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2025年4月2日周三上午出发就去了杭州的“玉制品”销售展区。大部分原料是从缅甸进口的。各种饰品、手镯、貔貅、平安扣等琳琅满目。价位高低不等。真是开了眼界啊!</p> <p class="ql-block"> 二、 浏览美玉之后,游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该所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01年6月浙江省编办批准加挂“浙江省茶叶研究院”牌子。</p><p class="ql-block">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茶树栽培生理与生态、茶叶加工与质量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种植业经济等。</p><p class="ql-block">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农业部科研平台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平台1个、研究所研究中心7个;共有正高级职称人员23名、副高级职称人员41名;</p><p class="ql-block">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浏览时,推荐了两款产品。一是茶黄金;二是茶绿金。</p> <p class="ql-block"> 三、游览了蚕丝的主产地,桐乡州泉。</p><p class="ql-block"> 洲泉蚕丝被由政府主导、企业进驻、带动品牌发展而成立,当地政府期望通过这一平台,将当地蚕丝被行业推广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中国蚕丝被看桐乡,桐乡蚕丝被看洲泉”,桐乡洲泉的蚕丝被行业是中国蚕丝被乃至丝绸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近些年,电子商务逐渐兴起,高涨态势使得洲泉镇政府决定推动当地知名企业抱团发展。入驻洲泉蚕丝被的品牌商需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并与洲泉蚕丝被签订供货合同、30日新品试用协议、四年翻新协议和质保协议等,为洲泉蚕丝被走向市场奠定良好的质量及售后基础。同时,桐乡市质监局将对各入驻厂商的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每一批次的货品都将抽样送至国家检测中心检测,以确保消费者购买的洲泉蚕丝被质量。</p><p class="ql-block"> 桐乡市洲泉镇人民政府将地方优秀蚕丝被品牌整合在一起,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全面了解了蚕丝被,不被非正规渠道传达的信息所误导,让消费者正确认知并喜爱洲泉生产的蚕丝被,打造洲泉蚕丝被品牌,扩大洲泉蚕丝被在全球被服行业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规范桐乡市蚕丝被行业,提升蚕丝被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推动蚕丝被块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下阶段,市质监局将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诚信自律,加强质量管理;发挥质监职能优势,开展品牌培育;依托质监检验检测技术平台作用,开展企业质量管理培训,加强质量抽检分析,实现构建行业梯队式品牌建设数据库、培育争创区域名牌、规范标识标注等七大蚕丝被质量提升目标。</p><p class="ql-block"> 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和著名的蚕乡,有近5千年的种桑养蚕历史,是江南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剥制丝绵是洲泉一带家家户户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其技术母女相传,而所产大环绵“洁白如云,形如弓而甚韧”,颇享盛誉。初始时间因时代久远,已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嘉湖一带的先民们就已掌握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塘以西多沃壤,更人稠而地窄,柔桑蓊翳,禾黍离离”。唐代,洲钱丝绸已 作为贡品向朝廷进献。</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两浙运使使李椿年所定之夏税,中有绢、绸两项,分派给积善乡(即今洲泉一带)的定额为绢四百八十匹、绸两匹。</p><p class="ql-block"> 2012年蚕丝制品生产企业已达330余家,年产1万条以上的企业达40多家,占全国同类规模企业总数的近50%,蚕丝被生产步入专业化轨道,孕育出钱皇、蚕缘、丝思绸、强盛、安顺之家等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集群。</p><p class="ql-block"> 2014年1月11日,洲泉蚕丝被在洲泉镇政府领导下盛大启动,洲泉蚕丝被品牌集体抱团出演,旨在架建消费者与品牌沟通桥梁、提升蚕丝被行业服务标准以及优化行业竞争环境、发掘和扶持蚕丝被行业新生力量、传播洲泉蚕丝被文化,让洲泉蚕丝文化更加绚丽多姿。</p> <p class="ql-block"> 四、晚上坐船游览了西湖。</p><p class="ql-block"> 杭州市杭州西湖风景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总面积约60平方千米,为自然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湖中被孤山、白堤等分隔,分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等五片水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 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p><p class="ql-block"> 2000多年前,吴山和宝石山之间泥沙淤积,形成沙嘴,后靠拢成为沙洲,形成内湖——西湖。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兴修水利,疏浚西湖。北宋后期,苏轼疏浚西湖,堆筑苏堤。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日渐荒芜。直到明朝,杭州开始恢复繁荣。民国时期,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湖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等工程,提高水质。</p><p class="ql-block"> 西湖有100多处景点,其中以“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最为出名。</p><p class="ql-block"> 在西湖文化景观发展历程中,白居易、苏轼里等文人在此地留下了大量诗词,当地流传着《白蛇传说》《梁祝传说》等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文化史迹,见证了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茶禅等文化传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1982年杭州西湖风景区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这一方镶嵌在江南水乡中的璀璨明珠,不仅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独特的瑰宝。自古以来,西湖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无数诗篇歌赋、水墨丹青在此间挥洒,赋予了这片水域无尽的文化韵味与情感寄托。</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那时这里已是一片风景秀丽的自然湖泊。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湖逐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其美景与故事被代代相传。