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从古至今民间传统武术代表人物、武术流派及拳种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武术流派及拳种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席拉(Sila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起源:席拉发源于马来群岛,可追溯到琅卡苏卡王朝早期,在 11 世纪到 14 世纪达到顶峰。其主要灵感来自动物的动作,是人们通过观察虎、鹰等野兽搏斗而发展出的一种自卫术。有传说称,一名叫苏卡娜的女子目睹了老虎和大鹰的搏斗后,模仿动物的动作击退了一群醉汉,并将这些技巧教给了丈夫,从此流传下来。这也说明席拉的起源与女性有着一定的联系,反映了女性在传统东南亚社会中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 发展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席拉不断发展演变。16 世纪,葡萄牙人袭击马六甲,企图垄断香料贸易。马来席拉练习者勇敢抵抗了 40 多天,但最终失败。葡萄牙人杀害了很多会席拉的人,剩下的习武者逃往偏僻地区,这使得席拉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席拉不仅成为一种自卫的武术,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和大众运动,在马来西亚各地建立了培训中心。</p><p class="ql-block">- 特点:席拉既有全接触的格斗形式,也有单人、双人、团体的套路表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技术丰富,练习者可以用手、肘、臂、腿、膝和足进行攻击,一般技术包括踢、打、绊、扫、擒锁、扑跌、投技、锁喉和错骨等。在武器方面,席拉也使用众多种类的武器,如马来短剑、古姜匕首、弯刀、三叉戟、长矛、折扇、手杖、衣物、镰刀等。</p><p class="ql-block">2. 班卡苏拉(Pencak Sila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影响:班卡苏拉起源于印马群岛(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受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在印马文化与历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发展与传播:班卡苏拉在 20 世纪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了在国际班卡苏拉联盟(Persilat)规章制度指导下的竞赛运动。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较高的实用性,班卡苏拉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区也有很多拳迷和组织。如今,班卡苏拉已经遍及五大洲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格斗体系:这是一种非常全面的格斗术,有丰富的防卫和攻击技术。其系统由架势和动作组成,练习者在格斗中不断变化架势和动作,寻找对手的防卫空档进行快速攻击。练习者需要练习“jurus”(套路),一个“jurus”是一连串的上肢动作,与陪练配合时用以学习“buah”(应用打法),下肢的招数则注重步法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汉惹拔(Hang Jeba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传说故事中的形象:汉惹拔最早出现于马来古典小说《汉都亚传》,在这部以 15 世纪为背景的小说里,他是汉都亚的好友。后来因对其所侍奉的马六甲王朝的苏丹发动报复性叛乱而闻名。在小说中,马六甲苏丹因听信谗言而下令杀死汉都亚,虽然后来汉都亚被宰相所救,但在宫中取代汉都亚地位的汉惹拔肆意妄为,和宫中的妃子、侍女通奸,严重破坏了宫廷的规矩。苏丹命令部下声讨叛国的汉惹拔,但汉惹拔英勇非凡,无人能敌。最终,苏丹让汉都亚对付汉惹拔,经过激烈的战斗,汉惹拔被汉都亚刺伤,死在汉都亚怀中。</p><p class="ql-block">- 现代文学中的演变:从 1960 年代开始,汉惹拔在马来现代文学中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一些剧作将他塑造成人民英雄,为了抵抗残暴的统治者而起义,但最后却被愚忠的汉都亚所杀。这种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当时马来社会年轻人对权威的质疑精神。在现代,汉惹拔成为马来文化中一个具争议性的符号,象征着对权威的反抗。在马来西亚,有许多以汉惹拔命名的公路、建筑物和商品,可见他在马来西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2. 钟维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个人经历与成就: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来自中华传统禅武医世家,擅长太极拳。他自 8 岁开始学习禅武医,青少年时期便在武术比赛中多次斩获金牌。17 岁时在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士精武馆担任教练,开班授徒,迈出了在海外推广武术的第一步。后来到澳大利亚教授太极拳,创办了澳大利亚太极技术研究学院,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武术。</p><p class="ql-block">- 对武术传承的贡献:他不仅自己对中华武道有着深刻的理解,还通过教学将中华武术传播到海外。他的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形神兼备,让学生不仅学习到武术的招式,更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他还积极举办中华武术交流大会,促进不同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为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3. 梁绍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武术风格与影响:他是叶问弟子,被其门人尊为“实践咏春”的始创者。在马来西亚创办了武馆,其独特的训练方式融合了大量现代搏击,在中西结合之下战斗力相当惊人。他的教学和实践为咏春拳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以及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结合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在马来西亚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马来西亚的民间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武术流派和代表人物不仅在马来西亚本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上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它们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的传承,更是马来西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