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道悠悠高黎贡</p><p class="ql-block"> 和坚</p><p class="ql-block"> 每次出行归来,都习惯随手记行,薄纸浅墨,自由随性。可这次从保山高黎贡回来,他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数天过去,仍不知从何启笔。因为保山高黎贡一直被人书写且无所不及精品无数,这里早已超越了山水、生物、文化、历史的范畴,不再仅仅只是边城风情的诗和远方,它给予人的,是更深层次的沉浸与思索。</p><p class="ql-block"> 这次行程,我们本是冲着声名远扬的南斋公房而去,那是户外爱好者,尤其是云南户外人心中的圣地,必打卡之处。但踏上这片土地后,我们发现,高黎贡远非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文化名邦、蜀身毒道这些词汇所能概括。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的两百年前,一条连接印度、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神秘古道便在此打通。两千多年来,巍峨的横断山脉未能阻断它与外界的交流,反而让这里成为对外交流互鉴的桥头堡。怒江两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了它的富庶与文明,而八十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滇西抗战,更是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令人不禁对这片山河肃然起敬,走过这里不得不深入思考这片土地、这片山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汤世杰曾在《高黎贡大城和它的郊区》中感慨:“人与人的相遇相知靠的是机缘,山情水意亦如斯。这辈子注定了酷爱山野丛莽,总盼着行吟山林,浪迹江湖。” 而我们与高黎贡山、与保山、与腾冲,似乎也有着不解之缘。2024 年,我拜读了作家何真的《驿路商旅第一村——和顺》后,又到腾冲呆了几天,去触摸了书中那娓娓道来的过往岁月,去了人们常去或不常去的几个地方。追溯到 2016 年油菜花盛放之时,我们玉龙户外一行 13 人参加了中登协举办的 2016 全国群众健身登山大会(腾冲站)“高黎贡山花海国际越野挑战赛”。我们在界头的花海垄埂、山涧箐中尽情奔跑,被这里极致的美景和淳朴的民风深深打动,也被这片土地背后藏着的无数动人故事深深吸引。</p><p class="ql-block"> 界头,位于腾冲北面高黎贡山西麓,与缅甸接壤。这里有遮天蔽日的原始丛林,有漫山遍野、万紫千红的杜鹃花海,更有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近年来,界头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出高黎贡山脚下的万亩油菜花海,自古便享有 “腾越粮仓” 和 “边陲江南” 的美誉。2025 年 3 月 5 日,正值纳西族的三多节,玉龙户外一行 14 人再次来到界头。这次,他们从芒宽乡的百花岭出发,穿越二十来公里的高黎贡山,途经南斋公房,下山至林家铺,最终抵达界头。一路上,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魅力交相辉映,在钩沉与发酵让我们不禁回想起 1942 年 5 月腾冲沦陷后,腾冲著名文化名人张问德临危受命,在界头游击区出任腾冲抗日政府县长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 1942 年 9 月到 1943 年春节,由于日寇向腾西北进攻与扫荡,张问德四次率领县政府人员翻越高黎贡山,往返于保山、漕涧与界头之间,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3 年 8 月 31 日,日本侵腾行政班本部长田岛致函张问德,妄图诱降。9 月 12 日,张问德毅然发出《答田岛书》,书中字字泣血,历数日军侵略罪行,更指出其必然失败的命运,展现出大义凛然、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这封复函当时誉满全国,《中央日报》《扫荡报》《新华日报》纷纷刊载,张问德也受到军政部部长陈诚的慰问鼓励,被誉为 “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这次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重走英雄路,感慨万千。随后,还参观了松山抗日战场、惠通桥、史迪威滇缅公路等众多抗战遗址,每到一处,都深刻感受到近代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史诗,也愈发珍惜如今能平安惬意行走于此的幸福与幸运。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这片山河、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南斋公房” 声名远扬,它是穿越高黎贡山的主要线路之一,也是蜀身毒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户外徒步者的天堂。线路上的古道、温泉、溪流、瀑布、森林、花草、动物,甚至战壕,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不凡的故事。古往今来,无数人在此往来,这里承载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无数的家事国事。南斋公房道是当年永昌(保山)到腾冲翻越高黎贡山的三条古道之一,又称中路。