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大昭庆律寺

隐居西湖

大昭庆律寺 1908年法国发行 <h1>  位于西湖北岸“昭庆寺里街22号” 的杭州少年宫,成立于1958年,1992年改名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对于杭州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童年的回忆。绝大多数人小辰光在此参加过兴趣小组活动或在儿童乐园乘坐过登月火箭。如今不少人陪着孙字辈参加各种培训班,在这里渡过快乐的时光。</h1> 六十年代少年宫(图片源自网络) 八十年代少年宫(图片源自网络) <h1>  说到“少年宫广场旗杆”,杭州人更加熟悉。上世纪90年代以前,那个辰光没有手机,年轻人拷位儿(约会)、单位活动集合的地点,多半是选在少年宫广场旗杆下,成为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h1> 少年宫广场旗杆 <h1>  昭庆寺从1929年消失已快100年了,已经被人们淡忘,也许本来就对它知之不多。只有当年硕果仅存的联欢厅大殿前那块“昭庆寺旧址”市文保单位石碑,矗立在草坪上,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佛门之地。</h1> 青少年活动中心联谊厅(图片源自网络) <h1>  和杭州的其它寺庙不同,有关昭庆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相对较少,老的图画明信片更是凤毛麟角,更增加了对这座寺庙的好奇。今世留存的昭庆寺照片皆为1890年昭庆寺重建后由外国人所摄,拍摄时间为上世纪一十至三十年代。主要有:云飞得(Frederick D. Cloud),1906年前在杭州担任美国驻杭州领事馆副领事;费佩德(Robert F. Fitch),1908年来杭后长期担任之江大学校长的美国传教士;马尔智(Benjamin March),美国东亚艺术史学者;艾术华(J. Prip-Moller),丹麦建筑师。今天我们借助这些影像资料,钩沉历史,用拼图的方式,去追渊、讲述昭庆寺的故事。<br><br></h1> <h1><b>一、曾经是湖山咽喉第一宝刹</b></h1> <h1>  昭庆寺是一座古老的吴越古刹,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由吴越王钱元雚创立,早于净慈寺,初名菩提院。北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重修。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建戒坛。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赐额大昭庆寺,昭庆寺之名由此开始。是杭州最早的坛场,以建坛传戒名闻佛教界。</h1> 昭庆寺大佛图(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十卷》(杭州夷白堂刻,明万历37年1609刊) <h1>  昭庆寺在杭州众多的寺庙中不是一座普通的寺庙,作为宗律大庙它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帝王庇荫,佛派齐聚,香火盛极。</h1> 1. 一庙三宗,地位显赫 <h1>  杭州昭庆寺临湖建于唐宋之间的五代,时称菩提院。宋代,南山律宗祖师永智大师、净土宗祖师省常大师、天台宗祖师遵式大师先后在此驻锡(“驻锡”是指僧人出行时拄着锡杖的行为),可谓是一庙三宗祖师, 有 "武林昭庆寺,为两山诸刹之最"、"省郡丛林之冠" 之称。</h1> 昭庆律寺天王殿 佚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2. 全国三大戒坛之一</b></span></p> <h1>  昭庆寺是汉传佛教的重要律寺,曾是南宋皇家五山十刹之一。昭庆寺戒坛和北京戒台寺戒坛,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为 "中国三大戒坛" 。这三大戒坛不仅是佛教徒受戒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h1> 昭庆寺最具特色的一个铜磬,磬体上刻有篆体大字“昭慶律寺”字样。费佩德(美国) 1920年拍摄。 <h1>  律宗是以研究和修持戒律为主的宗派。是佛教中最严最难修的一宗。与禅宗讲究“顿悟”不同,律宗秉承依照戒律修行。“清规戒律”这个词是佛教中是“清规”和“戒律”的合称。