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7日~3月21日,我和朋友一起到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赞比亚,愽次瓦纳,纳米比亚四国旅游了一次。本来是参加6人定制小团,谁知临出发时有3人取消行程,结果旅行团就只有我们3人了。3人的旅行团,实在是太小了,用朋友的话说,“是VIP中的VIP”!小虽小,但行程内容一点没减少,各地导游服务也非常周到。由于人少,坐车、住宿、行程调整等也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国土面积8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典型的地广人稀)!其中88%为黑人。它北同安哥拉、赞比亚接壤,东、南毗邻博茨瓦纳和南非,西边濒临大西洋。</p><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矿产丰富,铀、钻石等矿产资源和产量居非洲前列,渔业、畜牧业也很发达,近些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处沙漠,纳米比亚基本没什么农业可言,一应粮食及其他农付产品都是从国外进口(特殊时候,连饮用水也需进口),因而生活成本较高。在超市,一公斤土豆63纳元,而一公斤香肠才50~60纳元!(纳元与人民币兑換比率是100:4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都温得和克,建于1890年,人口40万。由于先后受到英国,德国的殖民统治,因此在城市建设上,很有欧式风情。站在高处向下俯瞰,尖顶圆拱的基督教堂,日尔曼式的城堡,欧洲风格的国会花园,色彩鲜艳,错落有致的庭院别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欧洲城市,很难想象是地处世界最古老的纳米布沙漠的非洲国家。</p> <p class="ql-block">朝鲜援建的国家愽物馆。据导游说,朝鲜对非洲不少国家都有援助。</p> <p class="ql-block">路德福音大教堂又叫德国大教堂,是温得和克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战前德国驻军阵亡者的安息教堂。德国人为镇压纳米比亚人的反抗,曾一次死亡2000多人,后来,德军把几万名反抗者逼进沙漠腹地,致其饥渴而死…这些殖民和被殖民的历史,令人不忍直视!</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个美丽的教堂在蓝天下显得那么沉静平和,红色尖顶和彩色玻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过去那一页沉重的历史,可能鲜少有人还记得吧?</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人均GDP达5,000美元,位列非洲第七,远超多数非洲国家。但其分配严重失衡,基尼系数高达0.6,处于全球最极端。绝大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80%的黑人生活在贫困和极端贫困的状态中,条件艰苦,很多家庭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由于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都要从国外进口,导致生活成本高昂。除了糊口,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谈不上医疗和教育。他们居住的房屋,或是自己搭建,或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但都十分简陋,且真正是家徒四壁,什么家俱也没有,仅供夜晚栖身而已。很难想象,这些铁皮或纸箱搭建的仅供容身的小棚子,如何抵御盛夏的酷暑?</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纳米比亚有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人族群~辛巴族。我们走进了一个辛巴人家庭。这个家庭有三兄弟,娶了十来个妻子,有20多个孩子(红泥人是一夫多妻制)。由于长年生活在沙漠深处,水源奇缺,因此他们终身不洗澡。为了抵御烈日暴晒和驱赶蚊蝇,也为了美容,他们终年用红土混合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和头发上,因此被称为“红泥人”。红泥人是500多年前由安哥拉迁徙至此,但至今沿袭着几千年来的原始生活习惯。他们一年四季赤裸上身,女性亦如此。过去,红泥人是女性当家,现逐步演变为“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男人外出狩猎,放牧,女人在家哺育,做饭。