北路是从永昌板桥、猛古坝渡怒江后,翻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到界头的线路;南路则是经蒲缥渡怒江后,过磨盘石翻越高黎贡山分水岭到橄榄寨的线路,这条路也被称为官道,形成于元明以后,明代时开辟为邮路,沿路设有烽火台和驿站,至今遗迹犹存。1639 年 4 月 10 日至 13 日,徐霞客在丽江考察 16 天后,从永昌经此路,耗时 4 天翻越高黎贡山抵达腾冲,并在此停留了 40 天,这里也成为他溯江纪源考察的最后一站。1660 年 1 月 18 日,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吴三桂等多路清军的追击下,从昆明溃逃至此,越过高黎贡山逃往腾冲、缅甸。1661 年 2 月,他遭缅王猛白出卖,又被清军由此官道押回昆明。朱由榔两次越过高黎贡山,心中的绝望与悲苦可想而知。最终,他还是被吴三桂逼死在昆明篦子坡。而朱皇帝在腾冲期间,还留下了 “大救驾” 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翻越高黎贡山的传奇从未落幕,精彩从未退场,王骥“三征麓川”、邓子龙的边关保卫战、左孝臣抗英、马嘉理事件、腾越辛亥起义,再到滇缅公路、滇西抗战…… 桩桩件件,都诉说着这里饱经沧桑却又坚韧不屈的历史。战火过后,高黎贡山重归宁静,却依旧充满活力与激情,宛如印巴大陆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持续碰撞,源源不断地为怒江带来奔腾向前的磅礴力量,为龙川江赋予温润大地的诗意。山河依旧,江山如画。</p><p class="ql-block"> 高黎贡山是众多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的家园,被誉为 “世界物种基因库” 和 “动植物避难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是最宜人居的极边第一城。这次,我们从百花岭开始徒步翻越高黎贡山。百花岭村紧邻山脚,是离山最近的村落,村子后面便是观鸟胜地。这里搭建了许多隐蔽棚,用于投放鸟食和观鸟,栖息着众多珍稀鸟类和濒危动植物。高黎贡山保山管理局在此建立了百花岭科研监测站和生物圈保护区,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和观鸟爱好者长期驻扎。顺着遮天蔽日的古道上行 2 公里,在山谷深处,一条瀑布流下的山溪边,有一塘经过简单修整的野温泉,面积约半个篮球场大小,下方还有两塘小池。出水口水温约 70 度,整个水池温度在 40 度左右,这在开放式的山野中堪称最佳泡澡温度。升腾的热气弥漫在池面,缓缓融入周边山林谷中,山水朦胧,宛如仙境。由于此处离城镇较远,外来泡温泉的人不多,大多是本地村民和往来人员享用。我们到达时,天色已晚,温泉中再无他人,正好可以尽情享受。旁边的溪水冰冷刺骨,流量很大,从瀑布处顺着沟谷石缝呼啸而来。我好奇地跳入溪塘,瞬间被冷得直呼救命,又迅速回到温泉。强烈的温差让我的双脚立马瘙痒起来,同行的蔡哥笑称我这是在 “淬火”。如此山水,这般境趣,感觉畅快至极。难怪徐霞客在腾冲一待就是 40 多天,尽享温泉之乐,还作诗《温泉》:“一了相思愿,钱唤水多情;腾腾临浴日,蒸蒸热浪生。浑身爽如酥,怯病妙如神;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 泡过温泉,众人神清气爽,身轻如燕,为翻越大山储备了充足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虽山高路远,但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全程大多保留着原先铺设的石头或就地打凿的石路,有些地方还铺有木板,堪称那个时代大山之上的 “高速公路”。沿途古迹旧址、古树名木随处可见,让人不禁想象当年古道的繁忙景象。每走一步,都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与山川交流。大山深处的换米处、永定桥、南斋公房等,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故事。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 20000 多个,是世界卫生组织划定清新空气标准的 15 - 20 倍,宛如一个超级大氧吧。在这密林深处的古道上,溪水潺潺,历史的印记随处可见,每一步都充满厚重感与新奇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沿途共立了 19 个重要节点指示牌和生态科普宣传栏,让行人既能轻松识路,又能增长知识。然而,即便在这山高路远的大山之上,仍留存着多处当年滇西抗日的战场遗迹。日军总是在地势险要之处修筑了牢固工事,妄图负隅顽抗,阻挡远征军收复怒江西岸。尽管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看到这些遗迹,那段惨烈的历史依然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随后,他们又前往松山战场和惠通桥参观。松山战役和惠通桥之战的胜利,对整个滇西抗战乃至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谱写了中华民族誓死卫国的壮丽篇章。为夺取松山战场的胜利,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伤官兵 7675 人,全歼日军 1260 多人,战损比达到 7:1。最终,担任主攻任务的远征军第 8 军采用副军长李弥(云南腾冲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的 “坑道爆破法”,于 1944 年 8 月 20 日 9:15 由军长何绍周下令起爆,一举摧毁了日军花费 2 年精心修筑的防御工事。