周朝时期,西湖便以其独特的山水风貌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成为了一处风景名胜。及至唐朝,西湖更是名声大噪,被誉为“天下名湖”,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游览,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南宋时期,西湖更是达到了其文化艺术的巅峰,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意之地,传世名篇如“钱塘湖春行”、“赏花归去马如飞”等,至今仍被世人传颂。</p><p class="ql-block">二、独特的景观格局</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之所以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其独特的景观格局密不可分。西湖总面积达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以及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共同构成。这六大要素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了一个集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的完美景观。</p><p class="ql-block"> “两堤三岛”是西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堤与白堤如两条绿色的绸带,轻轻环绕在西湖腰间,将湖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既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又方便了游人的游览。而三岛——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则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湖之中,为湖面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西湖十景”更是西湖文化景观的点睛之笔。这十景包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美景,成为了西湖文化的标志性符号。</p> <p class="ql-block">西湖十景</p><p class="ql-block"> 1、苏堤春晓</p><p class="ql-block">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曲院风荷</p><p class="ql-block">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称。据记载,宋代洪春桥畔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人们称之为“麯院荷风”。清代,酒坊关闭,康熙游湖时将“麯”字改成为“曲”,易“荷风”为“风荷”。 曲院风荷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建,成为占地420余亩以荷文化、酒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林。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滨湖密林等5个景区。园内亭、台、楼、榭布局典雅,荷花池面约占38亩,种有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珍稀名贵品种。</p> <p class="ql-block"> 3、平湖秋月</p><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现代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p> <p class="ql-block"> 4、断桥残雪</p><p class="ql-block">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1921年断桥被重建,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现在的断桥为1941年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相传断桥是白娘子和许仙的定情之桥。</p> <p class="ql-block"> 5、花港观鱼</p><p class="ql-block">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时,内侍官卢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今日的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6、柳浪闻莺</p><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现为占地17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去处。柳浪闻莺内的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等,故有“柳浪闻莺”之称。</p> <p class="ql-block"> 7、三潭印月</p><p class="ql-block">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故得名“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 8、双峰插云</p><p class="ql-block">双峰插云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南、北两面三刀高峰至今未变。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南高峰临近湖,峰高257米。北高峰海拔314米,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对于双峰插云这一景色,后来有人考察认为此景本是湖中遥望之景,清初为了立碑才移到陆上去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雷峰夕照</p><p class="ql-block">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净慈寺前。宋吴越王钱弘俶修建,为藏经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1924年9月25倒塌。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雷峰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通高71米,五面八层,依山临湖,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南屏晚钟</p><p class="ql-block">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期,画家张择端曾画过《南屏晚钟图》。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后周显得元年(公元954年),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寺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净慈寺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为歇山顶三重檐两层建筑,上层悬大梵钟,下层为净慈寺地藏殿。大梵钟高3米,口径2.3米,重10余吨。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晚钟鸣响,回声在山间悠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饮湖上初晴后雨》</p><p class="ql-block"> 苏轼</p><p class="ql-block">水光潋滟晴方好,</p><p class="ql-block">山色空蒙雨亦奇。</p><p class="ql-block">欲把西湖比西子,</p><p class="ql-block">淡妆浓抹总相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