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天气变暖,和二弟约着再次山西驾车漫游。二弟对老家古迹偏爱熟知,自20多岁时第一次陪伴父母返乡探友以来,近半个世纪平均每年至少一趟山西,把山西从南至北的许多古建筑、历史遗迹收入脑中,不只是那些人头攒动的大众旅游景点,好多藏匿在村落深处的古村古迹也都能娓娓道来。新冠疫情期间,跟着二弟把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看了不少。2020年6月随他沿梁、林曾经走过的山西考古线路游过晋北的大同一线;2021年曲沃的晋国博物馆;2022年8月绵山云峰寺、正果寺、疏德堂等;2023年春节期间游晋东南,看了晋城清凉寺、玉皇庙、长治的观音堂几座名寺庙堂;同年清明扫墓后绕道晋北踩点朔州崇福寺…..这次继续在晋中、晋南一带随走随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天离开北京直接驶入太原柳巷,太原的主要目标是参观省博、北齐壁画博物馆、晋祠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半个世纪前在山西插队时来过太原,也见识过那个年代的柳巷。记忆中的柳巷路不宽,两边餐饮服装商铺密布,建筑不高,行人不少,尽头有个五一大楼。 这次选择下榻在柳巷街内,重新感受半个世纪后的老巷。老巷扩宽升级为街,狭窄巷道上的行人被各式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路两边的两三层建筑都“长高长大”现代化了,商业气息依旧浓厚,但味道全然不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条太原历史上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随意漫步,无意中走进了悠久的钟楼街。早年的钟楼街与按司街、东羊市并为一街,以“大钟寺”(大中市)和“开化寺”(开化市)相互依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太原市政府投资10亿人民币,对钟楼街进行改造,于2021年9月19日正式开街。改造后的钟楼街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潮流创新,成为中西结合、民国风浓郁的步行商业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楼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由傅山(明末清初的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和诗人)的祖父傅霖倡导集资重修。原钟楼分为台基和楼阁两部分,楼阁高三层五丈,重檐宏甍,十字结顶,内部悬挂着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的巨钟。每逢清晨,钟声可以传播到方圆十余里外,与鼓楼的鼓声相得益彰,成为太原人的计时依据。民国20年(1931年),由于钟楼年久失修,最终被拆除。 2017年市政府决定斥巨资对太原进行城市改造前的钟楼街破败脏乱,太原人描述“坑坑洼洼的人行道、肮脏的马路、悬在头顶的电线、凌乱的沿街店铺,成为了钟楼街的伤疤”、“钟楼街地面连块儿完整地砖都难见”。太原市政府根据历史照片、资料,原汁原味地复建了钟楼、修复了周边的标志性老建筑,钟声在年三十儿跨年时节重新响起,唤醒了老太原人的城市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香村是太原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糕点企业,创立于1927年,前身为1873年成立的“谷香村”。老香村作为太原百年老字号,在延续传统糕点的制作工艺(牛舌饼、太师饼等)的同时,引入麻薯、泡芙等流行糕点,更通过不断创新与转型,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符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楼街的开明照相馆是太原市现存历史最久的照相馆之一,创建于1921年,前身为光明照相馆。1930年由刘启亭和芦石青接手并更名为 “开明” 。 开明二字不仅意味着“开始光明”,也包含着二人要以开明的态度学习新式企业管理、新式拍摄技术的深意。抗日战争期间,开明照相馆曾被日本占领,生意一度萧条。太原解放后,开明照相馆迎来了新生,1958年正式划归国营。开明照相馆记录了太原的城市历史,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成为太原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亨得利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钟表店,创办于1917年。最早由德国侨民霍普兄弟在上海开设,名为“亨达利”洋行,专营钟表。上海亨得利钟表店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84家分店,太原亨得利作为其中之一,迅速成为太原市著名的钟表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西太原晋裕银号”,由阎锡山于1921年设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楼街的上海饭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起源于1926年绩溪邵氏家族在上海开设的“鸿运楼”酒家,1956年迁至太原,并更名为“上海饭店”。上海饭店是与林香斋和晋阳饭店齐名的“太原三大饭店”之一。太原上海饭店不仅继承了江浙菜的烹饪特点,还融合了太原本地的口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新上海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恒义诚甜食店是1928年由创始人申三货在钟楼街老鼠窟巷口以老鼠窟元宵打响的名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出身贫寒、热爱并执着于甜食的申三货不断琢磨和改进工艺,每天亲自选料、浸米、配馅、滚元宵,采用石碾磨面、桂花酱、玫瑰酱腌制等传统技艺,制造出馅大皮薄、雪白软糯、香甜可口、风味独特的元宵,深受人们的喜爱。老鼠窟元宵始终如一地保持质量,打响了品牌,成为太原百姓欢度元宵佳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和馈赠亲友的节日礼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鼠窟元宵的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老鼠窖元宵,店里的其它食物、甜品也很受欢迎。下午4点左右,你进我出的堂食、购买的食客源源不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楼街邮局建于1901年,是山西最早的邮局,时称“太原邮政总局”。它的建立标志着太原近现代邮政的开端,承载了无数山西人的思念和情感。