美国记者称松山为 “东方直布罗陀”,这场战役是山地丛林攻坚的典型战例,也是二战期间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更是中国战场以至整个太平洋战场中全歼日本侵略军的光辉战例,同时还是国际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成功典范,为随后收复腾冲、龙陵及全线消灭滇西日军奠定了基础。而这些胜利,离不开滇缅公路的修通。在我国东部沿海被日本封锁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1937 年年底,20 万滇西民工不分昼夜,仅用 8 个月就修通了保山至缅甸的战略公路。这条公路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许多重要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补给。如此艰巨浩大的工程,完全依靠人力,在短时间内建成,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当时的《云南日报》称赞它是长城、运河之后又一巨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生存力量的纪念碑;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报道滇缅公路的修筑情况,刊登多幅照片,赞叹 “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时间内做到”;”美国驻华大使从正在修建的滇缅公路回国向罗斯福总统的述职报告中写道:“滇缅公路工程浩大,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如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断、毅力和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公路,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此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滇缅公路经过怒江的唯一一座公路吊桥惠通桥,在 1942 年 5 月 5 日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1 分钟扭转抗战历程” 的大戏。第一次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失败退回滇西后,日军于 5 月 3 日至 5 日相继攻陷畹町、芒市、龙陵,两天内推进 200 多公里。野心勃勃的日军56师团指挥官坂口少将认为已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进军,他们妄图占领怒江天堑惠通桥这个必争之地后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 ,进占昆明,威逼重庆。日军派快速部队数百人化装成中国难民,夹杂在逃难大军中抵达怒江西岸桥头附近。关键时刻,好巧不巧的是日本人却意外地暴露了自己,仅有几十人守桥并维持秩序的工兵营长张祖武果断引爆炸药,炸毁古桥,将疯狂奔来的日军阻挡在西岸。随后,日军虽强渡怒江,但均被驻防东岸的远征军消灭,无奈之下盘踞松山,构建强固防守体系与远征军隔江对峙。滇缅公路从滚龙坡经大垭口环绕松山蜿蜒至谷底的惠通桥及怒江两岸公路 70 余公里,都在松山顶峰炮火控制范围内,日军将松山称之为 “东方马其诺防线”,扬言中国军队不死十万休想攻取。但远征军凭借高昂的斗志,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于 1944 年 9 月 7 日全面结束松山战役,书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史诗。</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的胜利绝非偶然。从近代以来的历次保山边关保卫战中,滇西人民从未屈服。1942 年 5 月 10 日,腾冲沦陷,保山危急,大西南受到严重威胁。云贵监察使、腾冲人李根源不顾年老体弱,奔赴抗战前线保山督战,撰写《告滇西父老书》,鼓舞滇西军民抗战。他在书中写道:“…… 云南已成战区,滇西即是前线,保卫滇西,须先扼住保山…… 我滇西父老要知道,滇西握有天时的便利,地理的形胜、兵精粮足的人和,一切作战条件都是对我有利的…… 敌人若不量力,冒险侵入,那么,潞澜川谷中便是他们的葬身窟,这是毫无疑义的。根源生长迤西,滇西是我的桑梓,也是我父老祖宗坟茔庐墓的所在地。现在敌人打进我们的家乡来了…… 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甚至退出缅甸。…… 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光辉一页……” 从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中,我们似乎找到了滇西抗战胜利的密码,也明白了这片土地如此壮美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高黎贡的茶香愈发浓郁,潞江坝的咖啡更加香醇,和顺的田园风光也越发迷人。这片土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无数的英勇抗争,也孕育了无尽的自然之美,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高黎贡山,这条古老的山脉,这条悠悠的古道,将永远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人们不断探寻、铭记、敬仰。</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