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觅旧(二)

水岩

<p class="ql-block">四、历史</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海上归隐处</p><p class="ql-block">泰兴路445弄</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生于一个官僚簪缨的世家。他曾7次上书要求变法,组织强学会、保国会,提倡改良主义,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清末民初的维新派思想家。</p><p class="ql-block">变法失败漂泊海外16年后,他重回祖国,在上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13年。</p><p class="ql-block">康有为在沪归隐的生活始于昔日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今中华新村,即是“辛园”一隅。当年园内林木森然,奇花如海。他常在园中吟诗作画,泼墨挥毫。1917年,他的六十寿宴在此处举行,其名著《广艺舟双辑》也在这里完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今中华新村的庭院里矗立着4棵约有百年树龄的广玉兰,据说是晚年归隐沪上的康有为先生所植。</span></p> <p class="ql-block">暨南大学旧址</p><p class="ql-block">康定路528号</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保留了古典主义风格的老建筑,现周围建筑均巳拆除,其被工地包围,但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暨南大学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并于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最终于1949年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并。这栋旧址建筑曾是暨南大学的重要校舍,见证了学校在上海时期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下,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在真如的校舍夷为废墟,被迫迁入公共租界继续办学,地址在康脑脱路(今康定路528号)面积不到原校舍的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学史教授郑振铎先生,当时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领导人之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随之陷入日军手中。是屈从敌伪继续办学,还是挺直脊梁关闭学校,暨大面临着严峻的抉择,校董事会紧急会议作出了关闭学校的决定,以示对日寇侵略的抗议。郑振铎先生走进这栋大楼的教室先向同学们宣布了校董事会的决定:“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立即停课,关闭校门”.随后他照常讲课。教师、同学都明白这是最后一课,郑教授讲课格外认真和紧凑,好象要在这一课时里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然而声音却是那样的沉重;同学们听课也特别专注,拿着笔记个不停,仿佛要把郑教授讲的知识全记下来。时间是那样的珍贵,可又是那样的无情。突然马路上传来隆隆的马达声,郑教授一眼望见几辆车头挂着日本旗的日本军车正向学校的方向驶来,他毅然合上书本,以沉重的口气宣布:“记住,这是上午10点30分,现在下课。”学生们全体起立,有的望着窗外的日本车,紧紧地握起了拳头;有的用手抹去无声的泪水,眼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就这样,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的办学结束了。这段历史构成了郑教授的散文《最后一课》。</p> <p class="ql-block">小校经阁旧址</p><p class="ql-block">新闸路1321号</p> <p class="ql-block">其为一座标准的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风格的八角小楼,曾名小校经阁。1912年建成,建筑面积214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的八角楼飞檐式楼台,墙面装饰花纹类似中国古代窗花并有如意形花纹。房顶由琉璃瓦铺就,每只屋角上饰以各种吉祥小动物,底层屋檐起翘,下有斗拱。是目前上海滩仅存的传统式私人藏书楼旧址了。</p> <p class="ql-block">校经阁的主人为刘晦之(1879-1962),出身于晚清一个重臣之家。刘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称一流,其中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有其比。其龟甲骨片的收藏就达2.8万余片。据文物部门统计,我国现存的龟甲骨片总共9万余片,而刘晦之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1953年,刘晦之将龟甲骨片全部出让国家,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接收。</p><p class="ql-block">小校经阁还以藏书著名,藏书达10万册之巨,以明清精刻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至解放时,尚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000余部,善本达1928册。这些书籍分装在500只特制的书箱里,打开书箱箱盖,上面罩了一层细细的铁丝网,这是为防老鼠钻进去而特制的。其中,刘晦之为把《四库全书》依目统统收齐,收不齐就借来抄录副本,并将所收书的原刻本,统统恢复旧貌,因此在小校经阁里,长年雇着十几名抄书、校书的工匠,书山书海,忙个不停。</p><p class="ql-block">1951年,刘晦之将所有的藏书连同那500只箱子,以及上古三代及秦汉时期的兵器130件,分装20个箱子,全部捐给上海市文管会。为此,陈毅市长曾颁发嘉奖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刘晦之认为:“人生若是失败,最大的失败,必定是做人的失败。”