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以下是对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时间</p><p class="ql-block">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今年(2025年)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4日。</p><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因两者时间相近,后逐渐合二为一,清明成为祭祖扫墓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习俗</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清扫墓碑,供奉鲜花、祭品,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到郊外散步游玩,欣赏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 放风筝: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将其放飞,寓意着放走晦气和疾病。</p><p class="ql-block">• 吃青团:用艾草汁或其他绿色蔬菜汁与糯米粉混合,包裹豆沙等馅料制成,是清明时节的传统美食。</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祭祖扫墓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同时,踏青等习俗则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艺术馆活动部辅导员:白媛媛</p> <p class="ql-block">文字:李佳宸</p><p class="ql-block">编辑:曹丹华、王博</p><p class="ql-block">统筹:杨淑红</p><p class="ql-block">一审:杨淑红</p><p class="ql-block">二审:王 博</p><p class="ql-block">三审:孙学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