邮局的建筑风格属于折衷式建筑,受西洋建筑影响,外观模仿了多种西方建筑元素,追求比例均衡和纯形式美,造型独特且庄重大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楼街乾和祥茶叶销售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由河北省馆陶县人王占元在太原市按司街30号开设,以其茉莉花茶制作工艺闻名,特别是茉莉花茶的拼配技艺,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融萃技艺,成为乾和祥传承发展的灵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宁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最初作为晋阳宫御药坊,专注于生产延年益寿的药品“长寿丹”,专供皇家使用。北宋时期迁址到太原府东门正街(现钟楼街),成为北宋“修合药所”和“熟药所”。1383年,晋王朱棡出资4700两纹银,在太原钟楼街扩建了大宁堂药铺。1621年,陈谧接管大宁堂,并在1639年得到傅山的辅佐,大宁堂因此声名鹊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大宁堂继续秉承古法炮制与现代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傅山方剂的深度研发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2018年,大宁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被评为“三晋老字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太原有各类专题博物馆二十多个,收集展示了三晋大地的诸多珍宝。做为中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的北齐壁画博物馆,于2023年底对公众开放,迅速在全国走红,是到太原的必看博物馆之一。 北齐壁画博物馆是在北齐大将徐显秀墓葬原址上建设的博物馆,墓葬壁画保存完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显秀墓平面图,介绍了从墓道、天井、甬道直至墓室,满壁施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显秀墓是中国北齐时期壁画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大型墓葬,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为了原址保护和展示北齐时期的墓葬壁画,博物馆建在徐显秀的墓地上,保护了墓葬的原貌,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重现了尘封千年的壁画。图片上部分是墓地封土堆,下部分是通往墓穴入口的通道,拉近可看到墓口门框边上的壁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显秀墓的壁画是直接画在土层上的,无法“揭”下来进行展示。博物馆采用了大玻璃罩将徐显秀墓的墓道罩住,以便进行保护和展示。游客可以通过AR眼镜体验零距离观赏壁画的效果。此图为网络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显秀墓坐北朝南,形制对称,自北向南分别由墓室、甬道、天井、过洞和墓道构成,是高级别的北齐壁画墓。墓中出土的壁画将近330平米,从里到外按照题材分别是宴乐图、门吏图、牛车鞍马图和出行队列图。画中出现的乐器有很多,有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凤首箜篌、笙、笛、铜钹、木制打击乐器。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画中的人物、乐器、兵器画得都非常精美,像真的一样。鲜活地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丰富奢华的生活,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网上摘取的宴乐图比自己拍的较全一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里拍到的部分徐显秀与夫人宴饮图。壁画中,接近真人比例的徐显秀和夫人服饰华美,夫人身上穿着漂亮的朱红色宽袍大袖衫,徐显秀本人则穿着一件白底黑色斑点的貂裘大衣。端坐在帷帐内手捧酒杯,左右各有一名侍女站立侍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显秀墓壁画人物头像,大多为当时流行的半侧面姿态,表情生动,人物整体形态则是异常简略,线条少之又少,没有多少细节的描绘,动感十足,有如现代速写,符合古人对“疏体”画的评价:“精而造疏,简而意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显秀墓封土堆上的盗洞口标识。徐显秀墓历经了五次盗掘,所幸壁画保存完整。经历了近十五个世纪漫长等待的熠熠生辉的地下艺术品,终于迎来曙光,横空出世,让我们也能“一眼千年,梦回北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显秀墓出土的镇墓武士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未完全汉化的北齐时期,这些鲜卑士兵形象的陶俑体现了北朝时期的特点。他们威武严肃,手持盾牌,守护着墓主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墓葬出土的陶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500多年前的陶塑人物五官秀美、体态优雅,令人感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墓中出土的一件来自中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镶嵌宝石金戒指,宝石上雕刻着古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反映了千多年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釉龙炳鸡首壶。鸡首壶象征着避恶趋吉,古人认为它能引导亡者的灵魂。这种壶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太原及周边地区的广阔地下空间里,无数古人用壁画模拟着生者世界,稀疏平常的生活定格在了墙壁上。而今,壁画重见天日,将过去娓娓道来。这些壁画讲述着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早期格局,讲述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是研究草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北齐壁画博物馆还展示了其它北齐时期和北朝后期的墓葬壁画。北齐娄叡墓壁画展示了墓主人娄睿在世时骄纵奢侈的一系列生活场景,具有珍稀的考古价值。九原岗墓壁画和水泉梁墓壁画,反映了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面貌和人民生活状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叡墓 七人宾礼图:前排正中一人地位似乎稍高,广额丰颐椭圆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小嘴,八字胡,连髮络腮胡。头戴黑色山字形鲜卑帽,身穿赭黄色圆领窄袖左衽缺胯长袍,腰束黑色蹀躞带。他左側的中年人,似乎随同其一起迎接宾客。后排一中年人侧脸看鼓吹者演奏,另一中年人手扶旗杆,在听旁边人讲话,其他人则谈笑风生。七个人地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不同。