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清明”本身最早只是二十四节气中一种节气名称,二十四节气口诀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小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的"清"就是指清明节气。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变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这与寒食节有关。</p><p class="ql-block"> 根据古代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后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由于古代帝王将相将清明节作为“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故而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p><p class="ql-block">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此。清明节便成为民间思念已故亲人祀墓的重要纪念日,政府每年也将清明节列为纪念英雄烈士的“墓祭”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把"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与“春节、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同等节日期间出行高速公路免费。</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p> <p class="ql-block">清明三候:</p><p class="ql-block">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麦花。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p> <p class="ql-block">清明习俗</p><p class="ql-block">(一)祭祀扫墓</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孝道。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香烛冥币等祭品,前往先人墓地,清理杂草、修缮墓碑,摆放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有的地方还举行献花、植树等仪式。</p><p class="ql-block"> (二)踏青</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游览郊野、登山赏景、野餐嬉戏,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美丽。踏青习俗源于古时的春游活动,象征着与大自然的亲近和生命的活力。 </p><p class="ql-block"> (三)放风筝</p><p class="ql-block">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寓意着将忧愁、疾病随风带走,带来好运。同时,风筝的高飞象征着生命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p><p class="ql-block">(四)插柳</p><p class="ql-block">清明时,人们有在门楣、屋檐或墓地周围插柳枝的习俗。柳树生命力旺盛,插柳寓意祛病辟邪、护佑平安。此外,柳与“留”谐音,也有挽留春光、留住亲人的美好寓意。清明节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也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也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理念。</p> <p class="ql-block">清明养生</p><p class="ql-block">关于清明养生,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得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这个时节,应该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p><p class="ql-block">饮食方面,宜用清补之品,食甘减酸,温润阳气,益肝和中。春季肝气旺盛,食酸易致肝气更旺,影响消化功能。脾胃虚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阳气生发受阻。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代茶饮,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将冬季体内积存的寒邪散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