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心自安

阳光安康

<p class="ql-block">  清明,既是慎终追远的节气,亦是万物复苏的节点。在这哀思与生机交织的特殊时期,如何实现情绪调节的动态平衡?</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中的“哀伤整合理论”提示,压抑情感反会加剧心理负担。不妨去做一些有仪式的活动,如焚香时凝视袅袅青烟勾勒故人轮廓,或对旧照轻诉未竟之语。这种“仪式化哀悼”既能释放情绪,又可避免沉溺。也可效仿古人“尺素寄情”,将信件系于风筝放飞,或折成纸船随溪流远去,完成与逝者的象征性对话。</p><p class="ql-block"> 清明正值春气升发之际,《黄帝内经》强调“根于外者,命曰气立”,“与自然气机相合”理念,可通过赤足踏青实现:土壤中的分枝杆菌经足底刺激,可促进血清素分泌,缓解抑郁情绪。采摘艾草制青团时,指尖沾染的不仅是春汁,更是生命轮回的启示。“心愿需顺应自然规律”,种下纪念树苗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亦是对新生的期许——正如梨园中老树新枝共沐春雨的图景。</p><p class="ql-block"> 清明心绪调节的本质,是在哀思与希望间建立动态平衡。从心理学层面的情绪接纳,到东方智慧的自然疗愈;从群体共鸣的社会支持,到认知层面的意义重构,多元方法的交织正呼应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当我们学会以清明之气涤荡心尘,便能在缅怀中获得超越生死的力量——恰如漫山梨花落尽后,枝头悄然萌发的新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