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黄集人民纷纷郊游踏青,让我们倍感岁月的美好,同时也倍加思念长眠在黄集陵园的烈士们。</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个烈士纪念日上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p><p class="ql-block"> 黄集籍贯的烈士,有的牺牲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有的牺牲于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有的牺牲于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有的牺牲于如火如潮新中国的建设时期,其中最为黄集人民熟知的是被誉为淮北大侠的抗日爱国志士孙凤鸣。</p><p class="ql-block"> 1905年,孙凤鸣生于今铜山区黄集镇小合子村一个贫苦农家。幼年没有上过学,17岁跟着父亲逃荒到关东,九一八事变后,满腔报国热忱的孙凤鸣到上海参加十九路军,投身到抗战洪流之中。沸腾的热血、强烈的爱国之心激励这位青年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然而,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不仅不领导人民抗战,反而向日本屈膝投降,叫嚣“攘外必先安内”。之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江西、福建,围剿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坚守正义的孙凤鸣很是无奈:大敌当前,哪有不打日本侵略者而自己打内战的道理?性子刚烈的他为了不去剿共,只好脱去了军装,成了一位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虽成为一介布衣,但那颗爱国之心热忱依旧,光芒不减。在结识学生运动领袖华克之后,孙凤鸣进一步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思想熏陶。一个惊人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发:刺杀蒋介石,除掉抗日的绊脚石。 </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后,10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在会议厅前合影,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借故没参加,伪装成记者的孙凤鸣只得退而求其次,临时决定改杀汪精卫,只见他闪出记者群,高呼:“打倒卖国贼!”以迅速不及掩耳之势从大衣口袋中拿出左轮手枪,向汪精卫连开三枪。“砰砰砰!”三发三中,汪精卫应声倒地,其卫士开枪还击,孙凤鸣胸中二弹,倒在血泊之中。被送到医院后的孙凤鸣,因流血过多,危在旦夕。南京当局为从其口中获得线索,每小时注射强心针10次,追逼口供。孙凤鸣在弥留之际说道:“我是一个老粗,不懂得什么党派和主义,要我刺汪的主使人就是我的良心。”11月2日凌晨,孙凤鸣离开了人世,年仅30岁。</p><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集先烈们的事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镌刻在黄集人民的记忆里,融化进黄集人民的血液中,它是一座富矿,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我们会将英烈的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经常。</p> <p class="ql-block"> 同志们,清明是追思的时节,更是奋进的号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从来不是一波队伍打到底,而是一代接一代,一棒接一棒,在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之际,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让我们秉承先烈遗志,把黄集建设的更好,让“四高地一福地”的愿景早日实现,让乡村生活如富春山居图那般美好。</p><p class="ql-block"> 烈士们,安息吧!同志们,奋斗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