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看戏

月满西楼(老尉)

<p class="ql-block">戏曲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财富,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唱、说、舞蹈、武术、及各种动作组成的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戏曲中的秦腔艺术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它的艺术风格凄切委婉,优美动听。</p> <p class="ql-block">小时侯在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里除了春节看秧歌社火表演外,就是看大戏了。</p><p class="ql-block">那时侯我一位表叔在县剧团乐队伴奏队里工作,家里祖父母及父母都喜欢看戏,每到搭台子唱戏时,我都跟着表叔坐在戏台侧边伴奏队里看戏。</p><p class="ql-block">剧院演戏时,乐队在剧院底下乐池伴奏,偶尔也跟表叔在剧院乐池看过戏,但多数时间是在露天舞台上看大戏,应该是遇上物资交流会什么的便跟着表叔坐在戏台侧面伴奏跟前看戏。童年看戏主要是凑热闹,看演员画了彩妆后穿上五彩斑斓的古典戏装及古典头饰的美感而巳。在戏剧中好多动作都是虚拟化的,舞台布景里根据剧情需要画出山水画、或亭台楼阁、或大自然的景观,演员以唱及念白做着虚拟的动作表达艺术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舞台上看戏时,没了在台下看戏的神秘感,真实的看到了演员台前幕后的真实样子。在舞台侧面坐着时真实看到开演前演员在后台化妆,化好妆后然后弄头上的妆饰、头上妆饰弄好后再换戏服,女演员换上绣花鞋男演员换上高脚靴子。</p><p class="ql-block">开戏时,上场演员表演中间,下一场上场的演员在后台彩排练习着下一场上场的动作,可见戏曲演员在表演中一丝不苟、严格认真对待表演。在台上看戏时清楚看到了虚拟动作中的真实性,例如《铡美案》中,韩琦自杀时,演韩琦的演员用手中的刀做了个自杀的动作倒地;等到大幕拉上时演员起来到后台去卸装。</p><p class="ql-block">例如《窦娥冤》中演斩窦娥时,刽子手用刀做了个砍人的动作“窦娥”做了个倒下的动作,然后灯光暗了下来,演窦娥的演员迅速跑到后台,然后舞台变成了暗光,悲凉的音乐响了起来,在特效技术打出下空中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落在台上扔下的一个红色囚衣上,而跑到后台演窦娥的演员匆匆换着《惊梦》中幽灵的装扮。在《西湖遗恨》中贾似道杀小妾时,做了一个用刀砍的动作演员惨叫一声跑到后台,刽子手便拿出一个用布做成头形的人头放在盒子里让其他小妾观看。还有吐火技巧,演员口中含着粉沫状的东西喷火,喷一会到后台漱几次口然后又含上那粉未的东西出来吐火,好像还能喷出圆圈型状的火光,演员喷完火后然后到后台又漱几次口,台上看戏没有了台下看戏的神秘感,它的表演的真实性暴露的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由于童年时常在舞台上看戏,使我这么多年每到小城唱戏时都有到后台看演员换装卸妆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包括今年春节易俗社来在博物馆唱戏时我到戏台边凑热闹看戏,都是戏台下站十几分钟然后到搭的台子后面看后台演员上装换装卸装的真实场景。</p><p class="ql-block">进入青年以后,我渐渐地对看戏淡化了,那个时候同龄人大多数好像不懂戏曲也不爱看戏,父母认为我长大后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不喜欢看戏了。其实,我只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看,我能看完一本戏的。记得上初中时看了黄陵剧团演的一本现代戏,戏名忘记了,看完后还写了一篇观后感的作文,只是觉得戏曲内容就那么两三种形式,才子配佳人、奸佞害忠臣,封建礼教教化一类的内容,再就是唱戏一段唱腔得十几二十分钟,感到有点费劲静不下那个心来看戏了。</p> <p class="ql-block">好像是三十多年前,由于时代新颖化的艺术冲击戏曲文化好像变的不景气了,当年和自已年级相访的年轻人及乎都不喜欢戏曲,喜欢新时代时尚的艺术。