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办公楼附近是一处绿化极好的市民公园,绿茵上植了些大树,有生命力旺盛的大叶、小叶榕树,有花色鲜艳亮丽的凤凰木、火焰木和木棉,有叶片浓密的香樟、黄桷和小叶榄,还有些我叫不出名字,也辨认不清。除了饱眼福,还有鸟鸣和风摇动枝叶的沙沙声悦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四季里都有落花落叶,草地上用不成清扫的机械,只能靠园林工人们用扫把、草耙不时地拾掇,树影间总有几个穿着橘红色工装的瘦小身影,工作间隙时从窗口望出去,不免感慨,这世上的精美精致大多还得依靠极其传统的劳动来实现和完成。</p><p class="ql-block"> 因为劳动力充裕,不需要掌握特殊技艺的传统劳动的价值通常被低估,换句话说就是工资低。大前年我参加疫情防控的专班,现场有二、三十位保安员,大家凑在一起吃盒饭时会简单聊聊天,缓解上岗时的紧张氛围。有个小伙子,厦门周边某县的县城人,高中毕业在老家谋不到固定的职业,也没成家,就不时出来打工,老乡推荐说驻卡口的临时保安员包三餐,按小时计薪,还有机会替班多挣些,就来了。聊得深一些,他说前一年春节时来这里一家生产诊断试剂的工厂开叉车,一个小时80元,赚得太爽了。</p><p class="ql-block"> 一起聊的还有一个江西人,两口子都在卡口上,名义上是两个人,女人的班都是他一个人顶了,说疫情前来厦门工厂打工,租住在附近的村庄里,有两个学龄前的孩子,试着问他为什么不做些打算,坚持在工厂里学点技术,他说生产线太苦了,收入抵不上四口人吃住,现下的工作至少孩子不用花钱去村里的托儿所。我很想说这里的工作估计很快就要结束了,忍了忍没说出来。</p><p class="ql-block"> 工作三十年里,我每年都会因为公事进工厂进车间,即便是最炫最酷最科技的产品,都很难在整个产品链条上完全剔除传统劳动,电子产品的电极、电容、电阻元器件都是前端工厂、车间里劳动密集型产品,化妆品、药品的包装大都是带着帽子口罩的工人围在工作台前手工装盒的,无线耳机普及前,那些设计感十足的耳机线最初是在电机轰鸣的车间里由一盘盘铜线材通过多次拉延开始的,一大卷重量达到吨级双零级铝箔或是尼龙薄膜出厂前的防潮防碰撞防刮擦外包装是几个工人手工合力套上的。</p><p class="ql-block"> 每次看到生产线上的工人埋头工作,都或多或少有些伤感,想起读书时似懂非懂的“剩余价值”、“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什么的。这些工序当然都可以用自动化设备完成,但企业需要冒极大的投资风险,设备投入来不及摊销,产品价格就在无序竞争中一落千丈了。</p><p class="ql-block"> 昨天看坊间热点事件,说某县城的快件业务因为待遇和欠薪停摆,所幸邮政快递有担当,先出手解了燃眉之急。不少制造业企业主也常常反应招工难(本质是待遇低)、用工成本不断提高(利润降低)等困难,由此一斑,可见传统劳动和传统产业的困境。我住的社区有几家小餐饮店,经营了二三十年,生意还算好,有一次问小老板物价涨了怎么不见他们提价,老板坦言说不是不想,是不敢提价,怕回头客因为多花一块钱不再光顾,生意就垮了,只能少赚或者持平,只图有个事做。</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碎碎念时写了蜜蜂,工蜂大致是在清晨六点钟从蜂巢出发,用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飞向花海,它们每分钟振动翅膀230次,喙部每分钟伸缩90次采集花蕊分泌的糖水,满载时携带50毫克花蜜回巢;内勤蜂用上颚将蜜滴拉长成薄膜反复吞吐20次以上蒸发水分,完成储藏。而每公斤蜜需要200万朵花的精华,7万次飞行往返……想想这些,我们是否该从耀眼的高新科技光环中重新评价传统劳动、传统工艺和传统产业的意义,还有价值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