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日从沧州坐火车来到了德州。第一站,苏禄王墓。苏禄王墓又称苏禄国恭定王墓、苏禄东王墓,是明朝初年国王陵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安葬着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另一座是位于南京的浡泥国王墓),也是中国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p> <p class="ql-block">御碑楼。面阁一间,进深一间,硬山卷棚瓦顶建筑,合基长8.8米,宽9.01米,高1.44米,内置“御制苏禄国东王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碑高2.5米,宽1.1米,厚0.25米,碑额蒙刻:“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碑文为明成祖朱棣撰写,刻立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九月初一日,共677字。碑文记录了当年苏禄王访问中国及所受礼遇盛况,褒赞苏禄国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并肯定了苏禄国东王一行340多人的出访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灭……‘’。</p> <p class="ql-block">苏禄王墓神道位于牌坊与祠庙大门之间,神道现状长75.7米,宽9.2米,神道两侧安放有七对石像生。明永乐年间(1418年)依王侯墓葬等级于神道两侧配置了七对石象生,自南注北分别为石狮2座、华表2座、石虎2座、石羊2座、石马2座、武官2座、文官2座。苏禄王墓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作为明代雕刻的艺术精品,具有鲜明异域文化特色,反映了明代石刻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棱恩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展示了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国东王率领三百四十多人的友好使团,不远万里前来中国访问,受到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归国途中,东王不幸病逝,永乐皇帝以王之礼将其厚葬德州的全部过程,以及苏禄国简况、守陵村落的形成、东王后裔的宗教风俗和东王后裔在德州的生产生活情况。</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展示了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在游览苏禄东王墓时留下的部分名诗佳作,以及东王后裔在中国历史上有突出作为的代表性人物。1986年中菲两国合拍的大型历史题材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的剪辑片段,向游客循环播映。</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展示了公元1417年到2017年,600年历史进程中,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图文记载和两国后裔之间交往的书信和物件。</p> <p class="ql-block">苏禄国东王墓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墓基坐北朝南,是一个占地约五亩的高台。高台上的基体为圆形土丘,土丘下部围以石砌的护墙,墓前有明永乐十五年立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苏禄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p> <p class="ql-block">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己丑,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苏禄王墓东南方,有3个比王墓略小的封土堆,便是王妃和二位王子的坟墓。</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德州博物馆。这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历史足迹展厅以时间为主体脉络,展现了各个时期的德州人文,是德州历史文化的总理之厅。全厅风格庄重沉稳,融传统的展陈方式与现代化手段于一体,拓展信息含量,渲染参观氛围,强化艺术效果,给人视觉上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上为龙山时期陶拍,下为龙山时期灰陶鬲</p> <p class="ql-block">上为战国时期灰陶鼎,下为战国时期灰陶壶</p> <p class="ql-block">上为战国时期“齐之法货”刀币,下为战国时期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上为汉代红陶鸡,下为汉代红陶猪。</p> <p class="ql-block">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人,与孔子、朱熹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思想家。他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和“独尊儒术”等重要思想,确定了汉代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意识和价值取向。</p> <p class="ql-block">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陵县神头镇)人。他多次劝诚汉武帝亲贤臣、远小人、尚俭朴、奖农桑,深得信任。东方朔性格谈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机智幽默,被称为“滑稽之雄”。</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朝书法家。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任平原太守期间,抗击安史叛军,英名当世。他开创“颜体”楷书,笔法刚健雄浑,道劲严正。其代表作《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保存在山东省陵县文博苑。</p> <p class="ql-block">孙伏伽(586-658),唐朝贝州武城(今武城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处事从容,荣辱不惊,敢于直言上谏,“悟主匡失”。《旧唐书》称其为“忠纯”。</p> <p class="ql-block">上为汉代博山炉盖,下为五代时期注子。</p> <p class="ql-block">唐代铜镜</p> <p class="ql-block">明代男、女陶俑</p> <p class="ql-block">上为唐代垂拱三年乐师佛石造像,下为唐代永淳二年弥勒佛石造像</p> <p class="ql-block">上为宋代瓷罐,下为元代高足碗。</p> <p class="ql-block">上为元代铜权,下为清代铜降阎魔尊造像</p> <p class="ql-block">文明遗珠展厅以文物精品陈列为中心,以宋元瓷窑和汉代葬墓的复原展示位亮点,向您呈现德州人文演进的精彩之处。