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数学盛宴,赋能未来课堂——封开县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共赴第 37 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封开县教师发展中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育之路,步履不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名师引领,未来可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月的羊城春意盎然,教育的热忱在此激荡。3月28日至30日,在广东财经大学基础教育帮扶项目的支持下,封开县教师发展中心组织16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奔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参加第3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广州)教学观摩研讨会。12位名师倾情演绎的课堂盛宴、16位教师如饥似渴的学习身影,在数学思维的碰撞中,勾勒出教育创新的动人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名师荟萃,智慧激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徐斌:从具象到抽象,建构“倍”的思维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斌老师的课——《数量关系:倍的认识》,以“找春天”活动导入,带领学生一步步实践感知,让“倍”的种子悄然生根,同时利用形状、颜色、声音等手段,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加深对倍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设计的变魔术的互动环节,由实物花朵,到图形线段,再到数字符号,徐老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认知的过程,真正的做到了教育无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老师整个课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林俊:在变式中拓展,于实践中深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俊老师带来的精彩课例——《圆柱的体积(练习)》,尤为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练习内容由基础到提高再到拓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采用“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典例分析”的课堂模式,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圆柱的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饮料体积转化为圆柱计算的实例,不仅夯实公式V=πr²h的运用,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又有效连接生活与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林老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还可以绕着长方形的什么旋转得到圆柱呢?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充分体现“练习不是重复,而是思维的再生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强震球:符号化思维,叩开代数之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强震球老师带来的精彩课例——《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课堂上,强老师从“24点游戏”出发,逐步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和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再以探究五边形个数和边数之间的关系这个活动,上升到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最后以“写出你想到的b=a×5的故事”结尾,整堂课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符号背后的数学意义。充分体现了其重视知识构建过程的理念及符号化思维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贲友林:时间流转间,数学与生活的交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贲友林老师的课--《24时记时法》,以“我的一天”安排表等生活场景切入,对比两位学生不同的安排时间,直观建立24时的“连续性与周期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贲老师引入《新唐书·历表》中的“古历分日,起于子半”,让课堂充满着古人的智慧。他巧用教具“时间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12时/24时对比)、合作探究24时制与12时制的转换逻辑,强化知识内化。接着,贲老师通过习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使用24时记时法,感受到24时记时法的便利和重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贲老师以“问题链”驱动思维进阶,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时间转换规律,并结合跨学科案例深化应用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中应用了DeepSeek介绍了科学家华罗庚的一天,深入贯彻人工智能助力课堂教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布置设计作息表制作、模拟生活场景应用等任务,融合数学应用与时间管理,渗透珍惜时间的价值观教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罗鸣亮:玩转数字排列,解码数学规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摆数游戏》,以“挑战闯关”形式串联课堂。通过初级挑战、升级挑战、终极挑战三阶任务,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知数的分合与排列逻辑。课堂采用磁贴圆片操作、小组竞赛等策略,激发低龄学生兴趣,强化动手与思辨能力,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使其建立起推理意识,发现规律,找到目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老师以“问题导学”启发思维,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规律,并在错误中迭代优化策略,有效培养数感和协作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呈现低段数学“玩中学”的鲜活样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穆传慧: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穆传慧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穆老师在课上渗透的学科深度融合。以《墨子·经上》中“圆——一中同长也”为核心理念,通过古文释义与几何特征的对照,既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又强化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相等”的核心概念。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的本质特征。以“对于圆,你想研究什么?”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数量、长度、位置、关系”四个维度展开探究,紧扣圆的数学属性。课堂从“套圈游戏中哪种方式更公平?”、“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等生活问题出发,将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拓展时,穆老师提到了中国古人的“方圆哲学”,教导孩子们要待人圆润,内心坚强。这不仅仅是一节优秀的数学课,更是一堂文学课,哲学课!