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柴烧瓷器传承人——杨国强

凡人絮语

<p class="ql-block"> 杨氏柴烧瓷器传承人——杨国强</p><p class="ql-block"> 抚顺日报记者 魏宁 </p><p class="ql-block"> 柴烧是中国制瓷史上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传承其法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一件古朴的柴烧陶器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存在。在我市,有一位传承古老柴烧手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他的名字叫杨国强,是一名80后。在他的手中,一块块陶泥在高温柴火的淬炼下,呈现出泥与火的完美交融,诠释了传承千年的陶器古朴古韵之美。近日,记者来到杨国强的工作室,采访到了准备到福州参加工艺美术作品展的杨国强,听他讲述自己的柴烧陶器传承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就是围着陶器和瓷器转”</p><p class="ql-block"> 杨国强的太爷爷是抚顺人,在当时的抚顺是一名柴烧陶器手艺人。后来,他的太爷爷举家迁往吉林生活,也将抚顺大地上的柴烧陶器手艺带到了吉林。1982年,杨国强在吉林出生。年幼时,他最熟悉的味道来自陶泥和烧柴,最难忘的场景是年迈的太爷爷和爷爷坐在椅子上拉坯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喜欢陶器和瓷器,对于我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采访中,杨国强回忆说,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他渐渐喜欢上了柴窑,特别好奇那一方经过高温煅烧的窑炉里,会诞生什么样的好看作品。</p><p class="ql-block"> 2005开始,杨国强到河北1、吉林、辽宁等地探访老窑址,寻找记忆中的古法柴烧味道。就是在这样的探访过程中,杨国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最迫切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法柴烧传承下去。有了想法之后,当时在北京结识了妻子李银萍的他,跟随妻子一起回到抚顺,开启了自己的柴窑复烧之路。杨国强说:“我的太爷爷是抚顺人,我的妻子是抚顺人,来到抚顺也就等于回到了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2013年开始,杨国强开始着手建柴窑。同年下半年,他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没白没黑、成宿合夜地画图纸。没有合适的耐高温砖,他就四处找朋友托关系,从千里外运回一大车高温砖。干活人手不够,全家人齐上阵给他帮忙。2014年,2个月的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杨国强复刻了他小时候记忆中的一口长4米、宽1.5米、总容积1.5立方米的古法柴窑。</p><p class="ql-block"> 杨国强说:“其实在2013年之前,我一直跟着一位抚顺师傅学焗瓷,做瓷器修复。我的人生兜兜转转,一直是跟陶器有缘分,也一直是跟抚顺有缘分。”</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作品,都是窑变温度的特别呈现”</p><p class="ql-block"> 一说起自己的非遗文创作品,杨国强的话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他指着工作室展架上的作品对记者说:“这些都是柴窑陶器,入窑前都是一个颜色,但是出窑之后就是颜色各异了,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杨国强告诉记者,他是一位坚守古法手艺的非遗传承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纯手工打造,尤其是拉坯、修坯都坚持纯手工,为的就是还原一份古朴的匠心味道。”</p><p class="ql-block"> 对于柴烧陶器,窑火的温度变化是关键。相比于电窑的温感可控、成品率高,杨国强更喜欢柴窑的“多变”魅力。他介绍说,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窑的木材材质不同,陶器作品的呈现效果也不同,十分考验烧窑人对温度曲线的精准把控。要想烧出一窑柴烧陶器,需要用木材烧上三天三夜,然后熄火封窑10天,等待窑内自然降温才能取出作品,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半个月时间。尤其是烧窑那几天,杨国强经常是白天晚上守在窑前,不敢打瞌睡,生怕温度控制不好影响作品质量。</p><p class="ql-block"> 杨国强觉得,柴烧陶器的迷人之处,就是柴烧的陶器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於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散发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蓝色和绿色是柴烧作品中的稀有颜色。在杨国强的工作室有一件三角花插陶器,这件作品历经万千窑变呈现出的一抹绿色冰釉成为了点睛之笔。杨国强说:“这件作品最难得的是花插侧面的一道绿色,带给整个作品一份活力色彩。后来我尝试着在用同样步骤去柴烧复刻这件作品,但是却没有成功,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柴烧对火的要求极高,烧窑过程中,怎么加木材、什么时候加木材、加什么样的木材都是因素,还要重点考虑气温气压以及干湿度对烧窑温度的影响。往往一窑柴烧陶器成品率只有40%,每件作品都不相同,这也是柴烧陶器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从热爱的坚持到传承的坚守,杨国强坚持了11年。11年来,他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熟练掌握了烧窑的古法技艺,能独立完成整个烧制过程,熟练运用家传单一木柴升温法和二次升温法。</p> <p class="ql-block"> “希望更多青少年了解柴烧陶器”</p><p class="ql-block"> 因为坚持古法制作,杨国强的作品风格多样独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9年6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篆刻委员会主席王丹带队来窑址参观,就柴烧技艺与电窑烧制的差别,与杨国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辽宁青年》杂志也对杨国强的柴烧陶器技艺进行了专门报道。</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杨国强一边立足工作室潜心钻研柴烧陶瓷器技艺,一边将目光落在这项技艺的青少年群体传承上。“你看,这是上次望花区塔峪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做的手绘陶瓷盘子,这是成品,过两天我们俩就给学校的孩子们送去,让他们做个纪念。”杨国强拿起一件作品,递给记者,“你看,孩子们做得多棒!”</p><p class="ql-block"> 他的工作室是抚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作实践基地、抚顺市青少年研学基地。他擅长柴烧陶器制作以及焗瓷工艺,他的妻子李银萍擅长大漆制作。只要一有时间,夫妻俩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公益活动。他们走进区残联,传承非遗技艺,帮助残疾人士就业创业,走进校园普及非遗知识,展示非遗技艺,鼓励更多孩子们了解非遗、爱上非遗。</p><p class="ql-block"> 杨国强说,目前,自己打算和妻子参加完福州的工艺作品展后,回来抓紧时间再建一个小型的柴窑,为青少年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环境。</p><p class="ql-block"> 技传千年,匠心如初。在杨国强看来,柴烧,是人与窑的温度对话,也是泥与火的绝美相逢。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关注柴烧陶器,参与传承非遗中来。 </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亲力亲为,体验瓷艺的奥妙,仅仅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就完成了一篇大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