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的美篇

初学者

<p class="ql-block">1964年毛主席观看全军大比武</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全国人大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p> <p class="ql-block">叶帅、宋时轮上将等高级将领接见《战役学》汇稿的同志。二排左4为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参谋包海龙。</p> <p class="ql-block">叶帅在军科院会议上。</p> <p class="ql-block">开国上将乌兰夫,国家副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开国上将宋时轮,军科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林彪元帅</p> <p class="ql-block">林彪元帅、叶剑英元帅、肖华上将接见《战役学》汇稿的同志。二排左3为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参谋包海龙。</p> <p class="ql-block">开国少将孔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军区领导与37名从各单位抽调上来编写《骑兵战斗条令》的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军研成果</p> <p class="ql-block">军研成果</p> <p class="ql-block">军研成果及骑兵领章</p> <p class="ql-block">二代骑兵教材。</p> <p class="ql-block">二代骑兵教材</p> <p class="ql-block">二代骑兵教材</p> <p class="ql-block">父亲起草的《内蒙古建军的基本经验》草稿</p> <p class="ql-block">已打印成文件,有编号,有领导批语,先在一定范围传阅,正式开会讨论时间未定。红笔批语可能是文革专案组人员批的。</p> <p class="ql-block">打印成文件的《内蒙古建军基本经验》(讨论稿)</p> <p class="ql-block"> <b>军史钩沉【1】</b></p><p class="ql-block">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军队建设百端待举。今天来看,中央军委这几件事抓的非常及时。</p><p class="ql-block">一、前瞻性的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从1953年到1965年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瞻远瞩决策并狠抓落实,完成了几件战略性、前瞻性的军事理论科研成果:</p><p class="ql-block">1.1953年10月,軍委总参谋部发布《全国战史编写工作指示》,要求全军各军种、兵种,各野战军、各省级军区都要编写上报我军国内外战争史和经验总结。</p><p class="ql-block">2.编写我军自己的战斗条令。</p><p class="ql-block">在叶剑英亲自主持下,军事科学院和全军同志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编写了《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合成军队战斗条令》《军师战斗条令》《团营战斗条令》《步兵战斗条令》《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政治工作条例》等。各军兵种也相应完成了自己专业的战斗条令。从1961年至1964年,这些条令、条例先后经军委批准,颁发全军执行。2025年这些《条令》、《条列》根据形势发展,已更新为第五代版本了。</p><p class="ql-block">3.编写适合指导我军作战的《战役学》。</p><p class="ql-block">《战役学》1959年开始试编写,1966年7月完稿,历时8年,军科院党委讨论通过,待报中央军委时,“文化大革命”开始,《战役学》没有能够颁发执行。但是功夫不会白费,它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扎实的基础工作。</p><p class="ql-block">4.要求我军中将以上高级将领每人都要写一篇战争时期指挥作战的经验总结上报军委。这项工作1961年开始布置。“文革”开始中断,只有一部分完成。</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组织志愿军抗美援朝,经历了26年国内外战争,其中有名的战役400多次,大的战斗3万多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p><p class="ql-block">1.对这些经验认真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系统的战役作战理论,对于指导新时期的干部培训、部队训练和未来的反侵略作战,对于武器装备的改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2.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高战斗力可谓正当时。</p><p class="ql-block">3.这些基础性、理论性科研成果,来自于实践,是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对于今后我军反侵略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4.四项工作无疑具有前瞻性。“文革”10年谁也不可能预见。基础性理论性工作一拖拉就是10—20年。有实战经验的老一代元帅、将军和中高级指挥员老了,不能写了,去世了,这是自然规律。这些宝贵的经验一耽误就会被历史淹没,成为无可挽回的损失。</p><p class="ql-block">二、组织机构和工作方法</p><p class="ql-block">这四项工作,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毛主席多次就有关问题作重要批示。