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二十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回家为团圆。清明回家为祭祖。清明节这一天,不管身居何处,人们都会纷纷返回老家,祭祖扫墓,因此,清明节是中国人缅怀先人的节日。 </p><p class="ql-block"> 如果将清明紧紧是为一个中国人祭祀祖先的节日,对清明的认识未免过于狭隘了。清明时节,万物洁齐而清明,气清景明万物显。它融寒食禁火之哀思,上巳踏青之欢愉,是一个集祭祀、踏青、游乐为一体,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型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阅读古人写清明的经典诗词,品味富有历史文化韵味的清明,不失为一种惬意。</p> <p class="ql-block"> 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堪称古今写清明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 在清明这个古老的节日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到处是祭祀的人,人人脸上的表情都是沧桑而悲凉。每一次的清明祭祖扫墓,都免不了勾起的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下雨了,雨水飘在脸上,不算冰凉,还是春日。心中有些郁结,想找个地方喝杯酒一解忧愁。抬眼望去,酒家何处?恰好,一牧童骑牛迎面而来。问路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抬手指指杏花村。清冷的春雨,悲凉的清明,孤身赶路的的诗人,触景伤怀,心境凄迷纷乱,寥寥数语,将浓浓的哀愁刻画得入木三分 。</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出了最凄凉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p><p class="ql-block"> 乌鸦和喜鹊在昏暗的树林里啼叫,清明寒食节的时候是谁家在哭泣呢?风吹过旷野,纸钱在空中飞舞,古墓一个挨着一个,上面已经长满了青草。棠梨花和白杨树相互映衬,这里到处都是生离死别的地方啊。黄泉之下的人听不到哭声,在傍晚萧萧的雨声中,人们只能无奈归去。乌啼鹊噪、纸钱飞舞、古墓春草等烘托出扫墓时的悲伤氛围,体现了生死离别的痛苦和对先人的深切思念。</p><p class="ql-block"> 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最晴朗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p><p class="ql-block"> 诗人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诗人先写郊外踏春所见,后写春游所感。清明的原野美丽如画,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人不由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恍然大悟,人生中的事物感情,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程颢作为理学大师,在晴朗的清明日不忘思考人生。</p> <p class="ql-block">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写出了最富有诗意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p><p class="ql-block"> 春风吹开了梨花之后,不久便是清明,此时春光明媚。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游春,西子湖畔,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游人纷纷收拾行装归去,歌声和乐声都已经停歇。被惊扰了一天的流莺,回到属于自己的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诗人从白天写到日暮,从游人写到流莺,从阳光灿烂到写到夕阳西下,从喧嚣写到平静,把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湖风光尽收笔下,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西湖清明游春图。</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的《清明》写出了最豁达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诗人目睹清明时节桃李盛开,荒冢的凄凉,通过典故,发出对人生贤愚的感慨,表达出无论贤愚,最终都将归于尘土的豁达态度。</p> <p class="ql-block"> 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写出了最无奈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p><p class="ql-block">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我们还是珍惜当下,及时行乐享受吧。</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写出了最悲凉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p><p class="ql-block">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诗人知道,这种美好的景色不会长久,很快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独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在这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此时,苏轼在镇江办理赈饥之事,已经半年没有回家了。恰逢清明节,他想杭州,想家人由此联想到自己。在许多人看来,春日里,百花盛开,处处好风光,可苏轼却高兴不起来,已经到清明了。身处异乡的我,无法为祖先扫墓,只能在黄昏的小院里思念着亲人。亲人与自己隔着咫尺江山,像极了余光中的那首诗: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望穿秋水,音信全无,怎么办?到梦里吧,梦里去与他们相会吧,可是,角声又惊醒了我,梦中相聚也成了奢望。一颗游子的心顷刻破碎。