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觅旧(一)

水岩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前后,由于治疗腰椎盘突出进了我的出生处静安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恍惚间,已近古稀,闲时独躺于病床上,不免感叹,不免唏嘘,更不免怀旧、不免追忆。儿时的居住的房屋早巳不复存在,留在记忆深处的留存基本也荡然无存,在这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代之以此是一幢幢、一片片的高楼。打开电子地图,忽然惊奇地发现,在这方园三、四公里范围内,在这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大树下,竟仍顽强星星点点生存着一些近代标志性的花花草草。于是在治疗的闲暇开始了一段近代文化、历史、经济、宗教探访之旅。</p> <p class="ql-block">静安区中心医院</p><p class="ql-block">现也为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儿时父辈囗中的劳工医院,估计总要有百年的历史吧。小时多病,对此家医院影响颇深,但建筑已不复当年情形,好在还在原址。这次奔着其中医伤科的陆氏伤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而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陆氏伤科系“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陆念祖主任为其第八代传人,为我这次治疗徐洪亮主任为笫九代传人。陆氏伤科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也是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其肩周炎的疗法列入全国百项中医药适宜诊疗技术研究项目。</p><p class="ql-block"> 其董氏儿科也是其院特色,也是上海中医流派传承基地。</p> <p class="ql-block">一、文化</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故居(康定东路85号)</p><p class="ql-block">康定东路85号</p><p class="ql-block">现为石门二路社区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张爱玲在上海有多处居住地,最重要的有二处,除康定东路85外,另一处为常德公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康定东路85号,一</span>幢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张爱玲本人也是出生于此,并在这里生活了2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透过青砖外墙和红</span>砖装饰的外表,这栋穿越一个世纪的“豪宅”散发出骄傲冷艳的气质,它仿佛一位才华横<span style="font-size:18px;">溢的窈窕淑女</span></p><p class="ql-block">遗世而独立,高贵且孤寂。</p><p class="ql-block"> 张迷们或许只记得常德路195号是她的成名之所,而忽略了此处才是这位民国第一才女的真正故居一一这里浸润着她孩提时代的点滴回忆,无论辛酸或是甜蜜,都犹如胎记印刻在斑斓生命中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这样述她的出生地:“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听得到电车的铃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p><p class="ql-block">常德路195号。</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曾二度居住于常德公寓,在此写下了《创世纪》《金锁纪》《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成为了海派文学圣手。</p> <p class="ql-block">当年张爱玲曾居住过的常德公寓5楼51室、6楼65室,现有居民居住,其一楼开了家咖啡馆,极有文艺特色,老板娘温文尔雅,颇为健谈。</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在上海的其它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聂耳旧居</p><p class="ql-block">常德路633弄65号</p><p class="ql-block">现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聂耳旧居处于静安区恒德里,1932年,明月歌舞剧社集体宿舍搬至于此,聂耳也随之居住于此二楼。</p> <p class="ql-block">阮玲玉故居(沁园邨)</p><p class="ql-block">新闸路1124弄9号</p><p class="ql-block">现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沁园邮里最出名的居民当属一代影星阮玲玉。她十六岁从影,在近十年的影艺生涯中成功塑造了旧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形象,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成为红极一时的电影巨星。同为演员的影坛双生花梁赛珍、梁赛珠姐妹也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厉国香女士曾生活于此。她师从张大千等书画名家,作品秀逸有致,以清丽见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外沁园邨内曾设有中共地下</span>组织的活动地点,共产党人汪萃英、潘秉乾夫妇曾在这里从事地下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祥卿在这里曾开展学生救亡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谭抒真旧居</p><p class="ql-block">南汇路38号,是一栋建于1941年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民国风情。</p><p class="ql-block">现这栋建筑现仍然由谭抒真的家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谭抒真(1907年~2002年)这位音乐界的传奇人物,不仅是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奠基人,更被誉为“中国提琴制作之父”。