当年好多同龄人认为戏曲是老年人喜欢的,陈旧的东西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了,说不准以后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但是三十年过去了,戏曲艺术一直没有衰退,夏天的纳凉活动中一直有唱戏等娱乐;我几个同龄的朋友也喜欢唱戏,经常在抖音里唱戏玩乐,而且《渭水秋歌》的音乐是戏曲的弦律、戏曲曲牌《双罗衫》变成了广场舞的音乐,还有一个不知名的戏曲音乐也变成了广场舞音乐,听着这些委婉缠绵凄美戏曲音乐竟然有一种净化心灵的美感。</p><p class="ql-block">在今年春节应该是正月十五前,为了丰富春节文化生活,政府请来西安易俗社唱了四天大戏。除了最后一天温度回升外,前三天非常冷,尤其是有一天低温零下20度,奇怪的是在天寒地冻的倒春寒里博物馆前人山人海像赶大集一样的看大戏,人们一点也不嫌冷,尤其最后一天周末我12点四十几分去凑了一下热闹,人又增加了许多,还有好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好像还有个别年轻人小孩,像章剑哪些中年人也在品戏,好多中年人赞不绝口:省上的剧团就是不一样,唱工,动作技巧都是一流水平,那些中年人又是甪手机录视频又是拍手鼓掌叫好。直至演出结束。记得二十七八年前,当时二三十岁的人讲戏曲是老年人喜欢的,以后老年人不在了戏曲便没人看了,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已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了,奇怪的是他们也痴迷于戏曲。并且不顾天寒地冻站着看两三个小时的戏,可能有的人只是凑热闹但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级慢慢喜欢上秦风秦韵秦音的璇律了!</p> <p class="ql-block">上次戏曲班上课时,我在戏曲课堂一个半小时,看了几眼戏曲班学员手里的《表花》戏词,突然发现戏词竟然是唯美的古典诗词载体,而且好多都是排比句、比喻拟人的优美语句。自己只记得里面有什么“丹桂飘香”、“紅似胭脂”、“白如雪霜”等唯美的语句。也有唤气、运用气息一类,还有什么欢音、二导板、二六板等我不懂的戏曲术语。</p><p class="ql-block">课上完后,我问戏曲班老师,发现戏曲里的戏词是古典诗词?戏曲班老师道:戏曲唱词本身就是诗的变体,它具备诗歌的特点,创作戏曲唱词也以说也是作诗。戏曲艺术本身为剧诗,它以唱的方式推动剧情的发展,又具有诗歌的美感与韵味。它以诗化的语言展现了特定的场景与人物情感,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同时,也感受到诗歌美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难怪几千年来戏曲艺术久演不衰,原来戏曲是一门非常美的文学艺术,它为多元化美的艺术,尤其是戏曲里的古典舞蹈非常的美,比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蹈,用彩色长绸舞出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圆形花状。</p><p class="ql-block">还有女性的水袖舞蹈及古典群舞都是非常美的。偶尔电视上出现戏曲《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我都不切换频道将她看完,还有喷火,武术等技巧仔细看也是唯美的。</p><p class="ql-block">戏曲艺术是多元化的文学艺术,想想古代的剧作家关汉卿、王甫实、马致远等都是一些那个时代的文学大家,创作出了美的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别样的艺术魅力。戏曲它有着含蓄美、空灵美、意境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欣赏戏曲,即能享受到了文学文字的艺术之美;又能欣赏到舞蹈、武打及其他技巧的震撼之美。跟着舞台上人物过一场跌宕起伏或坎坷惊险或快意幸福的生活,悲与喜,苦与甜,释放情感压力,深切感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生活哲理,丰富自我精神世界。我准备过段时间试着写一下我比较了解的两个戏曲故事,愿戏曲这个古老的文化瑰宝在中国大地上永远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绽放独特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