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札记(55)

半缘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谈方法》是笛卡尔的哲学处女作,四十一岁时出版,在那之前他没有发表什么著作,三本数学、物理学著作也是这一年出版的。他真正是厚积薄发,有一个漫长的学习时期,而他的学习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满足于为教育自己而学习”。这句话说出了一切卓越者的共同特点,大师都是自我教育者,不管上没上大学,进没进名校,他们实质上都是自学成才的。在笛卡尔身上,这个特点格外鲜明。</p><p class="ql-block"> 在《谈谈方法》中,他说:我自幼爱读书,进的又是欧洲最有名的一所大学,如果世界上任何地方有博学之士的话,我想那里就应该有。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典籍,可是当我修完所有这些课程,照例被认为成了学者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被这么多的怀疑和错误所困扰,没有学到任何确切的知识。因为这个缘故,一到年龄容许我摆脱师长约束的时候,我就完全抛开书本,决心自己指导自己,只研究可以在自己的心灵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p><p class="ql-block"> 笛卡尔相信,自己凭借良知独立地探究,是最能够达到真理的。他观察到,由不同匠人制作的许多片段所构成的作品,其完满性往往远不如由一个匠人独自完成的作品。由一个建筑师一手设计和建成的房屋,总是比用从一些旧屋拆下的部件拼接而成的房屋漂亮整齐得多。同理,书本上的学问是由许多不同人的意见逐渐积累而成的,其接近真理的程度,就根本比不上一个有良知的人对所见事物自然做出的简单推理。要想透彻理解一样东西,跟别人学还不如自己发明。</p><p class="ql-block"> 笛卡尔并非反对读书,他说,遍读好书有如走访前代高贤,同他们促膝谈心,而且是一种精湛的交谈。不过,笛卡尔不是一个勤奋的人,读书不多,去荷兰的时候,随身没带几本书。他工作的时间也很短,他的著作好像是在短时期内集中精神写出来的。他的大部分时光,想必是在闲适的沉思中度过的。他强调,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只读那些真正能给我们教益的人写的书。那么,应该读谁的书呢?我们发现,这个自学成才的人此时已经十分自负,他告诉我们,你若想学习哲学,不要从古代哲学读起,而应该读他写的书、受他的意见熏陶,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他的这个说法只能姑妄听之。他如果不读古代哲学,是创立不了他自己的哲学的,而我们如果不读古代哲学,也是欣赏不了他的哲学的。</p><p class="ql-block"> 他不是在课堂上讲学,也不是在书斋里做学问,而是如同与三五好友相聚,既诚恳又轻松地叙说自己的所感所思。他以一个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姿态写作,写出了流传于古的哲学经典。笛卡尔是自觉地这样做的,他的目标读者不是专业人士,而是明白事理的普通人。《谈谈方法》最能体现他的文风,这本书是用他的母语法文写的,而不是用当时通行的学术语言拉丁文写的,他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觉得那些单凭自己干干净净的天然理性来判断的人,一定善于评判我的看法,胜过只信古书的人"。他还说,他在普通人的推理中所看到的真理,要比在读书人的推理中所看到的多得多。因为普通人是在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推论错了,其后果立刻会来惩罚他;而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进行思辨,所作的推理在他身上只会产生一种后果,就是离常识越远,从中获得的虚荣就越大,因为要把这些推理弄得像是真理,必须花费许多心思,运用许多技巧。</p><p class="ql-block"> 在他看来,写得明白是要有本事的,晦涩含糊的文风倒是很适合于才智平庸的人。这种人靠了晦涩含糊就可以无所不谈,就好像一个盲人为了跟明眼人打架不吃亏,便把对手拉到漆黑的地窖里去。的确如此,一个人敢用明白的文风写作,得有底气。</p><p class="ql-block"> 笛卡尔写作的时候确实想着普通读者,他不但要求自己尽量写得明白,而且还教读者怎样读他的书。他的建议是,先通读全文,像看小说那样不必很用心,了解大意就行:如果发生兴趣,就读第二遍,理解书中思想的内在联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用笔画出就行:到了第三遍,他说他相信读者会发现,以前用笔画出的大部分困难都能够解决了。我估计这是他自己的读书方法,那么可爱地向读者传授。</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个在普通人面前平易近人的大师,在知识圈里却相当傲气。 他不愿意浪费时间和专业人士讨论。不过在《谈谈方法》出版后不久,他用拉丁文写了《形而上学的思考》,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显然是专业人士,他把稿子送请六位哲学家或神学家提反驳意见,然后他做答辩,把这些反驳和答辩都在书里出版了。由此可见,他并不走极端,在写书的时候,对通读者和专业人士分别对待,但又是兼顾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