</p><p class="ql-block">他 是上海工部局乐队的第一位中国提琴家,1928年赴日留学后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与他同住的是葛朝祉和王品素教授。</p> <p class="ql-block">黄葆戉旧居</p><p class="ql-block">新闸路1312号</p><p class="ql-block">旧居现有其子女居住</p> <p class="ql-block">黄葆戉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p><p class="ql-block">醉心书法、碑帖、篆刻、绘画等艺术,历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职。1920后到上海定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后任馆美术部主任达20多年,葆戉精于鉴定,所出版的书画艺术价值甚高。还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主任及上海大学书画系教授等职。葆戉书法宗秦汉,得戚伯著碑精髓,承伊秉绶笔意,沉健秀逸,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称“海上三老”;审定书画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并称,号“沪滨四慧眼”。其篆刻初法皖、浙派,继宗牧甫,上追秦汉,复参汉瓦晋砖、封泥及三代吉金,自成一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曾任上海市文联第三届委员。</p> <p class="ql-block">慈孝邨三字为黄葆戉所书</p> <p class="ql-block">联华歌舞班旧址</p><p class="ql-block">北京西路1298号</p><p class="ql-block">现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联华歌舞班旧址是一幢沿街的三层建筑,砖木结构,属于新式里弄住宅。</p><p class="ql-block">联华歌舞班成立于1931年,其前身为1929年成立的明月歌舞团,由著名音乐家黎锦晖所创办。歌舞班采用主任制,黎锦晖担任主任,负责管理和音乐指挥。歌舞班下设艺术组和音乐组,成员包括王人美、黎莉莉、聂耳、周璇等众多文艺精英‌‌。</p><p class="ql-block">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联华股东因紧缩机构停办歌舞班,名义上的联华歌舞班被遣散,但实际上全部班底原封不动地重新组织起来并改名为“明月歌舞剧社”‌‌。</p><p class="ql-block">联华歌舞班旧址不仅是文艺精英的汇聚地,也是艺术史上的辉煌经典之一,至今仍被广为传颂。这座普通的老房子里孕育了众多影坛和乐坛的巨星,铸就了艺术史上的辉煌经典‌‌。</p> <p class="ql-block">附近一些文化名人旧居还有不少,诸如夏衍、孙道临、赵丹、罗伯昭、温可铮、华三川、史量才等。</p> <p class="ql-block">二、经济</p> <p class="ql-block">张兰坪旧居(红公馆)</p><p class="ql-block">南阳路134号</p><p class="ql-block">现为隐溪茶馆</p><p class="ql-block">此建筑安妮女王时期风格,建于20年代,五开间,三层坡顶假四层老虎窗。</p><p class="ql-block">主人张兰坪,曾任上海振华油漆有限公司董事长,后担任世界红十字会上海分会会长。在老上海的口中它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红公馆”,并与南阳路170号的贝家旧宅(白公馆)、铜仁路333号由邬达克设计的绿公馆齐名。坊间戏称白、绿、红三大公馆。</p> <p class="ql-block">何东旧居</p><p class="ql-block">陕西北路457号,曾为上海辞书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何东旧居由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28年,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这座建筑曾是何东家族的私人宅邸,后成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办公地,现已被改造为艺术展览空间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何东(Robert Ho Tung Bosman)他是荷兰裔犹太人与华人的混血儿,父亲是荷兰裔犹太人Charles Henri Maurice Bosman(粤语音译何仕文),母亲是广东宝安人施娣。何东自幼受中国文化熏陶,以中国人自居。‌</p><p class="ql-block">何东是香港开埠后的首富,其创立的何启东家族是英属香港时期的第一望族。</p><p class="ql-block">‌何东是香港著名企业家,曾担任怡和洋行华总经理,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与妻子张莲觉共建东莲觉苑,推动香港私立女子义学与佛教发展。</p><p class="ql-block">‌何东是香港大学创办人之一,并在1926年接办《工商日报》。</p><p class="ql-block">‌何东家族名人辈出,包括澳门赌王何鸿燊(何东的侄子)和功夫巨星李小龙(何东的外甥)。</p> <p class="ql-block">荣宅</p><p class="ql-block">陕西北路186号</p><p class="ql-block">现为久事集团所有,会经常举办展览。</p> <p class="ql-block">荣宅,是清末民初中国企业家荣宗敬于1918年购入的家宅,堪称上海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p><p class="ql-block">荣宗敬先生和他的弟弟荣德生是民国时期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先后共创办了21家企业,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资本家。解放后这里曾长期作为民主党派的机关,改革开放后由久事集团经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董浩云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陕西北路414号</p><p class="ql-block">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董浩云故居也是他1940年开办的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所在地。他是20世纪世界7大船王之一。上海是董浩云事业的开始地。