叶剑英元帅在军委主抓军事训练,同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委员,这几项工作都由他负责。新成立的军科院成了领军部门。军科院副院长宋时轮上将深得叶帅的器重,具体负责编写《战役学》和《战斗条令》的组织领导工作。宋时轮1925年就入黄埔军校学习,担任过各级军政干部,还当过红军学校分校校长、红军大学大队长、解放军总高级步校校长兼政委。抗美援朝战争他是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是唯一歼灭美军一个整团的志愿军兵团。其它成员还有彭绍辉上将、杨至诚上将,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有较多的文化知识和办军校的实践。彭绍辉不但能打仗,并且担任过随营学校的大队长、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长、副校长。杨至诚毕业于黄埔军校,当过军政大学校务部长,还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叶剑英熟悉这些助手,对工作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工作方法是“统一规划,全军动手”</p><p class="ql-block">全军军以上单位普遍建立了军事科研机构,组织起一支7900多人的研究队伍,出现了一个全军动手抓科研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三、内蒙古军区认真抓落实。</p><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20日,内蒙古军区升格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军训处改为军训部,下设4个科:1.组织计划科(后改为军事科学研究科),干部培训科,部队培训科,培训物资保障科。父亲在军训部长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p><p class="ql-block">1.编写内蒙古军区(当时称蒙绥军区)战史。</p><p class="ql-block">1953年,遵照军委、总参谋部指示:《关于全国战史编写工作》的要求,蒙绥军区党委成立战史编写委员会,下设编写办公室,巴音图、巴图、席达(刚列出提纲就调走了)他们负责编写内蒙古军区部分;贺寿祺负责编写绥远军区部分、稼雨负责编写第8军部分。从1953年11月开始历经一年多时间,写出近30多万字,绘制20多幅作战图例,反映蒙绥地区人民解放军指挥战员和无数先烈的战斗结晶,经内蒙古军区党委讨论通过,上报军委、总参谋部受到表扬。</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第三次国内战争战史》前言的一部分,介绍了成书的过程和书的结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第三次国内战争战史》编写过程,得到了许多首长在百忙中提出了原则性的指示和修改意见。许多同志提供了有关材料。特别是都固尔扎布、武能齐、王桐三、刘生凱等同志,都給写了相当詳細的回忆材料,黄厚、畢力格巴特尔、陈时雨等同志,都花費不少时間,当面进行交谈,給予很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文章結構,基本上均分为三大部分。即开始一章为本軍作战經过概述,概括说明部队的發展沿革及其作战经过,并作总的估价及檢討,給讀者以总的輪括及概念;最末一章为基本經驗总結,將各部队所曾进行过的几种主要战斗之总的經驗教訓,作粗略的論述;中間則按照各部队在第三次国內革命战爭中所經历的战役战斗之实际情况,划分若干章、节,比較詳細地加以叙述,并进行分析探討,从一些較典型战斗中,提取較具体的經驗教訓。</p><p class="ql-block">编写战史,其目的;在于「正确、認真、严肃、系統的总結我軍流血斗爭的經驗」,以便「更清楚的認識接受历史的經驗教訓,深刻地体会学習毛主席軍事思想,使我軍在今后建設上进一步提高」。其要求:則是「总結經驗,保存史料」。就是耍「通过对历史上成败史实的綜合研究,有系統的总結我軍历史上武装斗爭方面的經驗教訓,教育及提高部队、干部的軍事素質,尤其是干部的軍事思想,深入体会学習毛澤东軍事思想,保存我軍在历次革命战爭中的历史資料。」其方法:則是「要根据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党的斗争方針、政策、根据主客观各方面的条件、因素,去系統、全面、客观,联系而朴素的总結战史,要原則与具体相結合,要从实际出發,以科学的眼光去看过去的問題。以今天的水平,站在当时情况中,观察当时的問題,反对經驗主义及教条主义。」但是,由于我軍过去受环境及条件的限制,及时总結經驗不够,所存史料不多且殘缺不全;原各部負責同志特別是绥远軍区与第八軍之負責同志,多已調离;又無論已否調离者,均十分繁忙,不能抽出更多时間,指导編写,且大多數負責同志,由于繁忙,未能將初稿全部审閱;更重要者是执笔編写者,受軍、政、文化水平及經驗的限制;因此,初稿,距上述之要求,实有「天壤之別」。其中史实与經驗之有謬誤、出入、遺漏、累赘等不妥者,亦所难免。希閱覽者,随时指正。这些战史,記述了我軍区部队,在第三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的斗爭史实与不完整的經驗教訓。虽然这些史实在全部人民解放军战爭史中,仅是「九牛一毛」;然而它是我軍区先烈流血牺牲及英雄、模范暨全体同志英勇奋战的血汗結晶。虽然这些不完整的经驗教訓,对于我們今后的作战对象﹣﹣拥有現代化装备的美帝国主义,不完全适用,然而它是我軍今后进一步提高与現代化的基础与出發点。为了發揚我軍固有的特長与优良傳统,在此后的部队訓練中,認真地来研究我軍的战史,批判地接受历史上的經驗教訓,仍有很大的作用与意义。今当回溯我軍第三次国內革命战爭战史之际,特向英雄、功臣同志們致敬,向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悼,并颂烈士的英雄業迹,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二、编写我军自己的《骑兵战斗条令》、教材</p><p class="ql-block">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由内蒙古军区孔飞副司令员总负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派人、新疆军事、兰州军区、内蒙古军区等单位参加先后编写出《骑兵师、团战斗条令》、《骑兵连以下战斗条令》、《骑兵训练大纲》、《骑兵队列教材》、《骑兵骑术教材》、《骑兵军马管理》及《边防勤务》等教材的审定。