画师把每个人的姿态神情,甚至内心都刻画了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娄叡墓壁画中最为著名的是“鞍马游骑图”,展示了北齐时期的生活场景和军事活动。鞍马游骑图中的驼队与群马图:一组五人五驼,为首一人似为西域胡人,头頂光禿,高鼻架,络腮胡。身穿过膝灰白色圆领窄袖长袍,上绣卷草紋。左手执鞭,躬身向前与另一胡人交谈,骆驼背驮软囊,满载货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鞍马游骑图,为首骑手紧勒缰绳,回首窥视。褐色马长鬃双分,双目炯炯,昂首长嘶。骑稍色马的长者,腰束蹀蹼带,手执殳和殳套。从者有四人静静注视着主骑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鞍马游骑图中的鞍马导引图,导骑二人,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束蹀躞带,手扶殳。马因受惊竟拉出一串粪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是于2013年在一片玉米地中发现出土的,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其中狩猎图壁画的面积约为70平方米。狩猎图,与后一幅为连续画面,四名武士纵马疾驰,追赶群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中人物为一位骑红色骏马的中年男子,头戴方顶小帽,浓眉大眼,身穿浅灰色窄袖长袍,白色长裤,脚蹬皮靴,腰挂箭囊。他拉满弓弦,瞄准前方奔跑的野羊和野猪。其身后为慌张奔逃的两头鹿,其中一鹿背侧中箭,血流不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出土的升天图。《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天文、地理、宗教、历史等知识。然而古图在南宋后失传,仅凭文字流传。2013年,在忻州兰村九原岗墓群中发现了一座被盗大墓,挖掘出土了《升天图》壁画。壁画描绘了众多神怪形象,与《山海经》记载的神仙怪兽高度吻合。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北朝时期贵族的生死观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历程,更揭示了大量失传的《山海经》古图元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风伯:壁画中,风伯的形象是一神人,长发飘飘,右手拿着一口袋,奔跑向前。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升天图中的疆良。这是一种《山海经》中的神怪,人形怪兽,血盆大口,正吞食一条斑点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升天图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齐壁画博物馆中的水渠梁壁画是于2008年在朔州市朔城区水泉梁村发现的。壁画现存面积约80平方米,是山西地区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北齐墓葬壁画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泉梁墓的壁画内容丰富,展示了北齐官员葬礼和葬仪的规制。墓室的壁画包括天象星空、方位四神、十二生肖、墓主夫妇宴飨、乐队和侍从,以及以鞍马和牛车为中心的出行仪仗与随从等。这些壁画不仅再现了墓主生前的豪华排场,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局部细看,图中人明显为西域胡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泉梁壁画中的“飞鸟髻” 。据文献记载,梳飞鸟髻是北齐后主宫中女子的时尚,后流入民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西省博物院大门的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大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保留了传统元素的美学特征,并融入了现代设计手法,使其既传统又现代。大门的整体造型如“斗”似“鼎”,象征着丰收与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省博物院主馆正面高挑的屋檐下镶嵌着一只鸟的图标,其原型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与博物院的整体造型相映成趣。几年前来省博,有多处展厅闭馆升级改造,没能尽兴。省博藏品太多,不是几次能看完的。这次主攻镇馆之宝以及入眼精品,看多看少都是一次收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之一的晋侯鸟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侯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融合了凤头和象尾的元素,背上还立着一只小鸟,尾部则立着象首,整体形象生动且富有神秘感。它不仅是祭祀的重要礼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之一的汉代胡傅温酒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酒器,通体鎏金,器底有加热炭火的构造,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器形端正大方,纹饰精美,动物形象逼真。该器即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风,是汉代青铜艺术和技术的典范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之一:春秋晚期(公元前5世纪)的侯马盟书,出自于侯马市晋国遗址。盟书是写在玉片上的朱书文字,记录了晋国卿大夫盟誓活动,是研究先秦政治制度、书法演变的一手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放大看最小的两片玉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之一的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是北魏书法、绘画和石雕的艺术珍品,北魏髹漆实物极少,所以它也是稀世之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质漆画屏风描绘了列女、孝子故事,题记兼用楷书与隶书,书法与绘画双绝,填补了北魏绘画史空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之一的虞弘墓石椁是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处隋代古墓出土的汉白玉石椁,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虞弘墓是中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同类的墓葬,全国仅发现三处。浮雕祆(音“先”)教(拜火教)祭祀场景,人物深目高鼻,服饰具中亚特色,是丝路文化交流的实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之一:西周晋姜簋是青铜文化瑰宝。