在本展厅中,强调参观环境的塑造,注重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的探索、猎奇心理,着重设计了一系列充满互动感和实境体验的环节,使参观过程同时成为一个知识拓展与运用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汉代绿釉红陶制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青玉双凤浮雕匕(西周),济阳县刘台遗址一号墓出土。长13.6厘米,最宽3.8厘米 青玉质礼器。玉身呈扁平长条状,色青绿,光润半透明,顶端和两侧有对称的脊齿,下端为斜磨双面刃。正背两面均以双勾阴线雕刻上下两只呈侧立姿态的凤鸟,嘴长微曲,高冠圆眼,两翼上翘,长尾上卷超过头顶又下垂于胸前,腿部强劲有力,足分两趾。在刀法上,它以斜刻的宽阴线同细阴线组成的双钩线刻划纹饰,线条婉转流畅。上下两组凤鸟纹,是西周中期凤鸟纹的典型形象,对研究西周时期的艺术形态和制玉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唐三彩水孟(唐代),陵县神头镇东方合墓出土。高6厘米,最大口径12厘米。陶质文房用具。内施黄、绿、福、白色釉,色彩艳丽:外为黄色云纹、边缘似浪花翻卷。釉色晶莹润泽,造型精巧绝伦,体型轻盈别致,为一件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唐三彩作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龙凤纹贯耳宝月瓶(唐代)陵县神头镇东方合墓出土。口径4厘米,高23厘米,最小足径5厘米,最大足径20厘米。陶质盛器。波斯风格,器身施黄釉,瓶身两面饰有龙凤图案,四周对称环绕葡萄纹,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波斯与中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密切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三彩盘(金代)。口径15厘米,高3.4厘米,底经9.4厘米。陶质盛器。散口,平底,矮圈足,盘内底黄色,饰有绿叶、白花及红色花蒸等图案,盘外底有一圆形凹陷,直径4.8厘米,圈底内环书“元贞三年胡家朔”字样。</p> <p class="ql-block">上为唐代汉白玉浮雕连座佛像,下为宋代磁枕。</p> <p class="ql-block">左为汉代绿釉<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陶庖厨俑</span>,右为汉代红陶庖厨俑</p> <p class="ql-block">唐代鎏金铜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东汉陶楼。通高144厘米,长64厘米,宽36厘米。灰陶质明器.器身分四层,用两个立柱,柱上有鸟形陶饰,二三四层门窗饰雕刻委形围案,三四层门窗两侧各饰圈座套叠,各层饰有斗拱及廊楠,楼顶为殿底顶,有鸟形脊饰,底部有台阶与一陶俑。</p> <p class="ql-block">东汉绿釉红陶井</p> <p class="ql-block">东汉贴塑镂空红陶器座</p> <p class="ql-block">东汉绿釉红陶八连枝灯</p> <p class="ql-block">东汉十五连枝绿釉红陶灯</p> <p class="ql-block">德州瓷展厅内的展品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红绿彩瓷器,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花鸟图案灵动鲜活,这些作品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城市记忆展厅包罗万象,它既是已经消逝的古老院落和街区,又是残存于文字和图画的景致风景,还是一句句方言老话、一首首童谣曲词、一个个节令风俗。展厅通过场景模拟再现的手法展示了历史上繁盛一时的古德州城。</p> <p class="ql-block">婚庆现场</p> <p class="ql-block">“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高规格展览,首次在德州落地。该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通过五个单元展示中医药的历史进程、文化底蕴和特色优势。</p> <p class="ql-block">展现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基本原理;展示中医药保护生命和养生治未病的防治思想。</p> <p class="ql-block">介绍中医药的理论典籍和防治思想方法和中医器药并重的优势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文物、藏品、药材等大量图文资料,结合德州当地提供的医书、药材、文物等,多维度展现中医药的独特贡献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董子园风景区。德州董子园风景区是为纪念西汉大儒董仲舒而建设的旅游景区。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家文化成为官方意识形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区以儒家文化为主题,致力于弘扬儒家思想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包括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柳湖书院等,建筑风格为传统的灰白色调,体现古朴、简洁的汉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柳湖书院正在修缮没能参观,只能远观。</p> <p class="ql-block">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青铜像</p> <p class="ql-block">董子读书台是景区的核心,始建于隋朝,后毁于战乱,现复建后的读书台高24.8米,由董子读书大殿、董子祠及相关配套工程组成。</p> <p class="ql-block">来到董子读书台才知道这里中午11点到下午2点半休息不开放,只能隔着栏杆看了看。</p> <p class="ql-block">董子读书台复原了董仲舒“下帷讲诵”和汉武帝“策问”的场景,仿佛穿越千年,回到那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循京杭运河进出京城的达官量贵、学人举子、骚人显客,途经德州,必登临董子读书台,游赏怡情,吟诗题赋,风光文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极一时。有诗写道:</span>“春入柳湖三面青,仲舒曾此驻传经。迄今繁露沿题额,旷代诸生溯典型。’’ “柳湖西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p> <p class="ql-block">卢雅雨柳湖结诗社。卢见曾,德州人,号雅雨山人。勤于吏治,曾两任两准盐运使,“所至皆有殊绩”。好书好才,筑‘’雅雨堂”藏书10余万卷。校刊《经易考》等珍本30余种,创修书院多处。工诗文,《雅雨堂丛书》11种128卷。沉浸于董子读书台秀美风光和柳湖书院浓厚文风之中,与诸名士结社于此,诗赋唱和。乾隆皇帝亲书“德水耋英”匾赐之,时人称赞“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p> <p class="ql-block">春秋舫位于岸边,其名称中的“春秋”寓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舫”则是指船,象征着承载历史、继往开来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董子园风景区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享受宁静的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逛完董子园风景区后直接去火车站返京,愉快充实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