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故里无双地 文水南徐第一村 赏曌酒忆武则天纪念馆

王志波

<p class="ql-block">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一般被称为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3日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并于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她以皇太后身份,于唐中宗、唐睿宗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阳。当朝期间,开创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措施;军事上与吐蕃频繁交战,复安西四镇,平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但她任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晚年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今已佚。后世有大量以她为题材的文学、戏剧、影视创作。</p> <p class="ql-block">  曌酒——则天御酿,武则天人物塑像(陶瓷)瓶,山西文水则天酿酒(集团)总公司直属酒厂酿造。 </p><p class="ql-block">酒精度:38度、52度</p><p class="ql-block">净含量:475ml</p><p class="ql-block">配料:水、高粱、大麦、豌豆</p><p class="ql-block">标准代号:GB10781.-89(优级)</p><p class="ql-block"> 经查,无“山西文水则天酿酒(集团)总公司”信息,只有“山西文水则天酿酒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29日,目前已注销。</p><p class="ql-block"> 据此推断该酒当生产于本世纪初期。</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文水县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和世界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武则天故里。因有以孝文山庞泉为源头的文松河和黄河主要支流汾河过境,处眦邻的汾阳县杏花村同一水系上游,加之有崇山环抱所造成的特殊气候和特殊品质的高粱等作物,民间有着极其悠久酿酒传统和精湛技艺。史载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武则天随高宗李治回井州文水省亲,曾以家乡美酒作为供奉,此后逐为唐宮御用之佳品。</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当地人民发挥传统技艺,并加以革新创造,推出以则天皇帝自创自名的“盟”字为酒名的‘曌酒”,经常饮用端可“交润血肤,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与酒文化有割舍不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渊源。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了一首《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好一个“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竹叶美酒,芙蓉玉杯,皆是华美之物,将皇室的高贵和奢靡尽显在小小的杯酒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水作为则天故里,女皇文化成为文水酒文化的主线。在历史上彰显着帝乡的荣耀和晋商故里的繁荣,形成了特有的文水酒文化。文水人喜欢把酒文化与武则天联系起来,出现了与女皇有关的则天故里、泌水神泉、宗酒、武后乡、曌酒、女皇酒、贡酒、御酒、武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彟、则天井等品牌。</span></p> <p class="ql-block">  则天庙,即武则天纪念馆,位于女皇故里——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城北5千米南徐村北侧,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307国道由此经过,北距省城太原70公里。截至2020年4月,整个纪念馆占地2.6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则天庙寺规模较小,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山门、乐楼、正殿、配殿、回音亭等,是一处以祭祀水母为名,实则用来祀奉女皇武则天的纪念性祠宇。上世纪8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拨专款对武则天庙进行维修,扩建为武则天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20日,则天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近则天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前的一副醒目楹联:“女皇故里无双地,文水南徐第一村。”门头上悬挂一牌匾:则天故里园林。</span></p><p class="ql-block"> 则天庙是祀奉女皇武则天的纪念性祠宇,庙内有关于武则天政绩陈列、家族史料陈列以及与其相关的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 则天庙始建于唐,最晚在唐玄宗天宝七年建成(748年)。