晋姜簋是一件形制与纹饰都充满独特风格的青铜器,其器内底铸有铭文“晋姜乍宝簋”,记录了晋武侯夫人姜姓国之女的非凡故事。晋姜簋的形制和纹饰展现了早期晋国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了西周时期的艺术审美,也为研究早期晋国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之一的雁鱼铜灯是西汉时期的代表性青铜器,雁鱼铜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自由拆装,设计精巧合理。雁鱼铜灯不仅具有实用性,其造型美观,灯盘和灯罩可以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可以注水,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雁鱼铜灯的工艺也非常精湛,采用了纯手工打造,每个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展现了汉代青铜艺术的高度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也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组玉佩是西周时期的玉器,主体为45枚玉璜,数量是同期贵族墓的十倍,复原长度约15.8厘米,上面的双龙纹鳞片细若发丝,每毫米竟刻5-6条平行线。玉</b><b style="color:rgb(89, 89, 89); font-size:22px;">佩</b><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大致有三列,中列有玉璜19件、玉珩3件、玉雁2件,左右两列各有玉璜13件,冲牙1件,上部由玉管、玉珠、玛瑙串联。组玉佩的下端是两件玉雁。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极尽巧思,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组玉佩工艺精湛,庄重典雅,堪称国宝,它和晋侯鸟尊一样,永久被禁止出国出境展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除了镇馆之宝的珍品,省博各展馆精彩纷呈,让人难移步。又见鸡首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绿釉贴塑兽面纹尊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釉贴塑莲瓣纹尊北齐 太宁二年(562年)山西寿阳县厍狄迴洛墓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铜牺立人擎盘出土于1965年山西长治分水岭的战国早期墓地,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铜牺立人擎盘由一个圆盘、一个小人和一个神兽组成。神兽似牛非牛,面部清秀,背部站立一个双手前伸抱柱的小人,柱顶置一镂空圆盘,盘上爬满了精细的小蛇。整个器身纹饰华美精致,繁缛多变,体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高超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侯苏钟,西周时期金属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汉时期文物鸭形熏炉,1982年山西朔县出土,炉体鸭形,额顶刻有羽纹,长颈,背脊略隆,为可启闭的炉盖,饰透雕缠绕卷云纹,下有承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西博物院的兔尊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兔尊出土于晋侯墓地,是西周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晋侯墓地经过多次挖掘,发现了九代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出土了大量价值不凡的青铜器,包括鸟尊、猪尊和兔尊等。这些发现展示了西周时期的贵族生活和文化,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佛风遗韵”馆展陈面积983平米,展线260米,是“晋魂”基本陈列中最“重”的展厅。整个展厅展出石刻造像、金铜造像、经卷、水陆画和佛经木刻板等文物144件(组),其中40件为新增重量级展品,浓缩了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山西地区的佛教艺术,见证了佛教中国化、世俗化之历史进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齐释迦七尊像,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手托博山炉供养。背面有彩绘佛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齐观音菩萨五尊像,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氏弥勒坐像是一件唐代(618-907年)的文物,弥勒坐像由解氏制作,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后有镂空勾连蔓草纹背光,神情自然超逸,充满盛唐气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村十九人造弥勒像是唐代天宝四年(745年)的作品,征集于山西省稷山县。这件弥勒像展示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弥勒像的造型为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后有镂空勾连蔓草纹背光,整体神情自然超逸,充满盛唐气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手观音雕像创作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寺弥陀殿南壁西尽间。这座雕像以密宗题材为背景,展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雕像中的观世音菩萨各臂皆似从自身体中生出,或屈或张,层层叠压,形成一个庞大的圆形扇面。手中法器丰富多样,包括天宫楼阁、刀茅、剑戟、灵花异草、神兽珍禽等。千手观音雕像,工艺精湛,每一手指、每一眼神都雕琢得活灵活现,慈悲与庄严并蓄,仿佛能穿越时空的壁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祠宾馆9号楼,这里是自驾游进入晋祠博物馆的最佳选择。自由驶入宾馆,宾馆前停车换乘免费观光车被送至晋祠博物馆外东边的小门,走进去不远就是晋祠博物馆售票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次参观晋祠是半个世纪前,处处残破不堪。再次来到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感受面貌一新的晋祠古韵,慢慢认识一下晋祠的“三绝”、“三宝”、“三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镜台坐落在晋祠的中轴线南部,是进入晋祠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水镜台始建于明代,集殿台楼阁于一体,其名取自《汉书》中的“清水明镜不可逃形”,象征着美丑善恶无所遁形。