(编者按:因已专门发过文章介绍,这里就简略了)</p><p class="ql-block">1982年根据北京军区的指示,内蒙古军区组织力量着手编写骑兵第二代教材。军区虎副司令员要已离休的父亲巴音图和巴盟军分区副参谋长额尔敦朝鲁、呼市军分区阿拉木萨等三位同志负责编写骑兵教材,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幸好当时骑兵一团和二团,根据他们多年来建设骑兵的实践经验各写出来了一份骑兵教材。父亲等三人在他们编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保存的一些骑兵资料,从我们部队的实际出发,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整理出来了《骑兵队列教材》、《骑兵马术教材》、《军马饲养管理教材》等三本教材,共15万字,经内蒙古军区批准,上报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区除把这些教材印发给区内骑兵部队和骑兵民兵外,还分送给了几个边防兄弟军区。</p><p class="ql-block">三、编写《战役学》</p><p class="ql-block">编写《战役学》也是“发动群众,全军动手”军科院依靠自己的力量试写了几年不成功。叶帅又请宋时轮挂帅,从全军科研队伍中分派任务。将战役学的编写任务分散在各军兵种中,</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军区的任务是骑兵在战役中的协同作用。师级离休干部原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参谋马作舟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提到:“内蒙古军区机关、部队干部训练,是部队训练中,重中之重,是对机关、部队在职干部中的岗位训练。其目的使在职干部巩固、深化已有知识,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基本军事素质和工作能力。巴音图同志到职后,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逐步建立首长、机关、干部训练制度。每年遵照军委、总参训练指示、计划、训练大纲,组织机关、部队干部依专业性质和职务层次,学习军委战略方针、战役、战术原则,各兵种知识。了解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军队体制、武器装备及作战特点。训练方法上采取集训、自学、讲座、实习、作业、演练等形式,使各级机关、部队干部了解职务职责,掌握自身战术、技术技能,适应现代战争战术技能要求。同时根据内蒙古军区骑兵特点,研究探讨骑兵战役战术思想,以及在大兵团作战中协同联合作战方法。在编写《骑兵师、团战斗条令》工作中,巴音图同志不但参与组织协调工作,而且亲自撰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团)战斗条令》的【战役】等章节;我(马作舟参谋)撰写了【行军、宿营、警戒】等部分;包海龙参谋撰写了【防御】部分。”</p><p class="ql-block">在编写《战役学》骑兵兵种在战役中的作用,重点在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配合上。父亲从始至终亲历了超大规模的有五个骑兵师参加的战役(辽沈战役)。战役的规模我方103万人,国民党正规军50多万人,算上支前的民工近200万人。在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中,骑兵1师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直接指挥下,纵横驰骋在大柳河以西,大虎山以东,大民屯以南,腾鳌堡以北,约690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内,坚决完成了战役侦查、远距离奔袭、运动防御、坚守阵地、追歼敌人等多次艰巨而重大的战斗任务,充分发挥了骑兵兵种的快速、机动、灵活、勇猛、果敢的特点和战斗传统,协同主力兵团,较好地完成了某些步兵难以执行的任务。在战役中打了多次硬仗、恶仗,经受住了锻炼和考验。同时向兄弟骑兵师和主力兵团学到了许多好的经验。所有这些理论、训练和实战的历练,父亲责无旁贷担起了《战役学》骑兵部分的主编工作。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参谋包海龙也是编写成员,他们都参加了整个编写过程,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关于如何编写《战役学》的问题,宋时轮提出:“我军的军事学术思想体系虽然已由毛主席确立,我军的建军作战经验虽然已由毛主席做了高度的概括,但是全军在组织实施作战行动中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许多具体经验,则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地总结出来。许多宝贵的经验,正如叶帅过去所说的,像珍珠一样地散藏在全军许多同志的脑海之中,有待挖掘。就拿《战役学》来说,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与不同的敌人打了大小数百次战役,经验之丰富,在全世界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系统的、具体的总结,从而编写出一本《战役学》。近年来,全军许多单位在战役教学和训练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也是编写《战役学》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实行全军编写《战役学》,就可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挖掘出来。