</p> <p class="ql-block"> 顾太清的《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写出了最令人向往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p><p class="ql-block"> 清明,正是植树的好时节。清明的前一天,词人夫妻两人从古寺中移来一株海棠,种在自家庭院里。看着这株海棠,顾太清太高兴了。猩红的色泽,还是个花苞,但是,词人想象着它开花的样子,定然是美丽出凡尘。到那时,小小的树会成长为一棵参天的树,到时候,可不要忘了我这个种花人哦。长大的树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与丈夫共植一棵树更令人感到充满情趣。试问世间什么难得?不过就是夫妻二人同心同力,有共同的兴趣和心情共度悠然的时光。顾太清笔下的清明节谁不向往!</p><p class="ql-block"> 韦庄的《长安清明》写的是最感伤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p><p class="ql-block"> 作为晚唐的诗人,韦庄经历了大唐盛世由极而衰,目睹了都城长安从流光溢彩到满目疮痍,怀着这样的思绪写清明,自是别有一番滋味。诗人对盛唐太平盛世的怀念被清明节的到来暂时打断,抬望眼,忽然意识到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芳草青青美得让人难以忍受。宫中把清明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大路上骏马乱叫,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眼前风光和昔年相似,心里不禁隐隐快乐。这样的清明节是快乐无忧的,但是诗人的内心却十分悲伤。春光中,从朝廷到百姓,似乎都忘了大唐那岌岌可危江山,忘记了动乱的痛苦,殊不知,那个繁盛而强大的唐朝早已不复存在了。这样的清明,在韦庄心中没有快乐,只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无力和伤感。</p> <p class="ql-block"> 乔吉的《折桂令·客窗清明》写出了最失意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p><p class="ql-block"> 词人客居他乡,恰逢清明节,思乡的情绪更加浓烈。风风雨雨中梨花开始凋零,窄窄索带的门帘,纱窗小巧精致而玲珑。一盏忽明忽暗的莹豆青灯,游子能有什么好心情?枕头上客子的情怀,心事重重全在天涯海角外的家中。清愁太重太浓感觉白发特别特别长,五十年的人生令人感觉如同春梦的情境。忽然间抬头一看,只见人家正在准备过清明,顺着杨树和柳树,炊烟正在缓缓往屋檐上面升。一个客居在外的人,清明时节,面对着一盏孤灯,自然不会有啥好心情。天涯漂泊,形单影孤的游子,春天的景色愈美,失意的情绪越浓。</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清明》写出了最乐观的清明诗。</p><p class="ql-block">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p><p class="ql-block"> 寒食禁火,三天之后,舟中晨起,家家户户,生起新火,燃起新烟。湖光山色,大好春光,把诗人的客船映衬得更加明净。鸟儿衔着花草,悠然自得;小孩做着游戏,这快乐是与诗人无缘的。少数民族儿童的独特服饰,很难见到了;楚地的女子,腰肢纤细,亦是可爱。昔日辉煌的定王府,早已不复繁华;遥想贾谊府中的古井,依旧是当年模样。白白辜负了东汉刺史周举为寒食改革的好意;因为没有钱粮,只能学西汉严君平那样靠卖卜维持生计。是过富贵生活,还是过山林生活,一切自有天意。诗人只要一壶浊酒、一盏清茶、一顿疏食,就足够了。一生颠簸流离的诗圣,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积极乐观。人各有命,人各有志,既然选择了高洁之路,不愿同流合污,就要忍得住寂寞清贫。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无怨无悔,超然物外,度过余生,岂不乐哉。</p> <p class="ql-block"> 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写出了最洒脱的清明诗。</p><p class="ql-block">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p><p class="ql-block"> 皇帝的亲信刘郎中在田野有一座清幽的别墅,但不肯独自行乐,经常找亲近的人设宴共享。这一天天气放晴,愈觉园林景致幽美,清明设宴,想必是用皇帝赐给近臣的新火了。刘郎中常以文章学问聚会朋友,有道德不会孤单,自有人来结伴为邻。池中的阳光照窗,阴影荡漾,会客一定到晚上兴尽才回去。杯中的春酒带着药的香味,宴客必定拿出佳肴美酒来招待。屋檐前落花满地,竹丛里的鸟儿常来窥看客人。身居于这样清幽的地方,何必再问什桃花源,或者找别的什么地方归隐。清明节,诗人应邀赴刘郎中之宴,此时乃应酬制作,文有谄媚之嫌,但诗人的自然洒脱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写出了最清逸的清明词。</p><p class="ql-block">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p><p class="ql-block">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诗人笔下,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 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 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 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 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 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风和日丽的清明固然热闹非凡,天高云淡的春天煞是可爱,遗憾的是时光最是无情水,没有人能真正留住春天,正如没有人能留住时间。但是诗人却用自己清逸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清明最美好的记忆,春天最靓丽的倩影,让人永远咀嚼回味。</p><p class="ql-block"> 清明,人间最美的时节。南方,花红柳绿,北国万物萌动。“慎终追远”,历经2500多年的演变,清明的意义在已经超越了单纯对祖先的缅怀,更多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孝道的弘扬,对自然的亲近,在追思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在传承中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