后台正中悬挂着清代书法家杨二酉所书的“水镜台”匾额,这也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镜台的后台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悬挂着清康熙年间武举人杨廷翰所书的“三晋名泉”匾额,书写者杨廷翰是“水镜台”书写者杨二酉的侄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镜台是一座融合了楼、台、殿、阁四种风格的古代戏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水镜台以精美的木雕装饰,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水镜台龙形雀替中龙身盘曲有力,龙首上昂,虽然色彩略显陈旧,却依稀可见当时的繁华。雕刻工艺出神入化,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的技术将龙的形象和周围卷云的形状融为一体,飘逸洒脱,充满灵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越坊是一座明代牌坊,位于晋祠中轴线上,东邻金人台,西邻献殿,是通往圣母殿的必经之路。匾额上的“对越”二字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书法苍劲有力,被誉为“雄伟之笔”。“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坊与难老泉、水镜台并称为“晋祠三匾”,是晋祠的重要文化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胜瀛楼是一座明末清初建造的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占地面积216.2平方米。胜瀛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面无窗,登高远眺可以欣赏到绿野田畴和炊烟袅袅的美景。胜瀛楼的东面悬挂“胜瀛”匾额,西面悬挂“栖云”匾额。在夏至之时,四面受光,因此得名“胜瀛四照”,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首,所以称金人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人台东北角的铁人是1913年补铸的,其余三尊分别铸于1089、1097、1098年。铁人造型雄健英武,铠甲鲜明, 胸腹膝腿等处铸有清晰的文字,全身不见铸造披缝,被推测是用传统失蜡法铸造。铁人露天放置, 经历了近900年的风霜雨雪,仍晶莹明亮。祠内尚有同时代的铸铁狮兽多尊,也未生锈,据说加了镍和铬,可见当时冶铸技术已具有很高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献殿,晋祠三宝之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我国唯一一座殿和亭结合的建筑。其结构简单而精巧,完全采用木卯榫连接,是古代建筑中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献殿是融合明代修葺特色与早期建筑形制的古建筑,其梁架节省材料且坚固,斗拱结构疏朗,外观玲珑似凉亭,体现了《营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制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鱼沼是一个方形的水塘,因其形状为方形且水中多鱼而得名。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此称为“鱼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祠三宝之一的鱼沼飞梁是一座架在鱼沼之上的十字形古桥,始建于北宋时期,被誉为“史上第一座立交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鱼沼飞梁的空中俯瞰效果图(网图),独特的十字形桥架结构在古建筑中极为罕见,是我国桥梁建筑艺术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难老泉亭与水镜台息息相关。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号称晋阳第一泉,因为长流不息,故称难老泉。难老泉亭从北齐初建,历代都有重修,现在的难老泉亭是明代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晋祠三大名匾之三是悬挂在难老泉亭中由明末清初学者傅山所书“难老”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善利泉亭位于圣母殿的东南方位,与西南方位的难老泉亭相对而居。善利一词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祠最主要建筑、三宝之一的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采用重檐歇山顶设计,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整体高度达到19米。其独特的四周围廊设计,前廊进深两间,宽敞而典雅,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制的生动实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最初供奉唐叔虞,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政和元年(1111年)诏封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正殿遂改奉邑姜,并得名“圣母殿”。它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中国宋代建筑的杰出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圣母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条木龙,为宋代遗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像圣母邑姜。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殿内供奉43尊宋代彩塑,包括圣母邑姜、侍女和宦官像,造型生动,比例精准,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珍贵的佳作,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也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仕女塑像表现了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50年前来晋祠,就是冲着这些仕女塑像。不想当年社会动荡,无人有心搭理古建,不破坏就算万幸了。我扒着挂着大锁的门从缝里看到仕女们被堆放在一堂,难辨主仆。