不仅如此,实行全军动手编写《战役学》,还可以使写出的《战役学》更加切合全军的实际,更能确实地解决当前全军在组织实施战役训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b>军史钩沉【2】</b></p><p class="ql-block">他特别强调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编写《战役学》一定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挂帅,即体现毛泽东总结出来的革命战争的理论、原则;运用毛主席着眼发展的思想,研究和探索现代战争战役行动的指导规律;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第二,编写《战役学》必须以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这主要是要在《战役学》中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指导原则。第三,要明确我们写的是一本什么样的《战役学》。一是要明确编写的《战役学》是为了指导部队训练和作战,应着重阐明组织指挥战役的指导规律。二是要明确是以陆军为主体的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战役学》,海、空军要服从和支援陆军完成战役任务。三是这本《战役学》既要适合各种地形、条件的战役作战,还要适用于指导各种规模的战役作战。四是要着眼我军当前的编制装备,同时还要考虑到这方面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第四,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贯彻少而精的方针。高标准、高质量,就是要能反映客观实际,是从实际中引出的规律。少而精,就是要把最主要的东西突出出来,根据平时训练和未来作战的需要突出重点。”</p><p class="ql-block">每次成稿内蒙古军区分管领导孔飞副司令员都认真审核同意。经过几次汇稿《战役学》终于在1966年7月完稿并通过军科院党委讨论通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在军委颁发。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项工作不会被埋没。</p><p class="ql-block">四、为乌兰夫上将起草建军经验。</p><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要求:我军中将以上将军,每人都要写一篇自己的战争经验总结,并报军委。乌兰夫在内蒙古党委常委会上,要内蒙古军区负责落实。吴涛主持内蒙古军区党委会,专门研究落实此项任务,决定成立由父亲、王桐三(时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徐月波(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组成写作小组完成初稿。三人领受任务后,商量由父亲执笔,拿出第1稿,然后三人共同讨论修改,拿出初稿。第1稿稿完成后,王、徐二人基本没有修改,并同意把初稿上交军区分管领导孔飞副司令员。孔飞批示在军区二级部长中传阅,让大家再提出修改意见。由父亲执笔撰写的《内蒙古部队建军经验》,在内蒙古军区党委的领导下,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系统地总结了内蒙古骑兵部队自1946年组建以来,在近20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转战南北、浴血奋战,消灭蒋家王朝、建设和保卫新中国的基本建军经验。它一旦完稿,定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兵种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自治区成立20年大庆即将到来,乌兰夫在1966年“元旦广播讲话”中已提到迎接自治区成立20周年问题。这篇经验性总结正好可用作自治区成立20年来内蒙古部队工作总结的重要材料,因此内蒙古军区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可惜的是《内蒙古部队建军经验》还没有正式定稿,“文化大革命” 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中《内蒙古部队建军经验》不但没有成为经验总结,反而成为 “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的罪状。给它安了两项罪名:“ 内蒙古部队建军经验”是大毒草,是“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黑纲领”。1966年11月5日原内蒙古军区党委决定对父亲停职反省,并成立所谓父亲问题的专案组。这一天距乌兰夫被撤销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仅仅过了3天。</p><p class="ql-block">“文革”后这篇历经劫难的文章原件,包括有领导的批示,侥幸没有丢失,退回到本人手里。2006年,时逢乌兰夫诞辰100周年,父亲把此文进行了修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孔老住院期间,父亲已经决定发表这篇文章,并作了修改后,专程去医院请孔飞将军阅,孔老非常认真,在用词和字上改了20多处。在乌兰夫100周年诞辰日,父亲署名发表《按照毛泽东军事思想创建内蒙古骑兵部队》, 2006年12月24日内蒙古日报第二版,以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文章系统总结了原国家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府主席、开国上将、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军区工作时,坚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建设内蒙古骑兵部队,建军、治军、用军的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绩,受到内蒙古党政军民的一致好评。该文被多家新闻机构和研究机构转载和收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