</p> <p class="ql-block">董浩云(1912-1982)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创办人,中国现代航运先驱、“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被誉为“现代郑和”。</p><p class="ql-block">他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他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是世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近一倍;虽不及“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环球集团多,但其船舶的种类之多、单船吨位之大、机械设备之新,均超过环球集团。</p><p class="ql-block">其长子董建华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p> <p class="ql-block">贝公馆</p><p class="ql-block">北京西路1301号</p><p class="ql-block">现贝公馆已被改造成荣府宴餐厅和贝轩大公馆酒店。</p> <p class="ql-block">时任中国银行总裁的著名金融家贝祖诒先生曾居于此,贝轩大公馆因此得名。贝氏宗族声名显赫,贝祖诒之子——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颜料大王”贝润生、美国美中经贸促进会会长贝聿恺均为贝氏后人。</p> <p class="ql-block">上海贝轩大公馆,始建于1934年,模仿苏州园林而建,宛若世外桃源。每一块嶙峋的青石、突起的孤峰均由贝老先生亲自挑选,别有一番闲情逸致,三面临水,草木郁然;五角凌空飞翘,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临亭可尽览曲径通幽、鱼戏莲叶间的花园全景,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元利当铺</p><p class="ql-block">武定路203号</p><p class="ql-block">现为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元利当铺,这座始建于1932年的建筑,融合了徽派建筑风格和欧式装饰,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大楼。它的南北两进,东西五开间,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96平方米,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当铺建筑之一。元利当铺,又称“元利当”或“元利大当”,在民国时期因其雄厚实力被誉为“海上第一当”。如今,经过改造,它以“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的身份重新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典当息费</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典当行职工薪资</p> <p class="ql-block">除上述旧址外,还有林巧稚、颜福庆、富文寿、周作民等旧居尚未游览。</p> <p class="ql-block">三、宗教</p> <p class="ql-block">西摩会堂</p><p class="ql-block">陕西北路500号,现址属上海教育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西摩会堂‌,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它由旅居上海的赛法迪姆犹太人共同出资兴建,于1920年建成,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具有希腊神殿式的造型。‌</p><p class="ql-block">雅各布·沙逊为悼念其亡妻雷切尔夫人而捐建。沙逊是旅居上海的地产大亨,会堂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他的妻子,也成为了上海犹太社区的重要宗教活动中心。在二战期间,西摩会堂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2001年,西摩会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目前不开放,仅能在门囗拍照。</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中国内地会总办事处</p><p class="ql-block">新闸路1515-1533号,现址为上海儿童医院。</p> <p class="ql-block">中华内地会,基督教新教跨宗派的传教团体。创始人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J.H.Taylor,1832~1905)。</p><p class="ql-block">1865年,他在回英国养病期间于伦敦创立了中华内地会,1872年内地会在上海设立总部,1889年在美国、苏格兰、瑞典和德国等国建立起内地会支会,内地会成为国际性传教差会。</p><p class="ql-block">至1936年,内地会已建教堂1233所,有来华传教士1326人,发展信徒逾9万人,由此成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最大差会。中华内地会以其信仰上的纯全及教士的刻苦牺牲精神而著称。该会因为直接开办教会,故也可视为中国基督教的一个宗派。</p> <p class="ql-block">闽南堂旧址</p><p class="ql-block">胶州路260号</p> <p class="ql-block">闽南堂的前身是旅沪闽南基督徒聚会所,成立于民国1934年,1937年成立教会,定名为上海闽南中华基督教会。后教会购买了胶州路260号的一座英式三层楼房作为礼拜堂。信徒中多数是商界人士,但也有来自学界、医界及台湾籍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玉佛寺</p><p class="ql-block">安远路170号</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母亲带着去过,以后这座近在咫尺的著名寺庙竟有近六十年再没踏入过,这次借着住院,再次游览,颇为感慨。</p> <p class="ql-block">玉佛寺因此玉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特意拍了四大金刚。据母亲说,这是我小时不敢直视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在静中心附近还有很多宗教场所的存在,诸如静安寺、居士林、怀恩堂,圣尼古拉斯教堂,好像还有个清真教堂,因时间关系这次没去游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