这次总算得以细看真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圣母殿外的古柏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谓周柏,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这株古柏见证了晋祠的历史,象征着长寿与祥瑞,被誉为“卧龙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年古柏与千年圣母殿相依相偎,见证历史见证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祠博物馆收获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绝:难老泉、宋代彩塑、千年周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匾:难老、水镜台、对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祠公园湖边春风拂面,最美四月天到来之际游晋祠,既能静心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欣赏千年文物与自然风貌的完美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晋祠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平遥镇国寺。到了镇国寺才知晓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是由一城两寺既平遥古城、镇国寺、双林寺共同组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遥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并沿用至今。镇国寺经过金、元、明、清多次重修和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佛殿是镇国寺的核心建筑,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佛殿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万佛殿的建筑风格上承唐代,下启宋辽金,梁架用材巨大,斗拱的高度甚至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在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建筑物内外的栱眼壁上绘有与佛教题材相关的纹样。其中在万佛殿南北立面的外檐栱眼壁上绘有佛像与莲花纹样,南北栱眼壁各分为三处,共有六处,所绘的佛像和纹样均相似。用绿松石朱砂色画的壁画,清代重新描过,百年仍艳丽。上图中西侧立面外栱眼壁的墨龙图案损坏较为严重,已看不清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佛殿是皇家寺院,历代皇家都重视,斥资维护维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殿内大梁上可见明、金、清历代修建的记录,也佐证了万佛殿建于五代的身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佛殿内的11尊五代彩塑是除了敦煌莫高窟彩塑外,仅有的五代作品。另有3尊彩塑为明代所造、清代重新涂彩的塑像。坛上正中依扇面墙设束腰须弥座,释迦佛趺坐其上;两旁有阿难、迦叶二弟子;侧面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半结珈式坐于仰莲台座上;前有二胁侍菩萨;前沿两隅有二金刚对峙。万佛殿内彩塑上承唐塑丰满圆润之风韵,下启宋金塑像俊俏秀丽之先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佛殿的释迦牟尼是镇国寺最为重要的佛像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佛祖像位于万佛殿的中央,端坐在须弥座上,全身金色,仿佛被佛光笼罩,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息。他的安之若素的神情和优雅自然的手部姿态,展现了作为大觉悟者的深邃心境和慈悲胸怀。释迦牟尼身后的大背光是明代加上的,带有三生佛的佛像;身上的金衣是明代补穿的;胳膊肘下的镂空莲花台,也是明代时加上的,用于支撑佛祖胳膊,以防日久断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佛殿内的千佛壁画是镇国寺内的一大亮点,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壁画壁画主要分为建筑彩画和壁画两大类,于清代被补描绘过。这些壁画虽然内容上相似,但在装饰表现上有所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副单人画像分别是文殊和普贤化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佛殿的自在观音,又称“水月观音”,是佛教中协助佛祖普渡众生的菩萨,象征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自在观音的特点是左脚踏荷叶,右腿曲蹲,左手撑于宝座上,右手抬起放在右腿上,姿态洒脱、自由自在,生动地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自在,其形象固定为女性,深受信众喜爱。观音两边是善财童子和小龙女,小龙女塑像不幸于WG期间被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佛楼是镇国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佛楼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具有独特的两层结构,上层为佛殿,下层是三孔窑洞。楼内保存有明代彩塑和壁画。塑像造型优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两山墙壁画技巧古朴、娴熟,精心地描绘了释迦非凡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佛楼因供奉的三佛得名。殿内完整地保存了七尊彩塑和五十二幅壁画,这些明代早期的作品展现了佛像和菩萨像的优美造型和自然仪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佛楼的壁画以释迦摩尼的八相像为背景,融合了山水、花鸟和人物,用漫画的方式表现佛教传说中的人物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双林寺离镇国寺约20公里,近年被黑神话悟空带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双林寺始建于北魏早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彩塑总数为2052尊,其中完好的有1566尊。这些彩塑大小不一,大者丈余,小者尺许,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之精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位于双林寺的中轴线上,是进入双林寺后的第一座殿宇。殿内供奉的主要塑像包括天冠弥勒菩萨、帝释、梵天、四大天王、八大菩萨等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双林寺,首先就被天王殿殿外廊檐下左右两边的四大金刚震慑。