他一生以“多做好事,与人为善”为准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刘晦之逝于1962年,生前几乎所有的藏品都捐献了出来。还有一批古墨古砚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该馆为之特辟“中国历代古墨陈列室”。像这样身后不留一石一木,倾其所有奉献社会的精神,在私家收藏史上将流芳百世。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较经阁对面即为刘晦之旧居</p> <p class="ql-block">现刘晦之旧居及小较经阁都住有诸多居民。院子里也多有杂乱的搭建。</p> <p class="ql-block">海关图书馆旧址</p><p class="ql-block">新闸路1708号</p> <p class="ql-block">原为中华民国海关图书馆,始建于1931年,彼时上海有五座专业图书馆,但拥有独幢大楼的图书馆仅此一例。如今,这座海关图书馆已划归静安区图书馆管理,名为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外在的建筑风格却还保持着88年前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老洋房</p><p class="ql-block">常德路545弄39号</p> <p class="ql-block">现为一桌一案茶室</p> <p class="ql-block">中央特科机关旧址</p><p class="ql-block">武定路930弄14号</p><p class="ql-block">现为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奉贤路68弄</p><p class="ql-block">是一个展现百年上海城市印记与海派生活场景的场所。博物馆成立于2018年,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旧物品,如界碑、门房山头、楼梯转角部件、壁炉门槛等,这些物品充满了年代感,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所在的西王小区由“中国地皮大王”程谨轩于1911年投资建造,是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式安妮女王风格建筑群。小区内有12幢花园洋房,建筑风格优美,采用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墙、红瓦坡屋顶等设计,具有浓郁的海派气息‌。</p> <p class="ql-block">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总会所旧址</p><p class="ql-block">康定东路28号</p><p class="ql-block">现为上海静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康定东路28号是一幢假三层的老洋房,连续拱圈支撑的内廊,清水红砖的外墙,四坡顶上的老虎窗,无处不透示出历史的信息,但如今已难以找到这幢房子主人的名字,不过,在一份1947年的地图上,在这幢房子处标注的是“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总会所”。</p><p class="ql-block">旧上海所谓的“人力车”实际上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包车”早期叫做“东洋车”、“人力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力车的木质铁箍轮子改为铁质橡胶轮盘,被叫做“橡皮车”,20世纪后,营运的人力车车厢一律涂成黄色,于是才被叫做“黄包车”,曾经是上海最主要的代步工具和城市运输工具。</p><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虹口沦陷,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就迁到了“义泰兴煤球厂”隔壁。21世纪初,静安区政府对这幢老洋房进行大修,使老洋房显露出昔日的英姿和风采,并把它作为静安区少儿图书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犹太住宅</p><p class="ql-block">陕西北路430号</p><p class="ql-block">现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住宅建于1913年,建筑为西式花园别墅,砖混结构四层。自由平面,空间丰富,清水砖墙,各立面差异明显,不讲究对称,鱼鳞瓦铺坡屋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房主原为犹太人。</span>一二楼从事黄金美钞买卖,三四楼居住活动,一家人在此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是20世纪众多犹太家庭在上海的一个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摩公馆</p><p class="ql-block">陕西北路446-448号</p><p class="ql-block">现在主要用于商业经营,是一个集高端定制、珠宝展示、潮牌买手、新锐设计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潮流集合地。</p> <p class="ql-block">西摩公馆由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伍朝枢父子建造。民国初期,伍廷芳在此建造西式楼房,其子伍朝枢于1928年续建。是当时上海较为繁华的区域,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西摩公馆为连体式别墅,富有浓郁的欧罗巴风情,底楼门洞采用双抱式连体拱门的建筑形式,上有卷棚式雨厦,拱券门窗饰券心石。</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1924年以“西摩饭店”的身份面市,后成为太平花园的一部分,入住者多为侨民和中产之家。</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大批犹太人涌至上海,不少人直奔太平花园,这里被称为“小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的用途发生了变化,成为上海轻工机械修理厂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太平花园</p><p class="ql-block">陕西北路440-476号</p><p class="ql-block">现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曾任清朝政府外交使节的伍廷芳在此建造西式四层楼房6幢,开设专供外侨食宿的饭店。