彰显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展现了特级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和独特的教育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王福华:数感启蒙,在具象中感知“大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福华老师执教的《认识“千”和“万”》,为低年段学生搭建了一座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王老师的课程以“万人大礼堂”为切入点,通过全运会运动员的数字化解读以及与万人大会堂之间的数字关联,让学生在具象的爱国情境中理解抽象的大数概念。借助“小方块堆积”、“计数器”,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活动,借由“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的方法,自然引出计数单位的关系,唤醒学生对抽象的数位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象体验,让数感培养落地生根。从万人大礼堂的具象数数到生活场景的估算应用(如听课人数、学生人数等),学生在猜想与验证中深化对“千和万”的量级感知。这种从书本到生活的延伸,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又激发了学生对大数的探究兴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袁晓萍:化繁为简,发展模型意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晓萍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总量=分量+分量》一课,通过先引导学生用手势感受数学故事的魅力,再引导学生发现“差不多”的奥秘,然后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在课堂中,袁晓萍老师能让学生自己找出关系,得出结论:分量+分量=总量。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通过在编~变~辩动手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万宝莹:分物析理,分数概念的深度建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宝莹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立足单元核心概念,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探究分数的意义。通过“平均分”“整体变化”等关键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冲突中理解分数的相对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有趣的猜谜游戏唤醒学生对分数的记忆后,在具体的情境如分饼干、折纸片、画线段、分苹果中,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从具体数量→几何图形→计量单位→集合整体的认知升级,完成单位“1”概念的建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计对比性探究活动,通过“同分数不同整体”的涂色实践,让学生巩固理解自主发现,相同的分数关系,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不同。接着以“2个圆的分数表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推动学生突破单一整体认知局限,理解单位"1"的相对性本质,实现概念认知的螺旋上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骆奇:跨学科实践,数学与美学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骆奇老师执教的《地图着色》一课中,骆老师以“地图着色至少需要几种颜色”展开课堂。通过给地图涂色,引导学生在涂色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再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发现只需要4种颜色后,继续抛出“还能再少吗”引发思考,着手操作探究,从而引出四色定理。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充分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不禁惊叹:“原来拓扑学的种子可以这样播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一)周卫东:结构化梳理,构建知识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卫东老师执教的《“数的认识”总复习》,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数学之旅。课堂上,从远古“结绳计数”、“石子计数”,到甲骨文计数、算筹计数,再到现代的算珠计数,孩子们跟着老师探寻计数方法的演变,发现不同时期计数背后与“计数单位”的紧密联系。十进制、二进制的讲解,更让思维在数的世界里跳跃,原来“计数单位×单位个数”藏着数字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老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整数、小数、分数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他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深刻理解数的本质与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还巧妙串联小数性质、分数相等的思考,如“0.9是否等于1”的探究,点燃思维火花。最后关于“好课如寻宝”“好课如登山”的感悟,更是为这节复习课画上温暖注脚——知识在探索中积累,思维在攀登中生长,这样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课堂,真是让人收获满满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二)朱国荣老师:探索二进制的数学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国荣老师带来的《记数的奥秘》二进制课程,如同一场数学探险。他从计算机的底层逻辑入手,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教具,让学生们理解“0和1”如何构建数字世界。课堂中,学生们化身“小小程序员”,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借助计数器,直观 “拨一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很快发现,现有的数位无法满足表示更大数字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得出需要增加数位的结论。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揭开二进制记数法的神秘面纱,亲手体验二进制的转换与运算,感受数学与科技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专注研学,共赴成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场数学盛会中,我县的16名骨干教师全程投入,被名师的课堂魅力深深吸引,或奋笔疾书,记录精彩环节;或凝神思考,品味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或举起手机,拍下课件中的关键内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或为学生的精彩回答鼓掌。课后,大家围坐分享笔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畅谈感悟,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满载而归,砥砺前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广州)教学观摩研讨会为封开教师团队搭建了一座连接前沿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这场汇聚名师智慧与创新火花的盛会中,教师们以“学习者”的姿态深度浸润课堂,以“研究者”的思维剖析教学本质。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技术优化路径,更是对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如何让知识真正“活”在学生的思考中,如何用技术赋能而不失学科本真,如何以“慢”的艺术守护“快”时代下的思维生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天的思维激荡,为封开小数人打开了一扇眺望教育星空的窗。教师们带着装满智慧的行囊返程,必将把研修所得化作润泽课堂的甘霖。让我们期待这些教育火种,在贺江两岸的校园里绽放出更璀璨的教学之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组委会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稿/编辑:林慧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孙武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