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的雨,是跨越时空的泪,飘过田野,轻轻地停落在祖先的坟头,淅淅沥沥,仿佛向先人们诉说着世人那无尽的思念,也为清明勾勒出一抹哀伤又庄重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清明扫墓,这一世代相传的古老习俗,在岁月的沉淀中,早已化作我们一种念念不忘的习惯。这份习惯,自孩童时起就深植于我的生命,仿若融入血脉,根深蒂固。</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乡下老家,清明节的前两天,便是我们家扫墓祭祖的日子。那时候,我和弟弟、堂哥们,扛着镰刀锄头,跟在二伯和父母身后,向着山坡进发。每祭扫一座墓,二伯和父母都会给我们讲述墓中人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满是先辈们艰辛的人生轨迹。他们在困苦的岁月中,含辛茹苦、默默耕耘,相互扶持、共渡风雨,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他们有的聪慧过人,有的平凡质朴;有的惨遭迫害,有的含冤而终;有的一生清苦,有的生命短暂。家族的传承、厚重的历史,就这样如春雨润物般,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根脉相连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如今,先人的墓碑,有的已然斑驳、风化,字迹模糊难辨,有的甚至连墓碑都已无存,无人知晓埋在此处的人究竟是谁。但因为是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到了我们这一代,依旧扛起祭扫的责任,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清明扫墓,恰似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血脉紧紧相连,把古今贯通融合。族人相聚,抚今追昔,场面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传统习俗,受时代的车轮碾压逐渐淡化,也许在若干年后,清明扫墓这一习俗,也将葬送在时代的车轮之下。一直以来,农村的孩子,总想着往城里走,或到外打工、或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成家立业,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外面的人,或忙于工作、或难于请假、或路途遥远等原因,有一部分人是无法回乡扫墓的。特别是象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买了房的人,按现行政策,已不能回村里盖房子了,这仿佛剪断了我们与故乡之间最后的羁绊,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城市的喧嚣中迷失方向,再也回不到家乡的起点。曾经浓烈的乡愁、乡土、乡情,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成为记忆深处的一抹剪影,我们,已然成了故乡的“叛徒”,背离了那片养育我们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等到了我们儿孙那一代,情况或许会更加糟糕。因为我们这一代,在老家已没有了房子,也就没有了子孙们的容身之所,他们会因此而越来越少回去,与家乡的亲人越来越陌生,最终只能把他乡当故乡,慢慢都会忘了他们的祖先埋在哪,更别说清明回去为他们扫墓了。</p> <p class="ql-block"> 趁着还认得老家的路,趁着老家还有容身之处,带着孩子们回去扫墓吧,让他们锁住乡烟,记住人生的来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