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下</p><p class="ql-block">十三、憨山景区</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北部,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的后花园。景区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6万平方米3。整体规划为东、中、西三条轴线,拥有20多个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场所,洞内整体为浮雕造型,顶绘有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背景是采用借鉴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五台山全景图》,用3D打印现代技术打印出来,再现五台山及周边景点的全景图浮雕墙。</p><p class="ql-block">憨山景区是一个主要以灯光秀为主的景区,只是我们去的时候,春节元宵节期间的很多观赏彩灯都已经拆卸了,重点只看了彩绘五台山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十四、五台山</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而且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山”。</p><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最鼎盛时期的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僧侣三千多人,最高时僧尼达到万人之多。</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我们导游只领大家去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殊像寺和龙泉寺,还有五爷庙等三个寺庙。</p><p class="ql-block">这里朝圣许愿的人特别多,人挨着人,人挤着人,挪动一步都非常艰难。在佛主面前虔诚祈祷的热烈场面更是令人瞩目,亲眼所见好多人把买的东西直接递给僧人,双手合十祈祷的人比比皆是,一个特别的现象是年轻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十五、晋祠</p><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它始建于北魏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p><p class="ql-block">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从最初的纪念性祠庙,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集建筑、园林、雕塑、碑刻、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晋祠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变迁。</p><p class="ql-block">晋祠的建筑群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晋祠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p><p class="ql-block">晋祠是我们游客要求增加的景点,的确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十六、海会书院</p><p class="ql-block">在海会书院是一位僧人做的讲解,这位僧人二十多年间游学了全国400多所寺庙,有些事讲的很清楚。</p><p class="ql-block">海会书院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与韩城、桐城并称“三晋名学府”,被称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明清科举摇篮。</p><p class="ql-block">海会书院创建于隋代,初名“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赐名“海会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包括唐代双塔(如来塔、舍利塔)区、明清时期的书院建筑群区、古刹区等三部分。</p><p class="ql-block">1.唐代双塔区:有如来塔与明代舍利塔并立,是书院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2.书院文化区 ,包含讲堂、藏书楼等传统书院设施,展现古代教育体系。明清时期是书院的黄金时代,培养了68位进士、数百位举人秀才,包括两位大学士、四位尚书等历史名人。廉政文化 :多位清官廉吏(如王国光、陈廷敬)在此求学,形成廉政思想传承。</p><p class="ql-block">3.古刹区 :含钟鼓楼、四大天王殿等佛教建筑,体现宗教与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在海会书院文化区里,还有一个地方是晋城市阳城县的“廉政教育”基地,一副对联“宝塔峰高作儒宗泰岱,龙泉水活为圣学渊源”。</p> <p class="ql-block">十七、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是康熙皇帝两次下榻的地方,培养了不少官员和秀才。此景点担任导游讲解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年轻女孩,一米七的大高个儿身着民族服饰,说起话来特别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它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原名“中道庄”,《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里,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p><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p> <p class="ql-block">十七+ 郑州二七广场</p><p class="ql-block">大巴车于晚上五时许将我们送到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因为距离返程火车还有好几个小时,于是我们将行李通过导游放在了宾馆暂存,就近去了二七广场。二七广场距离火车站很近,穿过繁华的街道,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擦肩而过,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此时已是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灯光将二七纪念馆装点得格外醒目,双塔塔身在灯光下清晰可见。广场上满是欢声笑语,孩子们嬉笑玩耍,年轻人并肩漫步,像我们一样的外地游客也不少,先是瞩目敬仰,后在此拍照留念,广场四周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温馨与安宁。</p><p class="ql-block">二七广场的纪念馆,记录的是1923年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工人们为争取权益举行总罢工。2月7日,吴佩孚调动两万多军警血腥屠杀罢工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工人为中国工运史谱写了英勇抗争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山西此行,让我们一饱眼福,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山西的自然景观壮美奇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壶口瀑布等;山西的人文历史同样厚重迷人,如云岗石窟、悬空寺、五台山等;反映晋商辉煌往昔有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等。</p><p class="ql-block">这一路,我们不仅收获了美景,还收获了满满的温暖。我们三姐妹每到一地,不管是进景区,还是住宿餐饮,都能够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游玩时互相搀扶,时刻提醒注意安全,虽然我们都是古稀老人,但是在每一处美景下,都互相用相机为对方定格这美好的瞬间。山水有相逢,朋友有相聚,期待下次再次携手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