1928年起,其子伍朝枢在弄内续建同式房屋9幢,另沿陕西北路建造3幢。</p><p class="ql-block"> 建造完成后,弄内居民以侨民居多,多为南欧人,还有不少犹太人,这里曾是南欧人在上海的一个集居点。</p><p class="ql-block"> 二战开始之前,大批犹太人涌至上海,由于西摩会堂和犹太人学校就在边上,不少犹太人直奔太平花园,使其成为犹太人的聚居区,被称为“小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 1948年,屋主回到上海,将弄内草地出售,买主在草地上建起了三层房屋25幢,形成了如今太平花园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雪士德医学院</p><p class="ql-block">北京西路1320号</p><p class="ql-block">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雷士德医学院(雷士德医学研究院)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建筑师兼慈善家亨利·雷士德捐资建设的医学研究机构,曾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研究型医院,现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经修缮后转型为高端医疗机构和睦家静安院区。‌</p><p class="ql-block">‌由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于1932年建成,其遗嘱规定遗产用于上海教育、医疗与慈善事业。</p><p class="ql-block">建筑由雷士德创立的德和洋行设计,融合现代主义与装饰艺术风格,以中轴对称、简洁造型为特征,局部细节如主入口与窗裙墙体现Art-deco元素。</p><p class="ql-block">‌研究院下设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研究与实验手术分部,吸引包括伊伯恩、蔡翘、汤飞凡等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推动近代中国医学与病毒学研究。</p><p class="ql-block">被誉为“远东最大研究型医院”,设备可媲美国际同类机构。</p><p class="ql-block">‌1941年日军占领导致机构停摆,1954年由上海市政府接管,后更名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p><p class="ql-block">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23年启动修缮,2024年6月完成并恢复医疗功能。</p><p class="ql-block">‌现为和睦家静安院区,承担慢病管理、国际医疗及学术交流功能,延续医疗属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德莱蒙德住宅</p><p class="ql-block">华山路263弄7号</p><p class="ql-block">现为老字号品牌馆</p> <p class="ql-block">1899年,由上海的白礼氏矿烛公司购地投资兴建,因英国大律师德莱蒙德在此居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1976年光明食品集团成立后,这里成为其办公地,后经改造,变身成为上海首座全面展示老字号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p><p class="ql-block"> 住宅为英式花园住宅,三层三开间,砖木石混合结构,以正门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属都铎复兴风格,建筑青红砖砌,明木装饰,正门外有多级踏步,踏步护栏用青砖夹红砖线,栏顶有多处护手,大门外凸,用青红相间的砖头簇柱,柱头则以红砖刻科林斯柱式。 </p><p class="ql-block"> 其内部装修,古朴典雅,特别是壁炉非常精美,如今内部修旧如旧,以一户五口之家的沉浸式展示,探寻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家庭风貌。</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p><p class="ql-block">新闸路613号</p><p class="ql-block">现为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通过图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央军委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成立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离开上海向苏区转移,将近8年间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展览面积192平方米。纪念馆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建筑,由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所在建筑和相连的三幢石库门建筑组成。纪念馆将旧址所在建筑和一墙之隔的三幢石库门建筑打通,改造为陈列展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华山路303弄16号</p> <p class="ql-block">近代的历史遗存在静安附近还有太多,如戈登路巡捕房旧址、旅沪德侨住宅旧址、章士钊旧居、唐绍仪旧居、孙中山故居、何香凝旧居、刘湛恩旧居、许崇智旧居、宋家老宅旧址等等。</p> <p class="ql-block">有说“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那近一百年就我这周围二、三公里的点点滴滴,得说看上海。</p><p class="ql-block">一圈下来,类类种种政治家多,企业家多,当然还有搞文学的、搞艺术的、搞医学的、搞收藏的,唯独无一科学家,看来近代,搞科学技术的是即无权也无钱无名的那类人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