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7日下午,我们坐城铁去广州在长隆站下车,住在上漖村对面的莫泰酒店。</p> <p class="ql-block"> 28日,我们去看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余荫山房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名园故主郭彬,字燕天,清朝举人,任刑部浙江司员外郎,诰授通奉大夫。其两个儿子也是举人,郭彬在京任职四年后,便以母年迈为由,乞假归隐乡里,兴建了这座园林。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又因这座园林地处偏僻的岗地之下,故用“山房”这个朴素名字,以示谦逊。</p> <p class="ql-block"> 余荫山房是集岭南宗祠、书院、园林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实体,是郭氏族人清正家风的情景化传承教育场所。建筑的格局、园林的规划、场景的构建、装饰的点缀等,处处隐蕴着“无字”家训,行走其间,耳濡目染,心随境转。</p> <p class="ql-block"> 余荫山房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1998年1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岭南庭院》全套四枚特种邮票,分别描绘了可园春天、梁园夏天、清晖园秋天、余荫山房冬天的风貌。其中右下角那个200分的展示的就是余荫山房冬天。</p> <p class="ql-block"> 余荫山房有两大景区: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俗称旧园区);二是2006年扩建成的文昌苑景区。旧园区造园有四巧: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三亩之地,不唯楼台堂馆,亭榭轩桥、假山莲池皆备。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四是书香文雅,满园诗联,文采缤纷。旧园区内有红雨绿云、浣红跨绿廊桥、深柳藏珍三大景观和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四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余荫山房是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包括广绣、龙船头尾雕刻工艺、番禺灰塑和员岗飘色。这些非遗项目在余荫山房内得到了展示和传承,成为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番禺灰塑,用花鸟鱼虫拼制的“余荫山房”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 灵龟池,在大门里面,两个祠对面是一个大水池,里面有一个大大的乌龟雕塑,还放养了许多乌龟。</p> <p class="ql-block"> 潜居邬公祠,穿过余荫山房景区的大牌坊就是两座大祠堂,分别是余荫山房建造者邬彬的祖父和父亲的祠堂,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潜居邬公祠是园主祖父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潜居邬公祠也叫祐昌堂。</p> <p class="ql-block"> 善言邬公祠,是为园主邬彬之父邬拜飏建的祠堂。外观庄严肃穆,建筑布局是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其规模、构件、对联、匾额的内容等,都有着浓厚的宗族文化色彩。堂内的布局考究,屋脊上用了大量的灰塑装饰,图案精美,寓意深刻。</p> <p class="ql-block"> 文昌苑,建成于2006年,以中华文昌文化为主线,继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技法,营造“文昌飞阁”和“挂榜青山”两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漾春轩</p> <p class="ql-block"> 闲趣亭,在文昌苑中间,可在亭内休息、饮茶、赏景、观鱼。</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在文昌苑景区内,具有浓厚的岭南园林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文昌阁高15.4米,外观呈八角形,采用貌似四层实为三层的空间分隔设计,既增强了立面景观的美感,又寓意吉祥。整座建筑高耸挺拔,飞檐优美,翼角起翘,气宇轩昂。每当风吹过,梵铃叮当作响,令人心旷神怡。殿内天花凿井,绘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等图案,画工精细,生动引人。</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内吊顶“龙凤呈祥”</p> <p class="ql-block"> 挂榜青山,位于文昌阁的西北角,与文昌飞阁相呼应。挂榜青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象征着“挂榜高中”,寓意着金榜题名。挂榜青山的造型雄奇峻峭,游客可以拾级而上,也可以在石洞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瑞景楼</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灰塑门楣</p> <p class="ql-block">均安堂,就是善言邬公祠。</p> <p class="ql-block">祠堂外廊</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灰塑屋脊</p> <p class="ql-block">余荫学堂</p> <p class="ql-block"> 卧瓢庐,为硬山顶风火墙建筑,是园主人专为宾友憩息而设的小庐舍。庐中陈设简朴,窗户设计别开生面。北面是一排百叶窗,有通风采光功能。南面是一排镌嵌着蓝白相间的玻璃满州窗,透过蓝色玻璃的重迭变换,观看窗外的景色,就能观赏到南方难得一见的“千里冰封”和“香山红叶”景致;若把窗户全部打开,看到的是自然的春夏季节。</p> <p class="ql-block"> 卧瓢庐前排的蓝白相间玻璃窗,通过玻璃面的变换与叠加,可呈现"一窗景色分四时"的奇妙,故称“四季窗”。</p> <p class="ql-block">深柳堂室外</p> <p class="ql-block">深柳堂外门</p> <p class="ql-block"> 深柳堂(深柳藏珍景观),是园主会客之所,取名沿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它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形制歇山,堂外开阔廊檐和庭阶直透池面,外表华丽,内部装饰精细,富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 深柳堂堂内书香浓郁,珍品极多,木雕精品琳琅满目,名家墨宝闪耀清华。在珍贵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清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其中有晚清三大才子刘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和乾隆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两件珍奇的“松鹤延年”“松鼠葡萄”木刻大花罩;三十二幅桃木扇画,把深柳堂装饰得富丽堂皇,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 深柳堂通过大面积的玻璃花窗将建筑外的植物、水景巧妙引入室内。