“清规”是指禅宗寺院组织的章程以及寺院僧众日常行事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则是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制定的日常生活和修行实践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律宗的出家人,也不能称为“禅师”,应该称之为“律师”。杭州的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曾入昭庆寺戒修,便是民国时期的大律师。</h1>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图片源自网络)</p> 3. 杭州四大丛林之首 <h1>  北宋初年,昭庆律寺已成为名寺,南宋时更是壮丽非凡。清朝人吴树虚在《大昭庆律寺志》记载:“宋朝杭州寺庙四百八十一间,其中“滨湖百刹,钟鼓相闻,而宏敞伟丽,道风特盛者,昭庆、净慈,对峙南北,称两大焉。”此时的灵隐寺,无法与这两大寺相提并论。</h1> (图片源自网络) <h3><b>4、历朝西湖香市的起点,风光无限</b></h3> <h1>  西湖香市源远流长。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吴越国立国之后,在杭州大建庙宇,一时间,杭州城内外寺院林立,香火旺盛。</h1> <h1>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历朝皇帝每年正月朔日(元旦)都亲临寺庙烧香敬佛,文武百官也去寺庙拈香,祈求五谷丰登。</h1><br> 杭州博物馆内描绘西湖香市的场景的模型 <h1>  各地蚕农得知皇亲贵族都亲自去寺院烧香祈福,为祈求蚕花丰收,他们也都于每年春季成群结队来西湖“朝山进香”,世代相沿成俗。</h1> <p class="ql-block">香客 191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p> <p class="ql-block">香客 191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p> <h1>  大运河的开通为外地游客来杭州西湖“朝山进香”的人提供了舟船之便。</h1> <p class="ql-block">拱宸桥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p> <h1>  每到年初,来自杭嘉湖、苏锡常的香客,坐船从古运河进入杭州,船停在松木场,于是,昭庆寺成为西湖香市的起点。</h1> <h1>  从前,松木场因为那里有条松木场河(古称下河)形成松木场香市。所谓“香市”,就是烧香的香客和做香客生意的商铺所组成的市场。</h1> <h1>  下面照片中狭窄的河道上,挤满了运输木柴的船只和竹排,看似拥挤,却各行其道,有条不紊。</h1> 松木场河运 甘博(美国)1909年拍摄 <h1>  每年的早春二月,停靠在松木场码头的“香船”,多时达千余艘,少时亦有五六百艘。船上挂有黄色的旗子,上书“朝山进香”四字。因此,松木场码头,又有“香荡”之称。</h1> <p class="ql-block">松木场八字桥 唐纳德·曼尼(英国)1920年代拍摄</p> <h1>  昭庆寺外,在圣塘闸到石涵闸这一段是唐代时的老白沙堤。清末民初,太湖一带和杭嘉湖一带香客春季时都在松木场上岸来昭庆寺烧香。由香市延伸的铺席连成一片,有搭棚摆台的,有着地兜售的,有卖香烛的,有卖古玩的,热闹非凡。俗话说的“钱塘门外香篮儿”即指此。</h1> 钱塘门 云飞得(美国)1920年代拍摄 <h1>  香会的日子里,城里的人从陆路去出,要走钱塘门。松木场下船的下三府(杭嘉湖)香客进城,也要走钱塘门。城门下整日川流不息,热闹非凡。</h1> <p class="ql-block">香客购买法器留念 格雷戈尔(英国)1920一1930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香客购买法器留念 192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格雷戈尔(英国)拍摄</p> <p class="ql-block">香客购卖法器留念 1930年代日本发行 格雷戈尔(英国)拍摄</p> <h1>  据明代学者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述:“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在香市中,香客除烧香祈蚕花之外,也乘机购买生活必需品,于是为商人赚钱提供了极好的商机,因此杭州商界有了“三冬靠一春”的谚语。 </h1> 寺庙前摊位 1910年代上海别法洋行发行 寺庙前摊位 1910年代上海别法洋行发行 <h1>  当年,昭庆寺外,人声鼎沸,红尘万丈。