南校長拍攝分享</h3> <h3> 走進鼓浪嶼“觀海園”,觀海園平時不對外開放,我們吳老師事先跟園方聯繫預約,讓我們進園拍攝採風活動。</h3> <h3><br> 田尾位于鼓浪屿东南部,19世纪逐步开发为别墅区,是岛上最美的“风水宝地”。 观海园就在田尾区域,占地面积100多亩,约占鼓浪屿的1/25,拥有20处国家级、市级重点保护文物以及其他历史风貌建筑,其中6处是鼓浪屿申遗的重点要素。<br> 由于平时不对外开放,“养在深闺人未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观海园就这样一次次地与游客、与大多数厦门人擦肩而过。<br> ——文字來自網絡分享</h3> <h3> 进门的左手边是一字型排开的毓德女学校旧址,这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br> 1845年,美国归正教会在厦门寮仔后开办了第一所小学,1847年又开办了“女学堂”,成为中国女学之先河。1880年学校失火,学堂迁到鼓浪屿岛上的田尾,称“田尾女学堂”或“花旗女学”,1921年改校名为“毓德”。最早的学生只有12人,1934年时,在该学堂就读的女中学生达254人,女小学生达299人,成了鼓浪屿颇具规模的小学和中学。<br> 该校有一个专业叫《怎样服侍丈夫》(为什么我觉得应该是课程呢?)认为男人在外面奋斗打拼很辛苦,女人在家就要学会侍候自己的老公,除了洗衣做饭外,老公回家还要给他端来洗脚水、亲自给他洗脚等。听说连上海的女人都慕名而来,年龄最大的70多岁……日本侵占鼓浪屿之后,女校停办。<br> ——文字來自網絡</h3> <h3>帶了《三字經.百家姓》仿舊版書,派上用場了,先生還讓帶了《廈門日報》,報紙沒用上。</h3> <h3> 毓德女学堂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方柱坡顶,拱券长廊,附有百叶窗,楼房墙面不抹泥灰,全系红砖密缝勾勒,廊间压条下也是红砖搭砌成的简易的花式,通透性好。<br> ——文字來自網絡分享</h3> <h3>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靖海侯施琅统一台湾后,奏请开放海禁,设立海关。翌年,闽海关厦门衙署正式成立,由户部派司员一名“榷征税务”,成为“闽海关第一口岸”。<br> 厦门海关1865年到1870年由英商德记洋行购入别墅一栋,1917年9月毁于一次强台风,1923年至1924年在原址新建两座建筑。这两栋高级职工宿舍楼即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br> 话说厦门海关自建立到解放前一共43任关长,都是由外国人担任,其中英国人占80%。海关是国家税收的门户,却由外国人把持,这种现象也是奇哉怪也!<br> ——文字來自網絡分享</h3> <h3> 三落姑娘楼原为美国归正教会住宅,是当时毓德女学校创办者及管理者约翰.打马字及其女儿居住的公馆,后来成为毓德女中主理福懿慕、毓德小学校长麦淑禧、养元小学校长清洁理等女性的住所,由于这三位女性奉献青春才华,终身未嫁,深受当地人拥戴,所以此楼被称为姑娘楼。又有一说,认为该楼英文名“Three Gables Salo”,“Salo”的闽南语发音“三落”,因此得名。 三落姑娘楼属中西合璧的建筑,采用了连续三座类似闽南大厝的坡屋顶组合而成,而墙体、窗户却采用西方的造型,砖工精细、造形、比例优美,尤以回廊最具典型。<br> ——文字來自網絡分享</h3> <h3>拍攝:姜國慶</h3> <h3> 半天遊採風攝影活動結束。<br> 從觀海園到鼓浪嶼碼頭,一路走走停停,拍拍照。</h3> <h3>分享</h3> <h3>鼓浪嶼——廈門的渡輪上。<br> 鼓浪嶼半天遊,主打一個開心,回家了,還意猶未盡。</h3> <h3>回家的渡輪上,吳老師和班長還在切磋交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