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昵称:李济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25381964</span></p> <p class="ql-block">绍兴,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而兰亭景区,更是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了无数游客心中的圣地。3月18日,我有幸踏足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亲身体验了兰亭景区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兰亭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绍兴市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以其“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享誉中外。整个园林布局疏密相间,建筑错落有致,既有古典园林的精致与雅致,又融入了自然山水的灵动与秀美。</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景点众多,包括鹅池、兰亭碑、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碑林等。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步入兰亭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碧波荡漾的鹅池。池水清澈见底,几只白鹅悠然自得地游弋其中,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引吭高歌。这不禁让人想起王羲之对鹅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从鹅的游姿中汲取书法灵感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鹅池旁,矗立着一块镌刻着“鹅池”的石碑。这两字笔力遒劲,形态各异,恰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所绘之景,活灵活现。据说“鹅”字是王羲之所写,“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所补。两字一肥一瘦,相映成趣,被后人誉为“父子碑”。凝视着这块石碑,我仿佛能感受到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鹅池旁便是“兰亭碑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是康熙帝的御笔,兰亭其实是地名,因越王勾践曾在兰渚山下种兰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兰亭碑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许多游客都喜欢用手去摸这块碑,因此碑已被摸得非常光滑,又称“君民碑”。在文革时期,此碑曾被红卫兵砸成四块,后于20世纪80年代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建于石台上,亭内御碑高三丈、宽一丈,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亲笔《兰亭即事》七律诗。</p> <p class="ql-block">“临池十八缸”是兰亭景区中的一个重要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景点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而来。相传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练的差不多了有些骄傲,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不怎么样,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王羲之夫人看了后,感到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十八缸水,终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兰亭碑林区</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临池十八缸”后,我来到了“流觞亭”。流觞亭内陈列有明朝永乐年间所刻流觞图的拓片,以及“兰亭修禊图”和“曲水流觞图”等,向游客展示着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场景 。此外,亭内还陈列有当年的流觞用具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流觞亭”前就是传说中的曲水流觞之地,这里溪水潺潺,曲径通幽,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据史书记载,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等四十一位文人贤士在此修禊,他们沿溪而坐,将酒杯置于水中,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这次雅集,王羲之挥毫泼墨,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站在曲水流觞旁,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吟咏声,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雅兴。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明代诗人徐渭的《兰亭次韵》:“长堤高柳带平沙,无处春来不酒家。野外光风偏拂马,市门残帖解开花。新觞曲引诸溪水,旧寺岩垂几树茶。回首永和如昨日,不堪怅望晚天霞。”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兰亭雅集的盛况,也表达了诗人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来到了王右军祠。这里供奉着书圣王羲之的塑像,王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虽然他在书法上的名声与贡献非常显赫,但人们仍然以他的官职“右将军”来称呼他,这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位往往比文化成就更受重视。</p> <p class="ql-block">展厅四周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和书法作品。看着那些行云流水般的字迹,我不禁对王羲之的书法造诣肃然起敬。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p> <p class="ql-block">王氏家训</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景区参观,我跨过骋怀桥,一路上桃红柳绿,风光旖旎。在兰亭江畔,偶遇一群大白鹅正在悠然嬉戏,正如骆宾王诗中所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它们曲颈高歌,悠然自得,雪白的羽毛与碧绿的江水相映成趣,红掌轻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此景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古诗之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自然之美与闲适之乐。</p> <p class="ql-block">此次兰亭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深意。置身于这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饮一觞。正如古诗所云:“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兰亭之美,不仅在于其景,更在于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然。愿我们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兰亭”,静享心灵的片刻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