它们个个壮阔高大,形态各异,威严倒不凶煞,眼睛总在看着你,有让人走哪都被盯上了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大金刚每尊高达三米,采用写实造型,突破了一般金刚凶神恶煞可怖的造型,给人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他们巍然不动地坐在那里,上身裸露,披着毛巾或腰裙,头戴冠髻,面容方正,浓眉大眼,宽阔的胸膛和挺拔的腰杆显示出他们的威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到天王殿里,南墙倒坐高达三米之多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分别代表土、金、风、水,又附会为“风调雨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大天王最初来源于印度叙事诗中的神话时代,性格各异,守护着世界各个方位。后来,他们成为守护四方的护法神,侍立于帝释天和大梵天之两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英武气昻却不显凶煞,警惕性十足,谁也躲不开他们的法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释迦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帝释、梵天胁侍左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殿中塑像风格写实,人物造型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释迦殿是双林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殿内主供的是佛祖释迦牟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佛祖面部圆润饱满,神态安详平和,庄重之中流露出慈悲的气质,让人在瞻仰时,既能感受到庄严神圣,又觉亲切和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菩萨分别为文殊和普贤。这两尊塑像面部丰满,眉清目秀,形象非常接近世俗少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释迦殿内四周壁塑结合悬塑,以连环画结构塑有释迦牟尼的故事48个,表现了他从出生到涅槃的全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释迦殿共有200余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佛殿是双林寺内最为著名的殿堂之一,以其精美的彩塑艺术而闻名。千佛殿位于双林寺的中轴线上,悬山式建筑,殿内彩塑数量达到五百余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佛殿主像为自在观音,是双林寺的三绝之一。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单膝盘坐,左手轻扶莲台,右手随意搭于膝上,身姿慵懒舒展,仿佛刚从云端款款而下。丰润的面颊微含笑意,眉眼低垂间透出慈悲与淡然。这尊观音像打破了传统正襟危坐的形象,面相丰润精美,形态舒畅惬意,呈现出一种有血有肉、神采奕奕的东方美女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细看自在观音的手,丰润柔软,手指纤长,十指尖尖,有弯有直,动感十足,颇有气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韦驮像位于自在观音右前,高1.6米,修建于明朝。这尊韦驮像身披甲胄,左手拿着金刚杵,右手握拳,昂首挺胸,成丁字步站立,表现出威猛英姿。其造型夸张,全身呈S形,眼睛与头部方向相反,就像拉满发射的强弓,表现出威武勇猛的力量感 ,被誉为“天下第一韦驮”,双林寺三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能够感觉得到韦驮左腿、左脚在吃力,眼睛炯炯有神,活灵活现,是双林寺的镇寺之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韦驮一左一右守在观音身边的是夜叉,也是神态生动、形态逼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善财小童子位在自在观音左下,踩在云上,小而细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观音身边的小门有尊佛人正走出来,预示着还将有500多尊佛人慢慢走出来,故而称之为千佛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框上腾云驾雾中的彩塑因常年避光,保护的好,色彩仍很艳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佛殿内的彩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优美,神态栩栩如生。殿内四周的悬塑和壁塑从地面直塑到屋顶,不仅节省了空间,增加了层次感,还充分考虑了信徒礼佛的便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彩塑个个形象生动,衣纹飘逸,仿佛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人物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塑像重心前倾15-20度,生动展现了群佛聚会的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菩萨殿位于寺庙的中院西侧,与大雄宝殿同院、与千佛殿遥遥相对,建筑外观简单朴素,不显奢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菩萨殿里的千手千眼观音,是双林寺的一绝,被誉为“天下第一千手千眼观音”。这尊观音像有26支手臂,每只手或有眼、或持不同法器,造型优雅自然,栩栩如生,象征着遍护众生和遍观世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菩萨殿四周悬塑四百多尊菩萨像,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姿态各异;有脚踏祥云,若飞若动;有静目凝神,若有所思;有对座讲经,欲说还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汉殿内有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罗汉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在当时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当地富有黏性的红色泥土,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罗汉像体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罗汉原本是印度小乘佛教中的角色,但在中国的塑像中,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世俗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双林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明朝,是寺中最高建筑,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佛像包括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这三尊佛像分别代表了佛教的不同化身,两侧还供奉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驱车20来分钟,从双林寺来到了介休义安镇北辛武村,只为一睹太和岩牌楼,当地人嘴里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为真武庙(已毁)门前牌楼,现在只剩牌坊孤零零独秀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太和岩牌楼饰件内容丰富,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楹联匾额,既有道教的隐喻,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歇山黄琉璃瓦顶。