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播放《怪物来敲门》,心理咨询师的点评和辅导

田进军心理师

<p class="ql-block">在清明节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播放《怪物来敲门》时,结合心理咨询师的点评和辅导,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中关于死亡、失去与成长的主题。以下是一个结构化的活动设计,包括电影关键片段解析、心理咨询师的介入点以及互动讨论环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电影简介与清明节主题关联</p><p class="ql-block">电影简介: </p><p class="ql-block">12岁的康纳面对母亲的绝症,内心充满愤怒、孤独与无助。一棵古老的树怪每晚用三个寓言故事引导他直面内心的痛苦,最终学会与悲伤和解。 </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关联: </p><p class="ql-block">- 生命教育:清明节是纪念逝者的节日,电影探讨了如何面对亲人离世,与清明节的“生命教育”主题契合。 </p><p class="ql-block">- 情感表达:康纳的压抑与愤怒是许多孩子在面对丧失时的真实反应,电影提供了一种情感宣泄的隐喻。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心理咨询师的点评与辅导介入点</p><p class="ql-block"> 1. 树怪的第一个故事:王子与女巫(非黑即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电影片段: </p><p class="ql-block">王子被描绘为英雄,但树怪揭示他为了权力杀害了爱人,而“邪恶”的女巫并未犯罪。 </p><p class="ql-block">心理咨询师点评: </p><p class="ql-block">- 认知调整: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可以有复杂的一面。比如,同学欺负康纳,但他们也可能有未被理解的痛苦。 </p><p class="ql-block">- 讨论问题: </p><p class="ql-block"> - 你有没有遇到过“表面好人做坏事”或“坏人也有善意”的情况? </p><p class="ql-block"> - 清明节祭祖时,我们怀念的亲人是否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p><p class="ql-block">活动建议: </p><p class="ql-block">让学生写下一位逝去亲人的“优点”和“缺点”,讨论“爱一个人是否必须接受他的全部?”。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 树怪的第二个故事:药师与牧师(信仰与现实的冲突)</p><p class="ql-block">电影片段: </p><p class="ql-block">牧师为救女儿背弃信仰,而药师拒绝帮助,最终牧师失去女儿。 </p><p class="ql-block">心理咨询师点评: </p><p class="ql-block">- 面对无力感:康纳无法救母亲,就像我们无法阻止亲人的离世,但可以学会接受。 </p><p class="ql-block">- 讨论问题: </p><p class="ql-block"> - 如果你像康纳一样无能为力,会怎么调整心态? </p><p class="ql-block"> - 清明节扫墓时,我们如何用仪式感缓解悲伤? </p><p class="ql-block">活动建议: </p><p class="ql-block">让学生画一幅“生命之树”,在树根写下对逝者的回忆,树枝写上逝者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3. 树怪的第三个故事:隐形人(被忽视的愤怒)</p><p class="ql-block">电影片段: </p><p class="ql-block">隐形人因被忽视而爆发,康纳最终反击欺凌他的同学。 </p><p class="ql-block">心理咨询师点评: </p><p class="ql-block">- 情绪宣泄:悲伤有时会转化为愤怒,这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健康表达。 </p><p class="ql-block">- 讨论问题: </p><p class="ql-block"> - 当你感到孤独或愤怒时,会怎么做? </p><p class="ql-block"> - 清明节是否让你想起某个被忽视的情感? </p><p class="ql-block">活动建议: </p><p class="ql-block">角色扮演“如何用语言而非暴力表达愤怒”,例如:“我感到难过,因为……”。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4. 康纳的真相:放手与接纳</p><p class="ql-block">电影高潮: </p><p class="ql-block">康纳终于承认,他潜意识里希望母亲解脱,因此噩梦中的“松手”象征他对死亡的接纳。 </p><p class="ql-block">心理咨询师点评: </p><p class="ql-block">- 内疚与释怀:孩子可能因“希望痛苦结束”而感到内疚,但这并非不孝,而是人性。 </p><p class="ql-block">- 讨论问题: </p><p class="ql-block"> - 如果你知道亲人很痛苦,你会希望他继续坚持还是平静离开? </p><p class="ql-block"> - 清明节是否让你对“告别”有了新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活动建议: </p><p class="ql-block">让学生写一封“给天堂的信”,表达未说完的话,并举行小型“放飞仪式”(如折纸鹤)。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1. 情绪安全: </p><p class="ql-block"> - 提前了解是否有学生近期经历亲人离世,避免过度触动创伤。 </p><p class="ql-block"> - 强调“电影是虚构的”,但允许学生分享感受。 </p><p class="ql-block">2. 文化结合: </p><p class="ql-block"> - 对比清明节的“纪念祖先”与电影中“用故事传承记忆”的共通点。 </p><p class="ql-block">3. 后续支持: </p><p class="ql-block"> - 提供学校心理咨询资源,鼓励有需要的学生寻求帮助。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延伸推荐</p><p class="ql-block">-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更轻量的生死教育) </p><p class="ql-block">- 短片:《鹬》(Piper,隐喻克服恐惧) </p><p class="ql-block">通过电影+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学生能在清明节理解:纪念逝者不仅是哀悼,更是学会带着爱继续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