</p> <p class="ql-block">红泥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为了有利于他们独特的发音,孩子长到13岁(成年),就要把下槽牙拔掉两颗。这个妇女张开嘴,让我看她被拔掉的牙齿。</p> <p class="ql-block">由于长年不洗澡,身上难免有味道。为了驱除身上的异味,红泥人每天要点燃一种特殊的植物香料,用香料的烟雾熏蒸自己的身体,祛除异味。</p> <p class="ql-block">红泥人在跳舞</p> <p class="ql-block">他们住的房子,是用树枝搭架,然后用泥土混合牛粪凃上。房屋又低又小,仅有2平方米左右,屋内一无所有,家徒四壁。据说条件好的,天气转凉时会铺一块兽皮,但大多数家庭是直接睡在地上。这是一家四口的房屋,小得连转身都困难。</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食品,就是狩猎的兽肉或玉米糊。这是一家几口人当天的玉米糊。</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兄弟中的老大,即一家之主。拿到美元十分高兴,他亲吻了一下纸币,然后示意我拍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红泥人住的院子时,一群小孩围上来要糖果,女人们则围成一圈唱歌跳舞。红泥人对来访者很热情,十分配合地让我们拍照或合照,我们离开时,则一再地挥手再见。今天的探访,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数千年前原始人的生存方式和人文景观。但辛巴红泥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实在堪忧,在纳米比亚,过去有5万多人,现在只有2万人了。相信纳米政府会给他们提供帮助的。</p> <p class="ql-block">纳米的少数民族~赫利罗族</p> <p class="ql-block">为了去死亡谷一探究竟,我们经过了十分艰难的沙漠跋涉。沙漠不象平地那样有硬实的路面,它的地面是流动的,一脚下去,黄沙已经没过了脚踝,但底下仍是虚虚的,流动的,让你有劲也使不出。好不容易拔出了左脚,右脚又深深地陷了进去…就这样走一步退两步,终于来到了死亡谷!说实话,我都有点佩服我自己!</p> <p class="ql-block">死亡谷,是位于纳米比亚苏索斯维利盐田里的一片白色粘土洼地。正是这个山谷,将沙漠的残酷之美推上了极致:盆地被高耸的沙丘包围,碧蓝的天空、橙黄的沙丘、灰白的泥土,色彩鲜明却又一片静寂。这里曾经生机勃勃,万木繁茂,但在一次严酷的气候变化后,所有的绿树全部死亡,变成了枯木。抬眼望去,死亡谷白色的盐碱地上,除了黄沙,寸草不生,近千年来,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洼地上,一株株枯木遒劲的、黑褐色的枯枝直指蓝天,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蓬勃与如今的死寂。死亡谷,宛如大地封存的史书,见证了生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苏西斯黎沙丘是纳米布沙漠的一部分,由于沙土里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在阳光下呈现出绯红色,被称为红色沙漠。这里的沙丘造型奇美,风姿各异,随着太阳角度和光线的变化,连绵的沙丘不断变幻出迷人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就是45号沙丘,因距景区大门45公里而得名。沙丘高325米,因其优美的曲线被誉为“世界最高的沙丘”和“地球最美的沙丘”。沙丘在阳光下会展现出迷人的色彩变化,向阳的一面是耀眼的红色,而背阴的一面则是深邃的黑色,这种红与黑的交汇,形成了优美的曲线,令人叹为观止(这几张照片是导游以前拍的)!</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遇上了阴天,阳光躱在浓厚的云层后面没露脸,沙丘因而逊色不少,没有了向阳背阴之分,那条在阳光下红黑分明的沙脊线也只是若隐若现,不甚分明。</p><p class="ql-block">但是终于来到这个多次在《国家地理》等杂志封面見到的最美沙丘,还是无比兴奋喜悅!开始,我和小伙伴们还豪情万丈,打算即使不登顶,也要爬上半山坡!但沙漠登山尤其艰难,上一步退两步,再加上之前到死亡谷的艰难跋涉,体力已消耗殆尽,现在只能望山兴叹,在山底照了相就草草收兵,殊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还看到了多年难得一見的沙漠洪水。纳米布沙漠去年年降水量才3毫米,可今年却雨水充沛,沙漠里居然有了大河!河水淹没道路,车辆只能涉水过河。我们所坐车子是引擎前置的商务车,无法涉水,后来,我们自费租了一辆景区的越野车,才得以过河前往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纳米比亚当天,大雨如注,市内道路积水严重。因为地处沙漠降水少,纳米比亚各城市根本没有修下水道,无法排水。后来,导游发来照片,连45号沙丘也积水了!