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家训(清明节祭奠)

长青松柏(李佐柏)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p><p class="ql-block">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p><p class="ql-block">言传身教铭记心。</p><p class="ql-block">我父亲今年129,母亲121。二老是中国传统式的农民和家庭妇女,二老在治家育人,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点点滴滴,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为了儿女们的生计,二老起三更,睡半夜。租田种,开荒地,种红薯,磨薯粉,养猪,养鸡,养鸭,纺纱织布,衣服鞋子自己做,只要有收入和能节省的事就去做。告诫儿女,勤能补拙,勤能致富,勤能丰衣足食,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节俭,俭行,俭朴,俭是治家良方。"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思有时"。“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穿不穷,用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先苦后甜杀猪过年,先甜后苦光着屁股”。周密计划,精打细算才是治家之道。</p><p class="ql-block">(父亲60岁逝世没有留下照片。图片是是母亲52岁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和气生财,家庭兴旺。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它的真实含义:勤俭持家,和气生财,万事如意,事业有成,兴旺发达。二老提醒儿女,兄弟姐妹之间要有大气量。并告诚儿女:“百年修来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今生今世是夫妻,是兄弟姐妹,是妯娌,没有来世,这是缘分,要珍惜。所以,遇到什么事,不要冲动,要冷静,就是吃点亏,肉烂在锅里,少计较,多包容。从严要求自己,多从自己找原因,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家和才能万事兴,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p><p class="ql-block">(图片是73年探亲,陪同母亲旅游,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全家陪老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尊老爱幼,孝道为先。有言道:“吃斋念佛,不如孝敬父母,父母是家里的活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孝为先是家庭和睦之夲。在父母身上化钱,出力,让父母在生时满意,是儿女的报养育之恩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听话,不惹父母生气,把自己的家庭搞好,子女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工作做好,遵纪守法走正道,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孝!二老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孝子,媳妇。家里吃好东西时,首先要送给父母吃,有点病痛嘘寒问暖,想方设法请医生治疗,不拖,不等,从不和兄弟攀比,推卸责任。对父母的要求,有求必应,关心备至,尽心尽责。对儿女严爱并重。深知“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顺其自然必成灾”的道理。对儿女处世德行,好的肯定和赞美,不对的,绝不放任迁就,儿女们都怕他,都尊重他。但在培养方面,懂得学知识,长本领的道理。因此,在家庭贫困的情况下,宁可自己起早贪黑,受苦受累,尽最大努力供孩子读书,学艺,为儿女们成家立业打下基础。生九个儿女只剩下三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大儿子生产大队会计兼农村信用社主任;二儿子在郴州市电业局正科实职干部;小儿子在政法战线从事司法工作正处实职干警,都得益于家训。</p><p class="ql-block">(76年老伴和两个小孩随军,与老母告别辞行和姪女侄媳妇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乐施好善,广积阴德。人之初,性本善。做善事是人的秉性。二老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严于律己,宽容待人”。为人排忧解难,助人为乐,做善事是二老崇高的美德。村里有什么公益事业,自己主动牵头,带头捐款,而且比别人多,从不攀比。对那些的确困难人家给予关照,对揭不开锅的人家,自己省吃俭用还要彐中送炭,帮助解燃眉之急;对家庭不和人家,总是劝解,使其和睦。“宁可拆除十座庙,不可拆散一家人”这是二老的原则。所以,村里流传“找二婶评理”的美誉。谁家媳妇生小孩或不顺利时,主动上门帮忙,妥善处理。确保母子平安,这样事做了不计其数,村民们称赞二老是“菩萨心肠”。二老告诫儿女:做任何事都要凭良心,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自已问心无愧就行。不要怕别人沾光,人生在世,气量有多大,福就多大,"吃亏是福”这是二老的名言,也是家传。</p><p class="ql-block">(图片是老母亲八十岁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和气生财,家庭兴旺;尊老爱幼,孝道为先;乐施好善,广积阴德。是二老的家教,家训。值得学习,值得传承,值得从我做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图片是作者2003年1月18日退休时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