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每至此时,燕子新来,梨花落尽,阳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复兴,草木青青。那纷纷扬扬欲断魂的细雨,潮湿的不只是空气,更是我们那颗思念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时节雨纷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寒食东风扫旧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陌上纸灰飞作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涯孤影似浮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界烟雨锁楚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野渡无人柳自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遥想当年争渡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鹧鸪声里草青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到清明之际,山川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欣欣向荣。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伴随着清明祭扫活动的展开,人们也开始成熟起来了。一场突发的事件,从此却是知己难觅,一次错位的攀登,从此便是难谢师恩,一次白首的许诺,从此更是形单影只。那些不敢打开的相册,只剩下再也不能拥抱的爱了。我们在长大,而亲人却在远去。尽管我们说,逝去的亲人只是换了个地方活着,但是我们在每一个春夏秋冬里仍然在以各种方式来寄托我们对他们的深切哀思。因此,清明节不只有我们肝肠寸断的忧伤,更有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于是,我们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坚强地誓言,只要记得他们,他们就活在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清明降临,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寻根问祖。按照习俗,人们一般都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以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人们这种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不仅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从何处出发,又因何而出发,也在于昭示人们不要忘记己故亲人的嘱托以及那些托起民族脊梁的英灵,更在于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根本。因此,我们说清明节从来都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气,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思念的味道,这里既有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未来新生的期盼,也有对挚爱亲友的深情告别,更有对长辈教导的遵循,对民族精神不灭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俗话说,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清明节,于己而言,是磅礴情感的一个出口;于家而言,是绿叶对根脉的一种眷恋;于国而言,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于民而言:既是缅怀昨日,也是憧憬明天;既是留恋故乡,也是遥望远方;既是心念先祖,也是不忘先烈;既是祭奠逝者,也是呵护新生。清明节已超脱了一人一事的悲喜,倾注了故人故土故国的深厚底蕴,它不仅让我们寄托了怀思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上坟扫墓的深情,也让我们规范了人伦秩序,促进了家庭和睦,培育了下一代的道德修养,凝聚了社会的共情,更让我们明白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因此,当我们在庄重肃穆中低头追思那些为民族和人民牺牲的先烈的时候,当我们在无限的敬仰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的时候,当我们在无比崇敬中缅怀先人泪雨纷飞的时候,我们捧上的就不仅仅是一束束的鲜艳的花朵而已,我们捧上的更是我们那一份份浓稠的相思。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看来,清明节既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也是现在与过去的交汇。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中华民族清明传统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功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因其提供的精神归属感而更显珍贵。人们无论是传统的扫墓祭奠,还是新兴的纪念方式,都在进行着同一项工作,那就是将个体生命编织进更大的意义之网中,让短暂的生命获得文化的永恒。更确切地说,清明节不是关于死亡的节日,而是关于如何记忆的生命教育,清明节不仅在于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也在于确认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更在于延续那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精神血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地清明,民德归厚。山和山不相遇,但人和人要相逢。先人赠后人一棵爱的种子,后人应育出爱的森林。其实每一位逝去的亲人,每一个守着岗位承担职责的人,每一个甘愿牺牲鞠躬尽瘁的人,他们都不是一组复杂的数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他们都有其不朽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永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清明,故又思君。从更大意义上说,清明节不仅是追思过往的回眸,更是希冀未来的遥望;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连接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的精神纽带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若善良,天自佑之,人若思念,清明又至。让我们焚一柱香,带走忧伤;折一枝柳,寄托哀愁;掬一捧雨,洗净尘心;拭一行泪,祭拜先辈。在中华民族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衷心祈愿天上人间共一愿,生死两隔遥相牵,愿逝者安息,生者奋进,祖国强大,人民安康幸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