</p> <p class="ql-block"> 余荫山房主人邬彬雕像。邬彬(1824年—1897年),字燕天,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人,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举人,官至刑部主事、通奉大夫(从二品官衔)。他是邬拜飏的独子,家族世代务农,但邬彬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19岁时便在县试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 灰塑壁画,灰塑是番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余荫山房在文物区内可辩有主题的灰塑约有360幅,分布在脊饰、照壁、门墙楣、楹联、花盒、花基、落水管道等处。</p> <p class="ql-block">印月窗</p> <p class="ql-block"> 临池别馆,原是书斋,为硬山顶建筑,前临四方荷池,对面是深柳堂,右侧是浣红跨绿廊桥。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以墨砚为“池”, 蘸砚挥毫称为“临池”。因此用“临池”来命名这馆舍真是精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临池别馆</p> <p class="ql-block"> 红雨绿云景观,余荫山房园中二门有一副名联,为山房故主邬彬所撰,名士陈允恭所书。上联“余地三弓红雨足”,“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意指这座园林的面积很小,只不过是三百步距离而已。“红雨”狭指深柳堂前的炮仗花,盛花期时开花一串串,池塘落英缤纷,状如一片红雨,蔚为壮观。泛指整座园林,四时花果不断,姹紫嫣红。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则把园内绿树成荫,清幽雅静的环境和岭南园林“高树深池”的传统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描写了该园植物造景的较佳效果。</p> <p class="ql-block">蕴秀门</p> <p class="ql-block">门里正面是一个漂亮的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留香门,正面照壁上是灰塑“寿”字。</p> <p class="ql-block">土地神位</p> <p class="ql-block">做工精细的花窗</p> <p class="ql-block"> 浣红跨绿廊桥,这座廊桥将园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名为“红雨”,东部名为“绿云”,故名“浣红跨绿”。造型别致,是园中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廊桥的廊檐下和廊柱用镂空图案花纹的木雕挂落装饰。游廊两侧栏杆做有背靠,即可休息,又能观景,可谓匠心妙用。</p> <p class="ql-block">玲珑水榭后门</p> <p class="ql-block"> 玲珑水榭的亭身八面均设有细密花格长窗,玲珑剔透,可八面观景,每个方向都能赏到独特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远树含春晖,是玲珑水榭正门。</p> <p class="ql-block">八面景观介绍:</p><p class="ql-block"> 虹桥清晖映:从西面的窗口向外望,眼前是一派岭南水乡景色,一座浣红跨绿廊桥静卧在莲池上,桥廊造型别致,风格经典,当夏日晚霞斜照在莲池碧水之上,满池清晖,半圆拱桥及倒影恰成正圆,堪称静态美的典范,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丹桂迎旭日:东面是水榭正门,门外数株郁郁葱葱的丹桂树,每年8月至次年初春桂花盛开,点点黄花香飘满园,特别是在清晨,桂花迎着东升的旭日,含露带笑,香气袭人,此时推窗观景,樨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杨柳楼台青:东南角上,隐现一座小楼台,掩映于垂柳绿丛之中,是园主家眷消闲赏月的地方,每当晨风拂柳,或夜幕降临,登上楼台静观天象,引人无限遐想,十分写意。</p> <p class="ql-block"> 果坛兰幽径:兰花,幽香高雅,有花中之君子的美誉。水榭正北面古树婆娑,"绿云"覆盖,林荫树下,曲径栏河,摆设荫生花卉兰花,形成了一条"果坛兰幽径"。花开时节,游人漫步其中,自然会领略到"暖日漾春光,人影衣香芳径满"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卧瓢听琴声:从水榭的西北角可看到卧瓢庐前的一个小院,那里参天树下白石为台,腊石为凳,是安棋对弈、挥指弹琴的好地方。入夜,月朗风清,遇上三五知己到访,弹奏一曲,琴声悦耳,乐韵悠扬,悠哉游哉。</p> <p class="ql-block"> 来薰亭,是一座半边亭,在屋山墙上,里面是房子的窗户,墙边放有半园形的桌子,一边一个陶瓷园凳,供人休闲赏景。它在玲珑水榭旁边,与八角亭玲珑水榭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孔雀亭,跨水而设,形似鸟笼,枝叶掩映,格外清幽,与池上桥、水中鱼形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场景。传说孔雀是具有“九德”的吉祥鸟,园主郭彬意在以孔雀之德反躬自省、启迪后人,儒者当心怀仁爱,守护一方安康。</p> <p class="ql-block">余荫叠翠</p> <p class="ql-block"> 褉赏亭,“褉赏”源于中国古代的“曲水流觞”传统,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活动通常在春季举行,文人雅士聚集于水边,饮酒赋诗,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北京宁寿宫乾隆花园也有一个褉赏亭。</p> <p class="ql-block">南苑</p> <p class="ql-block">瑜园,是余荫山房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添建的,以作息居宴客之所,其子女亦曾在瑜园居住,因此也叫“小姐楼”。</p> <p class="ql-block"> 余荫山房通过回廊、花窗、影壁的巧妙借景,造就了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绝妙效果,使得小小园中的景致更加的深幽广邃。,</p> <p class="ql-block"> 瑜园的船厅,是瑜园的正厅,建有两层,首层是客厅,分前后两舱,两舱之间用木雕门罩分隔。瑜园以船厅为中心,底层船厅外有小型方尺一个,建筑平面迂回曲折,内有桥、亭、池、馆,有观音堂、罗汉堂等。</p> <p class="ql-block"> 而且在以模仿自然山水为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中,融入不少来自西方的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共同营造出这方别具特色的岭南佳景。</p> <p class="ql-block"> 被视为岭南园林装饰精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灰塑,广泛用于园林建筑的门头、窗楣、屋脊、墙壁、山墙的装饰中。大量装饰品应用,弥补了空间变化的不足,丰富了视觉感受。室内的书画作品,不仅是欣赏的艺术品,而且成为墙面装饰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听雨轩,位于船厅二楼中座。听雨轩的设计非常独特,静坐于厅中,每当潇潇雨歇时,可以听到檐前滴水的声音,非常美妙。</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