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3.29.三月初一,周六,晴暖。</p><p class="ql-block">下午15:20,与朋友过了东干渠闸门桥,闸门下方渠水碧绿,仿佛春柳在荡漾。我们沿峡谷路向西往黄河方向走去。途经旅游码头东大门,门口停着许多小轿车,白色较多,黑色也就两三辆。有门卫在值班,大门铁栅栏关着。我们转弯向南边清水池方向走,前方路被一新墙堵住,山坡下停着一黑一白两辆小轿车,估计车主同我们俩一样,也是来爬牛首山的。</p><p class="ql-block">果然在上坡起步不远处,遇到两个中年女士,她们在返回。我们走到坡顶,远望游船码头那里红瓦绿柳,隐隐卓卓有人头攒动,遥遥听到悠扬婉转的音乐声。我们顺着羊场石板小路到了黄河边,北望拦河大坝东西横亘在两山之间,河水犹如银龙被大坝降伏,库区水面如镜,倒影着停靠的门机,像翩跹起舞的蝴蝶在抖动翅膀,高压变电架也在水里隐隐绰绰……左岸的亭子间和右岸的码头游船在碧水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干燥的滩坡上开着紫红色的二色棘豆,它们吸收了黄河水汽,才会如此妖艳。还有白色的三叉毛,它的功效能解肉食毒,对胃病有疗效。</p><p class="ql-block">迎面走来了十几个人,他们要下山,我们要上山。游艇和大船往来与河水间,山边的绿柳和白草惊艳了游人的眼,他们徜徉在大禹神斧劈波斩浪的黄河大峡谷之中,浮想联翩而至……</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一百零八塔对面的山上,隔岸观望神奇的佛塔。(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和建筑价值。</p><p class="ql-block">佛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水库西岸的陡峭山坡上,背靠贺兰山余脉,面向黄河峡谷,地理位置险要,风景壮丽。</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建造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建于西夏时期(1038-1227年),但部分学者推测可能更早至唐代,后经西夏、元、明各代修缮。</p><p class="ql-block">发现与保护:1958年因修建青铜峡水库被发现,1963年被列为宁夏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1. 布局结构:依山势分12层排列成等腰三角形,总计108座塔:第1层(顶层)1座大塔,高5米。第2层至第12层依次为3、3、5、5、7、9、11、13、15、17、19座。整体高差约30米,南北总长62米</p><p class="ql-block">2. 单体形制: 覆钵式喇嘛塔为主,融合汉地阁楼式塔元素。 塔体由青砖砌筑,外敷白灰,部分残存彩绘。 塔基有十字折角形和八角形两种形制。 塔身分空心、实心两种构造。</p><p class="ql-block">3. 类型演变:底层多为明代改建的八角鼓腹锥顶式塔。上层保留较多西夏原构特征。</p><p class="ql-block">宗教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1. 数字象征: "108"在佛教中象征断除108种烦恼,《金刚顶经》等经典中多次出现。12层可能对应十二因缘或十二个月。</p><p class="ql-block">2. 功能推测: 西夏皇家寺院遗存。密宗修行道场。可能与黄河水患的镇禳有关。</p><p class="ql-block">3. 出土文物:发现西夏文经卷、唐卡、泥塑佛像等,佐证其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相关传说</p><p class="ql-block">当地流传"穆桂英点将台"故事,实为民间附会。藏传佛教认为绕塔108圈可消除业障。</p><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参观建议:最佳季节:5-10月</p><p class="ql-block"> 联票含黄河游船项目,可结合青铜峡水利枢纽参观。</p><p class="ql-block"> 附近有宁夏水利博物馆可供延伸游览</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2003年实施大规模保护工程,加固山体、修复塔基。</p><p class="ql-block">现建有木质登山栈道和观景平台。</p><p class="ql-block">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反映西夏佛教艺术与中原、西藏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为研究西夏建筑技术提供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印证《西夏书事》关于"峡口山建寺"的记载。</p><p class="ql-block">这座千年塔群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建筑布局与壮丽的黄河风光相映成趣,成为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的核心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身旁,有一座坟墓,临近清明节,坟前已贡有鲜花。听说它是水电站的设计者之一~万宗尧的墓地。</p><p class="ql-block">(青铜峡水利枢纽是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上的一座重要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1978年全面竣工,兼具灌溉、发电、防洪等功能。该工程是由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现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局共同设计,属于集体合作的成果。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通常以团队形式进行,个人名字较少单独突出。但万宗尧确为青铜峡水利枢纽设计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尤其在工程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在项目中的贡献包括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难题、优化坝体结构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等。这些技术创新为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青铜峡水利枢纽的设计特点:</p><p class="ql-block">1. 泥沙处理:针对黄河高含沙量,设计了排沙底孔和合理的库容调度方案。</p><p class="ql-block">2. 坝型选择:采用混凝土重力坝与河床式电站结合的形式,兼顾发电与灌溉需求。</p><p class="ql-block">3. 灌溉系统:配套建设了宁夏引黄灌区的骨干渠道,惠及数百万亩农田。</p><p class="ql-block">万宗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参与了枢纽的总体布局和关键技术攻关,尤其在基础处理(如断层和软弱夹层加固)方面提出了创新方案,确保了工程的安全性。</p><p class="ql-block">青铜峡水利枢纽的成功建设,凝聚了新中国初期水利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万宗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朋友是生态环境保护者,他出门总是提着一个手袋,见到路旁有人丢弃的饮料瓶都会捡起来,带回家,卖给收破烂的人,换两个钱,买点盐和醋,贴补家用。你瞧,他又不顾危险,下到河草边,捞捡塑料瓶,我监护他上来了,不让他冒险作业。</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山谷间,一会儿爬坡上山,气喘吁吁;一会儿拾阶而下,遇到岩石松动处,让人心惊胆战。看到坡谷地带游人随手丢弃的饮料瓶,他又跑下去捡拾,我让他小心点,别滑倒摔上一跤,得不偿失啊!山洼里干刺也多,稍不留神,不是手扎了,就是裤脚粘了许多刺疤瘌,想清理干净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游客乘坐游艇前行,可参观大禹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17:30回家途中,看见刚刚离休的同事,开着他的车到山脚下的胶泥沟松树林旁,准备种些蔬菜之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