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鳌山下,我那熟悉的校园

乐在其中

<p class="ql-block">  年初,我的文章《时代印记:七十年代的舟山中学风貌》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也得到美篇平台的鼓励,但我总感到缺少些什么,好似一幅未完成的画作,觉得少了那么几笔关键的色彩。如今,我利用Al生图技术,又凭借自己的记忆,绘制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舟山中学的几幢楼屋,我感觉似乎填补了上篇文章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当这些熟悉的建筑在画面中渐渐成形, 往昔的岁月也随之一点点复苏, 镇鳌山下,我那熟悉的校园,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位于校园中央的“思刘堂”,那时叫“中心楼”,它稳稳地矗立在那里,三层楼高,气势恢宏,仿佛一位威严的长者,默默地守护着校园。它始建于1921年,历经岁月的洗礼,现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点,为纪念舟山中学创办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先生取名。走进“思刘堂”,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  “中心楼”左边的这幢平屋建造于1956年,我们称为“五六平房”,这是初中班级的教室,虽然空间简陋,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的初中(12)班就在右边第二间,那小小的教室里,承载着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那些美好的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五六平房”后面是一幢二层的“五四楼”,这幢教学楼建造于1954年,起始只有一层楼,二年后的“五六平房”就是依照它的式样建造的。后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特别是文革复课后,几届学生人数叠加,才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盖成二层楼房,成为了我们熟悉的“五四楼”。这里通常是高中班级的教室,我的高一(5)班就在一楼的最右边,每天,教室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青春的旋律,是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楼前室外也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p> <p class="ql-block">  学校北面紧靠山边有一幢后来建造的二层教学楼,宛如依偎在大山怀抱中的孩子,温馨而宁静。我的高二(15)班就在楼上右边第三个教室。楼前还有一口池塘,池水清澈见底,偶尔能看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每当学习累了,我们就会望向窗外,看看北面那片宁静的青山,也看看南面的池塘,心情随之会平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我读高中时,我们这一届有16个班级,这是舟山中学建校至今高中招生班级最多的了。“五四楼”那边的班级从左到右依次排列,1至6班在一楼,7至12班在二楼,而13至16班则安排在学校北面靠山的那栋二层楼。那时的校园,充满着活力与朝气,每个班级都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中心楼”右侧的二层小楼紧邻陆军司令部,它的前身是百年前的“校长楼”,现也是市级文物保护点。我在那个年代读书时,那里有音乐教室、医务室和总务处办公室。音乐教室里,我们曾齐声高唱“东方红”,歌声激昂,传达着那个年代的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镇鳌山下,我那熟悉的校园,一幢幢教学楼就像一座座知识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每一块砖瓦,每一扇窗户,都承载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梦想与追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存在,也是我们青春岁月的见证,是那个特定年代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矗立90年的镇鳌山下舟山中学早在2012年3月已整体搬迁至新城,然而,定海昌国路的老校址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现为舟山市田家炳中学。当我每次路过这里,大门口董建华先生手书的“舟山中学”四个大字依然醒目,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那首嘹亮的校歌,仿佛还在秀丽的镇鳌山下回荡,勾起我无尽的回忆……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注:Al生图会有失真,仅供参考。</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lzmljd" target="_blank">时代印记:七十年代的舟山中学风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