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969年末,父母走“五七”道路,全家要下到农村去。</b></p> <p class="ql-block"><b>我和哥哥从昌图青年点赶回来帮忙搬家。我清楚的记得一个大木箱子里装了好多书。里面有妈妈多年来为我们订阅的《小朋友》和《儿童时代》杂志。《小朋友》创刊于1922年,《儿童时代》</b><b style="font-size:18px;">由宋庆龄亲手</b><b>创办于1950年。这两个儿童读物是新中国最早的少儿期刊,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成为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杂志和书籍和我们家一起被带到了农村,多年后又带回了沈阳,被小弟一直精心保存着。</b></p> <p class="ql-block"><b>那时的家具都是“公家的”,临走时,我们一样家具都没带走,还把我们自己家的好多物品都留在房间里了。至今还记得那个绿色的台灯。上面是一个椭圆形的玻璃灯罩,灯亮时透出的翠绿,真像玉石一般的美(现在在民国时期电影里还能看到这熟悉的绿灯罩)。好喜欢、好遗憾那个台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b><b style="font-size:18px;">妈妈没让带走是因为</b><b>那时农村没有电灯吧?</b></p> <p class="ql-block"><b>小弟是70届初中毕业生,那年毕业分配是“四个面向”,我和哥哥都是知青,小弟本可以留在城里分配工作。可是父母走“五七”了,小弟也就一并去了农村。那天全家坐上了开往乡下的敞篷大汽车,车里装着我们家的全部家当。谁也不知要去向何方,但坐在车里的我也没有什么惆怅之感,也许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吧?</b></p> <p class="ql-block"><b>大汽车停在哪里,我们就把家安在哪里了。我们一家被安排在辽中县老观坨公社双树坨大队。没有房子就暂时借住在老乡家。小弟每天骑自行车去公社中学上学。没想到下乡还不到10天,我还没返回青年点,小弟就被送粮的大车撞了。听到消息后我和妈妈急忙赶到大队卫生所,只见小弟一声不吭脸朝墙躺着,墙上有小弟的喷吐物。那天放学,小弟骑自行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摔倒了,被迎面来的送粮的马车挤压了头部,导致脑震荡,颌骨受伤,牙齿和嘴不能闭合。</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家没有追究车夫的责任,妈妈和我带着小弟立即赶往沈阳治疗。没有住处,暂时借住在妈妈的同事家里。医生用钢丝把小弟的牙一个个的勒住,再把上牙和下牙绑在一起。想想每个牙缝里都勒进钢丝该有多难受呀!小弟一声没吭,只是没法吃饭了,每顿饭只能从牙缝里喝点汤水。而这种固定需要整整一个月!</b></p> <p class="ql-block"><b>在沈阳医大治疗后,妈妈和我带小弟回到辽中家里。期间还要去县医院复查,家里派我陪同小弟去县医院。从家步行十几里到公社,再从公社坐汽车到县里。回来时快到家了,小弟因不好意思和女孩一起走,把我远远甩在后面,径自回家了,结果被爸爸批评了一顿。</b></p> <p class="ql-block"><b>下乡一年后(1970年),小弟从公社中学毕业。</b></p> <p class="ql-block"><b>小弟初中毕业后回到队里务农。那时我家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小弟除了在生产队里干活,回家还要侍弄家里的菜地。。</b></p> <p class="ql-block"><b>有一次我从昌图回家过年时小弟告诉我:院子外面一圈围墙都是他一车车推土垒起来的。我听了惊讶不已!我们这些知青在农村干活都累得“狗乏兔子喘”的,不知刚满17岁的小弟每天在队里干活是怎样跟得上那些“壮劳力”的,回家还有余力垒墙? !</b></p> <p class="ql-block"><b>不仅如此,村里哪个社员家盖房子,小弟还去帮工。一次帮工吃饭时,吃到鸡肚子里的苞米粒,小弟从此再也不吃鸡肉了。</b></p> <p class="ql-block"><b>1972年底,小弟应征入伍,那年他刚满19岁。临行前在自家房前和父母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从此,小弟的人生走向更广大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b>只要还有人记得 ,你就不会走远……</b></p><p class="ql-block"><b>(接下篇) 姐: 阳燕</b></p><p class="ql-block"><b> 2020.12 初稿</b></p><p class="ql-block"><b> 2025 清明发表</b></p> <p class="ql-block">附:朋友们的理解和关切,令我感动、欣慰、释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