牌楼门拱上雕蔓延花枝及二龙戏珠,额枋心内雕人物、花卉和文房四宝,斗拱饰雕龙头,牌匾上剔地突起花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枋柱两侧面塑青龙、白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后均有琉璃烧制的槛联,宣传道家文化和观念。前面当中的一副是:“北极极也,本无极为有极;玄天天也,遵先天而后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牌楼的后面与正面相同,坊柱上同样有对联,中为“道事半百年,飞真自天上帝适,名留一千古,游王避地下字寒”;两边为“净乐钟灵三三诞降,太和得道九九飞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介休有着悠久生产琉璃的历史,自古为皇家贵族和文人墨客提供各种精美艺术品。在介休市庙底街,有一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群,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牌挂“后土庙”,它的建筑很值得一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庙外影壁是后土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影壁的设计和装饰非常讲究,壁心琉璃饰件展示了“二龙戏珠”的精美图案,顶部则用黄琉璃加以修饰,整体庄重华丽。影壁上的琉璃麒麟装饰很引人注目,展示了琉璃艺术的独特魅力。影壁的设计还可以通过“藏而不蔽”的视觉效果,引导游客对庙内建筑的探索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土庙的最高建筑三清楼。三清楼是庙群中最为壮观和复杂的建筑,总高15.2米,下为三清正殿,上为三面围廊的三清楼(又名八卦楼),背面为后土庙戏台,是一组集殿、台、楼三位一体的重楼合体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清楼后部的后土庙戏楼是一座颇为别致的楼阁式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楼建于明代,坐南面北,与正殿相倚;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台口有四根檐柱,把面宽分成三间,中间有四根通柱,把台深分成两间,面宽12.7米,总进深9米;后来扩建将台口延伸了2米。台基高2.5米,下有通道;台前两侧设有琉璃八字形音壁,音壁两侧建有钟鼓二楼,与主楼构成一组雄伟壮观的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土行宫大殿是后土庙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11间,采用双重檐歇山带廊设计,屋顶铺满了黄色琉璃瓦,显得庄重而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土行宫大殿是后土庙历史最久的建筑,是整个建筑群里占地最大、最宏伟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时,只有皇家的建筑和皇帝敕建,才能使用黄色琉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土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琉璃艺术最精湛的道教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琉璃艺术建筑博物馆”。琉璃装饰以色彩丰富、工艺精湛著称,展现了明清时期琉璃烧造技艺的巅峰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土庙内所有建筑的屋顶都用琉璃瓦及琉璃艺术部件覆盖,除后土行宫大殿一组用黄色外,其余皆为黄、绿、蓝、白、赭等多彩制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色彩丰富是后土庙琉璃的一大特点,琉璃制品使用包括黄、绿、黑、白、褐、赭石、孔雀蓝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土庙里保存有罕见的“孔雀蓝”琉璃,这种色彩在古建筑中极为罕见,进一步丰富了琉璃的色彩表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晴好蓝天照耀着斑斓琉璃建筑,美轮美奂,让人对这古老建筑充满了好奇与赞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介休文旅紧跟潮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后土庙不到两公里的介休城东,收获了我国唯一的祆神楼(祆音“先”)。 祆教,又称拜火教,起源于古代波斯地区,崇拜太阳和光明。介休祆神楼作为最初祆神庙的一部分,见证了祆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直至被封禁。去年在波斯旅游时第一次听说波斯拜火教在中国流传过,被称为祆教,随后二弟告知山西介休有此楼。此次漫游山西,终得一见这座稀有祆教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祆神楼曾具有宗教功能,融合了门楼、乐楼和过街楼的功能,展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上多次的朝代更迭及信仰变化,对祆神楼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尊崇道教,祆神教被列为邪教。传说万历年间知县王宗正将祆神庙改为三结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而祆神楼则成为三结义庙的山门和乐楼,祆神楼得以留存。之后虽然祆神楼经历了多次维修和改建,始终保留了其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雕刻图案,成为我国研究祆教文化的“活化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初的祆神庙,变身为三结义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三结义庙看曾为山门和乐楼的祆神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为戏台、下为通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祆神楼与万荣县的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