寺内,清规戒律,寂静无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1> <h1><b>二、兴废多次,最终毁于火灾</b></h1> <h1>  和其它寺庙一样,这座千年古刹既蒙重光,又多难于灾。两宋及元,昭庆寺曾三次毁于兵灾又三次恢复重建,两次毁于火灾又两次再重建。明代也五次毁于火灾又五次重建。</h1> <h1>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昭庆寺毁于火灾,五十二年(公元1713)重建。</h1> 昭庆寺香炉 艾术华(丹麦)1931年拍摄 <h1>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太平军在昭庆寺前从钱塘门进攻杭州城时,昭庆寺遭到劫掠和焚毁,除正殿上的释迦佛铜像,所有一切皆毁,</h1> (图片源自网络) <h1>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住持律师发朗,重建了六和堂、绿野堂等大部分建筑,唯有戒坛未能重建。一直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才恢复到鼎盛时的全貌。</h1> <h1>  昭庆寺遭遇灭顶之灾发生在1929年。那一年杭州举办了规模空前西湖博览会。从6月6日开始,到10月20日结束,历时137天。</h1> 西湖博览会免资明信片 1929年发行 <h1>  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决心要打造一个“浙江旷代之盛典,湖山空前之嘉会”。为了烘托气氛,盛会期间每逢周三、周日两晚,都要在西泠桥边燃放焰火。</h1> <h1>  焰火制作团队来自安徽屯溪,原先制作焰火的场所,放在岳庙旁边的童公祠内,后组委会为了防范不测,把制作基地移到昭庆寺内。</h1> 孤山全景 193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 <h1>  7月28日下午5时,焰火制作过程中突发大火,整整两个小时,后殿戒坛及其他七处殿堂都被大火烧了个精光,连西湖水都映红了。火灭后,只剩下戒坛上那座光绪十六年(1890年)用五千斤铜铸造的毗卢遮那佛像孤零零悬坐在那里,到处是残墙断壁,劫后余生。</h1> 火灾后仅剩戒坛上的铜像 艾术华(丹麦)1931年拍摄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海《申报》报道了戒坛被毁的消息</p> <h1>  三年后,民国21年(1932)才启动修复工作,进度缓慢。</h1> <h1>  大昭庆律寺由此断代,梵声佛唱戛然而止,留给杭州人的,只剩下地图上的一个名字。</h1> <h1><b>三、还原曾经规模宏大的寺院</b></h1> <h1>  清末昭庆寺究竟啥模样,现代人很好奇。清人吴树虚在《大昭庆律寺志》对其寺庙规模有所记载: "寺址东界武陵郡城,南界钱塘湖岸,西界石函桥放生碑石,北界庆忌山塔“。也就是从青少年宫到现在的流水桥弄口一带,大昭庆律寺占据了南保俶路约二分之一的路段。</h1> <p class="ql-block">清•吴树虚《大昭庆律寺志》中的昭庆寺分布图</p> <h1>  在杭州保俶塔的老明信片上可以看到昭庆寺的规模蔚为壮观。</h1> <p class="ql-block">红圈内为昭庆寺 1929年前日本发行</p> <p class="ql-block">右下方为昭庆寺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h1>  以前陆路去昭庆寺要经过两条路,一是走石函路;二是出钱塘门进到寺庙。</h1> 石函路上的摩崖石刻 190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 <p class="ql-block">走在石函路上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走在石函路上 193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万善桥 <h1>  当时寺院外围建筑一直延伸到西湖边。游客从西湖码头登岸后,沿着石板路穿过石牌坊和山门,便是万善桥,过了桥即是天王殿。</h1> <h1>  1908年法国凡尔賽图书公司发行了万善桥与天王殿的图画明信片,是已见发行关于昭庆寺最早的图画明信片。</h1> 万善桥与天王殿 1908年法国凡尔賽图书公司 彩色 万善桥与天王殿 1908年法国邮刺片 片名误标为“观音寺三观桥” <h1>这张照片上,一位僧人还在万善桥上钓鱼。</h1> <p class="ql-block">昭庆律寺前的万善桥和天王殿 马尔智(美国)1925年拍摄</p> <h1>  万善桥的西面还另有一座涵胜桥,西湖水从石涵闸(现保俶路口,今已不存)先由北再折向东,流经涵胜桥和万善桥后注入青莲池(即放生池),再向东汇入圣塘闸流出湖水成古新河。