</p> <p class="ql-block">大西洋,大西洋!我们在南非,在葡萄牙,领略了她的严竣无情,真是巨浪滔天,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她温柔瑰丽的另一面!天空湛蓝,海水湛蓝,水天相接,蓝色透明的海与天把我们包容其中,真是美得心都醉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宾馆房间,离大西洋只有二三十米的距离(一点没夸张)。去年在斯里兰卡,所住房间离印度洋尚有六七十米距离,当时都激动得无法入睡。现在距大西洋仅有咫尺之遥!真是枕着涛声入睡,伴着海浪就餐,这种体验太独特,太浪漫,让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在房间的阳台上</p> <p class="ql-block">在餐厅里</p> <p class="ql-block">大西洋畔的清晨和黄昏。</p> <p class="ql-block">在鲸湾港(纳米第二大城市),我们还乘双体船出海,虽然天气不太好,但大家兴致还是很高,大西洋上风浪很大,船员给我们发毛毯保暖。海鸥在天空盘旋,成群的海狗跟着我们船游动跳跃,有调皮的海狗跳上船向水手讨食,和我们拍照,傲娇的鹈鹕也飞上船来,和游客互动,逗得游客一片欢笑。也许只有在非洲,人类和野生动物才能这样亲密互动吧。</p> <p class="ql-block">鹈鹕岬旁,无数的海狗在沙滩嬉戏。</p> <p class="ql-block">火烈鸟</p> <p class="ql-block">中午,船长和水手为客人准备了海上午餐---香槟,生蚝及各式当地小点心,让人一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鲸湾港附近,有一个海湾,名为“三明治湾”,这里一边是沙漠,一边是海洋,是一个沙海相连的世界。在三明治湾的海边,分布着众多彼此相连的陡峭沙山。这些沙山,是在风力和海浪两种力量的强力夹击下,逐渐堆积而成。陡峭巨大的沙丘连绵起伏,宛如一条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大西洋岸边,从远处眺望,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百米沙丘直入大西洋,仿佛是看不见的神力正把一座座陡峭的沙山推向海中,当地人把这奇观称为“倒沙入海”。沙漠与海洋在此相遇,一半金黄,一半蔚蓝,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西洋的风太厉害了,吹得我们在沙山上站立不稳,走路也摇摇晃晃,坚持照了几张相,个个狼狈不堪,哈哈!</p> <p class="ql-block">在去“倒沙入海”的途中,我们经历了令人心跳心惊的沙漠冲浪。汽车越过一个又一个连绵起伏的沙丘,这些沙丘有的高达百米,坡度也在45~60度之间。尽管驾驶员見我们年龄大,车子开得较慢,但毕竟沙丘那么陡啊!上坡下坡,一路上胆战心惊。这沙漠冲浪的体验,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p> <p class="ql-block">纳米盛产海盐,这里的盐田因有某种微生物而呈粉红色,被称为“粉色盐田”。</p> <p class="ql-block">埃托沙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埃托沙是纳米比亚最著名的旅游公园,公园面积22,270 平方公里,在全国十个国家公园中是最大的。公园内动物种类约有一百多种,还有三百多种鸟类。到了旱季,几个月滴雨不下,整个埃托沙树木枯萎,一片枯黄,公园中一个个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成为动物的活命之所(政府通过水管对这些饮水处定时补水)。每天清晨或黄昏,一群群动物就会来到池沼边饮水,这是观赏各种野生动物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犀牛</p> <p class="ql-block">大象</p> <p class="ql-block">狮子</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鸟巢。由织巢鸟织就,其他鸟都可进去住,相当于鸟巢公寓。</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就餐餐厅老板制作的大型野生动物“杜胡”的标本,据说当时有1000多公斤!</p> <p class="ql-block">箭袋树又称树芦荟,因其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被誉为纳米比亚的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由于降水少,空气能見度高,加上地势开阔,人为干扰少,纳米比亚成为星空摄影者的最爱。这几张照片是导游转发的,我们的手机拍不出这种效果。星空和箭袋树,表现出大漠的荒凉和星空的辽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