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族谱“生不立传”

智达习作

<p class="ql-block">  族谱,作为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镌刻着家族繁衍变迁的轨迹与人物事迹的光辉,承载着先辈的精神与文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自古以来,“生不立传”成为族谱编纂的一项传统风俗,这一传统深受儒家、道家文化以及家族传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儒家倡导“慎终追远”的思想,强调后人对逝者的追思缅怀,认为这一行为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在这样的观念下,为逝者立传被视为对他们一生的尊重与纪念,而为生者列传则被视为一种“自颂”的行为,有悖于谦逊的美德。道家的“生死观”同样对这一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认为,生者尚在阳间,因果未了,而逝者进入阴界后魂魄才得以完整。因此,立传具有某种“仪式完成”的意味,唯有对逝者立传才符合这种观念。</p><p class="ql-block"> 从家族传统角度来看,在世者的生平尚未完结,其行为、功过与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此时为他们立传,极可能导致评价的片面性或失实性。古代宗法制度严格,强调尊卑有序,为在世者立传容易引发长幼辈分间的争议。若为年轻子弟作传,更会被视为僭越礼制的行为。此外,对长辈“隐恶扬善”是家族的传统要求,但在世者若有过失,在族谱中不便直书,而隐晦处理又违背了修谱应尊重事实的原则,所以往往选择宁缺毋滥。</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与古代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族谱,应集志、史、谱为一体。儒家和道家文化固然需要传承,但现代家谱不应完全墨守成规,而应尊重事实,避免神化。例如,某祖立传,若其一味遵守礼仪,中规中矩,仅站在家族观点处理事务,完全不顾个人情感,动辄请家法、背祖训,这样的记载虽然符合传统,却缺乏对人性的关怀与对真实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现在修谱应允许为生者立传。可以采用简历形式,简洁明了地记录生者的基本信息、主要经历与成就。亦可采用事件表述形式,无论族人为人如何,只要在某件事上以家族利益为重,如卫护、守护家族利益,捐赠公益,帮助他人,筹款为家族修路、修祠等,皆值得记录在族谱中。这种记录并非断章取义,既不一俊遮百丑,也不一丑抹百俊,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一次行为即可。</p> <p class="ql-block">允许生者立传,能够让族谱更加鲜活、真实地反映家族的发展历程。它不仅能够激励当代族人积极为家族做出贡献,还能让后代更加直观地了解家族成员在不同时代的担当与作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让族谱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