</h1> <p class="ql-block">昭庆寺前水系简图</p> 放生池 佚名 放生池前 佚名 <h1>  民国15年(1926年),杭州沿西湖一圈建马路,昭庆寺的万善桥,涵胜桥被拆,青莲池(放生池)被填没。最前面的山门和天王殿也被拆除。拆除位置就是现在少年宫广场这一地块。</h1> 天王殿 <h1>  天王殿是一座典型的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高约12米,中间供奉弥勒佛,后面供奉韦陀菩萨,边上是四大天王。</h1> 天王殿 佚名 <h1>  天王殿两端分别有雷公柱连吻椿,屋脊两面分别刻着“皇图巩固”和“帝适遐昌”。从照片上看,整座建筑做工精致,两边墙上饰有精美的圆形镂花窗格。</h1> 天王殿与大雄宝殿间香炉 佚名 <h1>  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有一个五开间的门廊作为过渡,穿过门廊,便是大雄宝殿的正门。这种在大雄宝殿的正门前面加一个门廊的做法比较少见。</h1> 从边门看天王殿的正门 艾术华(丹麦)1931年拍摄。 大雄宝殿 <h1>  大雄宝殿也是一座歇山顶、五开间的建筑,高六丈一尺六寸(相当于20米),但是在风格上跟天王殿有较大区别。大殿屋顶上没有兽吻,脊椿上也没有任何装饰图案,风格极为朴实。</h1> <h1>  昭庆寺大雄宝殿背面。它是一个歇山顶五开间的建筑,也是现在杭州仅存的昭庆寺建筑。</h1> 大雄宝殿背面 艾术华(丹麦)1931年拍摄 <h1>  原大殿是风格平实的单层大屋顶结构,现在的建筑则是双层结构,屋檐夸张上翘,装饰华丽。这也许是解放后昭庆寺改作少年宫,在重修时将结构从单层改成了双层。</h1> (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的大殿 殿中供奉的西方三圣。 大雄宝殿内的西方三圣,艾术华(丹麦)1931年拍摄 大雄宝殿内景 马尔智(美国)1925年拍摄 大雄宝殿四周佛像 马尔智(美国)1925年拍摄 大雄宝殿外景 佚名 从大雄宝殿西面看保俶塔 费佩德(美国)1920年拍摄 戒坛 <h1>  大殿的后面是后殿,后殿为宽六间,高六丈六尺六寸(相当于22米)的万寿戒坛,由方八间之石筑成,坛上供奉金身毗卢遮那佛。四方石壁上还刻有十五尊护戒神。殿中悬挂着乾隆御笔“深入定慧”牌匾。</h1> 戒坛 佚名 <h1>  所谓戒坛,就是天下僧人受戒出家的场所。出家人原先小孩的时候,男孩叫沙弥,女孩叫沙弥尼,这是童子出家热身阶段。男子到了二十岁,女子到了十八岁,要在戒台上,接受受戒仪式,男的需持250戒,女的持348戒。至此,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俗话说的和尚尼姑。从元朝开始,受戒的时候,还要边问边拿香在头顶烧几个伤疤。烫头皮的活动,也在戒台。</h1> 昭庆寺内万寿戒坛旧照。马尔智(美国)1925年拍摄。 <h1>  殿内墙壁上有一石碣,上刻“古燃灯佛降生之地”八个字。这也是昭庆寺最牛的地方,<br></h1> 昭庆寺后殿的石碑,艾术华(丹麦)1929年拍摄 <h1>寺院内还有祖师殿,观音殿等。</h1> 其它 <h1>  光是建筑本身还不足以再现昭庆寺的昔日辉煌。一个佛教寺院的生命力还在于其香火的鼎盛和佛事的丰富多彩。</h1> <h1>  昭庆寺内有许多做佛事时使用的法器,精致考究。其中木鱼很早就传入我国,一直作为佛教法器,可分团木鱼和梆木鱼两种形状。昭庆寺梆木鱼外形似长鱼,有口、眼、秃尾,通体饰以鱼鳞、云纹等图案花纹,用于召集僧众起床吃饭念经等</h1> 昭庆寺木鱼 费佩德(美国) 1920年拍摄 <h1>每天清晨四点,寺里敲响铜钟,众僧侣起床做早课。</h1> 僧侣做早课 艾术华(丹麦)1929年拍摄 昭庆寺内厨房 佚名 <h1>  1994年少年宫基建中发现一古井,清理出祟祯款铜香炉等23件各式文物,也算作历史变迁中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了。</h1> 明青铜人物烛台,明代文物,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h1>  如今,从佛教圣地到儿童天地,大昭庆律寺在历史的浓雾中渐渐隐去,只有大门前的一棵古樟树依然亭亭如盖,俯瞰众生。</h1>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时刻准备着 2025年4月4日 参考资料:《佛法之渊 近代杭州寺庙旧影》沈弘编著<div>《城记•杭州:1793-1937遗失在西方的杭州记忆》沈弘著<div>说明:本文部分照片通过AI技术进行了修复</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