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时常思考自己人生成长的基点从何而起?家务活,普通老百姓一辈子离不开的事,或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处,我能拿起扫帚的那一刻起,它就如我身体的一部分,与我息息牵连。小时候只要力所能及,家里的事务总与我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成为了家中家务活的主力。直至今天,它仍旧与我如影随形,仿佛这就是我的宿命。</p><p class="ql-block"> 我从几岁开始做家务呢?是七岁,还是八岁?我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做家务的具体时间,第一次做的家务是哪件事。然而,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做过的许多家务,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很小时,我便学会了给自己掉了扣子的衣服缀纽扣,给破了口子的裤子缝补丁,甚至能拿起锥子修补自己的鞋子。缀上的纽扣歪歪扭扭,缝上的补丁横七竖八,修好的鞋子勉强能穿出门,那时我还不到十岁。回顾童年的家务能力,无论是洗洗刷刷,缝缝补补,还是喂鸡杀鸭,劈柴提水,我几乎无所不能。它们伴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进入青少年时期后,我又承担起了洗涤自己衣物和被褥,以及为家人做饭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期,我做的最耗力气的家务活莫过于提水和劈柴。提水的桶有一尺高,劈柴的斧头有半米长,对于身高刚过一米多的我来说,这两样工具与我的身高比例极不协调。提水的地方距离我家一百多米,路途起伏不平。装满水的桶重达十几二十多斤,每次我提着水桶摇摇晃晃地走在凹凸不平的路上,跌跌撞撞,走走停停。水桶在我小小的身体两侧飘来荡去,左晃一下,右晃一下,仿若扭秧歌似的带着我抬着腿往前走去。劈柴相对容易一些,但对小孩来说,这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活计。将一截圆木立起或竖放在另一根横起的木棍上,前后脚成弓步,双手高举斧头,瞄准后用力劈下。如果一下劈不开,可以反复多次。然而,稍有分神或手脚配合不当,斧头就可能劈向未知的方向,甚至伤到自己。小小年纪的我,就是那么硬气地干着与自己年龄和力气不相称的家务。</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年龄段,我曾做过的最危险的家务,是为家里喂养的小鸡煮食。上世纪七十年代,父母工作的地方山高谷深,环境封闭,山里山外仅靠一条简易公路相连。单位供应的物资多为成品,鲜活家禽很少。有一次,父亲不知从哪里买回一群小鸡,他把喂养小鸡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家里的口粮是定量的,除了保障家人所需,剩余的粮食用来喂养小鸡显然不够。为了弥补不足,我经常去提水的地方捡别人洗菜留下的菜叶、菜帮和菜根,拿回家切碎后煮熟,作为小鸡的饲料。煮饲料用的是电炉子,时间久了,炉丝经常断裂。每次炉丝断了,我都自己修理。有几次修理炉丝时,我竟然忘了拔掉电源。等接上炉丝抬起头时,才发现电源还插着。没有发生触电危险,或许是我的命大吧?八九岁的人懂得带电作业,谁会相信。然而,多次带电作业却未被电击,至今我都觉得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我来说稍微复杂一点的家务,可能是拿锥子补鞋和杀鸡鸭。那个年代,补鞋算得上是一门谋生的手艺。学会了,摆个摊子,支个铺面,每次分分毛毛的赚几角钱,长年累月下来足以养活一家人。在我青少年时期,不知为何,父母从不沾杀生之事,于是这件事便落在了老大我的身上。刚开始做这件事时,我大约十二三岁。记得一次家里要来客人,父母买了一只鸭子,让我将它杀掉并整理出来,作为招待客人的大菜。我兴致勃勃,看似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地却把鸭子杀得满地跑。当我破腹理肠并用水清洗时,客人到了。一位女客人看到我一个小孩在整理鸭子,发现我处理得不够干净,便出手相助,手把手教我打理鸭子的方法和程序,这对我以后再做这件事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时期,我做过最重的活,或许是为家里买米和拉煤。在衣食住行由国家统筹的年代,家里吃的粮食、烧的蜂窝煤都是国家专供物资,需到专门的粮店或生产厂家购买。我们家附近没有粮店和打蜂窝煤的厂家。每次买米或煤,都要走过两条几公里长的街道,中间还隔着一条河,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买米靠人肩挑背扛,一次三十斤的米扛在肩上,再走几公里的路,仿佛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身上。那时有专门送蜂窝煤的车夫,只要给点运费,车夫就会将蜂窝煤按要求送到,并搬运到位码好。为了省钱,有一次父母决定自己拉蜂窝煤。打蜂窝煤的厂子比买米的地方更远。我们找了一架平板车,父亲、母亲和我三人将几百个蜂窝煤搬上平板车码好装实后往回拉。我自告奋勇地要求在前面掌辕,父亲和母亲在平板车两旁帮忙推车。快到家时有一个坡坎,上坡时,后重前轻,我瘦小的身子没能架住木辕,整个人被撬了起来。突如其来的事故惊得父母不知所措,匆忙应付中码好的蜂窝煤几个一摞地往下溜,一车蜂窝煤差点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 成年后,下面的妹妹、弟弟样样都比我长得出众,个头也比我标准。我经常被周围的人揶揄,没有长成一个男人标准的个头,外貌也过于老成,总是跑在时间的前头。我只能自嘲地说,小时候做家务多受了镇,影响了正常发育。</p><p class="ql-block"> 在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子里,家务就是我们一生的“玩伴”,普通人谁也摆脱不了。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一般百姓家里至少有两三个孩子,多则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以上。不管是城里还是乡里,老大能提起东西的时候,自然就成了父母家务劳动的帮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家中家务活的主要劳动力。而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繁杂的家务劳动,在无限循环不断重复之中,不知不觉成为了孩子们强壮体魄、磨砺意志、增强责任感的“磨刀石”“健身房”“马拉松赛道”……百姓家中的孩子普遍基本素质较好的,进入社会后表现出的坚韧、踏实、能干、懂事等品质,或许就是这样练成的。</p><p class="ql-block"> 锅碗瓢盆交响曲,是一个家庭永恒的主题。如今,我已过耳顺之年,家务仍然是我一天的主要事务。我也常常对人说:家务事,就是个简单的劳动。除了生不出孩子,这一辈子还没有难倒我的家务活。话虽如此,其实,在哪里都逃不过做家务命运的我,也很想能有一个坐吃清闲的时候。过一过吃穿有人伺候,冷暖有人问候,无家务或少家务,专心致意做自己喜欢事的日子。在工作的时候,我也曾有过间歇时间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一天除了工作事务,吃喝拉撒个人生活上的所有事全有人打理,自己从不操心。然而,不知是自己对做家务的“高标准”,还是从小常年做家务养成的惯性使然,一回到家,骨子里渗出的“痞劲儿”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脚,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掺和一下。</p><p class="ql-block"> “在做事中修行,在修行中做事”,佛门中的一句,充满哲理的智慧。回首家务活陪我成长的经历,时间和事实都在告诉我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小看围绕在我们身边不起眼的家务小事,它繁杂反复,它渺小细微,它琐碎不屑,它却磨炼一个人的性子,历练一个人的品性,检验一个人的修养。它带给我们的是居住环境的舒适整洁,是摆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一家人的和睦温馨......有了这些收获,你丰富的人生旅程就会更加添彩增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