</p><p class="ql-block"> 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则天庙是现存结构,属宋金建筑中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及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屡有修葺。</p><p class="ql-block"> 1985年,重新修缮则天庙,并于山门前塑武则天雕像。</p><p class="ql-block"> 1995年,重新修建神龛内的武则天尊塑像。</p> <p class="ql-block">  踏上台阶跨过山门,呈现眼前的是一尊高大威严的武则天汉白玉雕像。</p><p class="ql-block"> 据说,此形象取中年妇女体态,身穿唐代凤服,面目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个女政治家的风采。头饰采用缩小比例的象征性的凤冠龙钗,以显露面部及体态之美。像高8.5米,台基宽9.9米,取义最大的人物用最大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此像由老一辈革命家、史学家张稼夫提议建造(1987),1988年落成。正面携刻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亲笔题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这是宋庆龄对武则天做出的公正而肯定的评价,品之耳目一新。塑像后刻有碑文,由张稼夫拟稿,安轩书。</p> <p class="ql-block">  穿过汉白玉雕像,就来到“则天圣母庙”。驻足观赏,但见门柱上刻楹联:“百步难量短长,一洞自成方圆。”赋予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探究心态。抬头观望,“则天圣母庙”匾额高悬,据说此匾是从当地百姓手中收集后物归原位的。</p> <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洞,回首望为乐楼形制,供酬神演戏之用。</p><p class="ql-block"> 则天庙乐楼(戏台),以其独特的卷棚顶设计,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传闻,乐楼舞台的内壁上珍藏着从清代后期到民国初年的戏剧演出题记共计71条,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地方戏剧史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p><p class="ql-block"> 然而,遗憾的是,戏台内部并未对外开放,使得我们无法亲自领略其内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走进则天庙大院。放眼四望:正北面是正殿,左右是偏殿、配殿和碑廊,正南是乐楼及钟鼓楼。正殿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正殿在梁架建造中,采用了典型的宋代减柱法,用材简节,结构精练,即采用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之压力,历经800多年之承压而未见其弯曲,象征着武则天以女性称帝的特定意义,这一建筑被专家评定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正殿圣母殿位居院内正北面,左右有东西厢房、钟鼓楼。寺庙规模较小,布局严谨。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出深远平缓,布灰筒板瓦覆盖。殿明间设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柱头卷杀明显,檐柱均砌入壁内。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双抄,耍头直承乳袱。殿内后槽二金柱,巧妙地安置在神龛两侧,使殿内空间宽敞。梁架结构简明,四椽袱对前后乳袱用三柱,乳楸后尾垫花墩置于四椽袱上,四椽楸上置鸳鸯交首拱与金博、平梁交构,平梁上置侏儒柱、驼峰、叉手、丁华抹颜拱共承脊博。</p> <p class="ql-block">  殿内神龛装饰彩绘富丽,内奉则天圣母像。殿顶有部分唐瓦以及神龛基座下的唐代绳纹砖,均为大殿历史的佐证。大殿内梁架、斗拱、门窗、门墩等均属金代原制,制作规整,手法洗练。 </p> <p class="ql-block">  则天圣母庙的神龛,其装饰彩绘显得分外富丽堂皇,而斗拱的制作则更是精巧细致。在殿内正中的位置,一座神龛静静地伫立着,内中供奉着武则天的彩塑。她头戴金色凤冠,身着华美的云纹霞帔,宽额广颐间流露出慈祥的神态。她怀抱如意,端坐在龛中,仿佛随时准备聆听信徒的祈愿。而神龛上方的悬塑行龙,虽头小颈细,但前腿腾飞、后腿猛蹬,气势磅礴,似乎在诉说着武则天以女子之身登基称帝的非凡历程。</p> <p class="ql-block">  则天庙正殿的楹联,乃是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其内容为:“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副集句联巧妙地融合了白居易与王维的诗句,生动描绘了武则天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她从一位普通的后宫佳丽逐步崛起,最终成为皇后、天后,甚至直接登基称帝,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这短短的十四字楹联,虽是集结了唐人的诗句,却如神来之笔,高度凝练地勾勒出武则天的传奇人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一代名相狄仁杰塑像也在配殿之中。东西配殿陈列着反映武则天家族起源与兴衰,武则天生平与政绩、全国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的绘画、蜡像、照片和文献资料,东西碑廊还有武则天手迹题跋珍贵资料等。</p> <p class="ql-block">  原安放在庙山门前的两尊石狮子是南徐村村民在2011年冬发现并出土的。通高4.47米,重26吨,采取蹲式,神态威武,这一对狮雕较为写实,它头披卷毛、张口扬颈、四爪强劲有力。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底座四周皆刻有祥云、仙鹤等吉祥图案。是非常典型的唐代石狮特征,是山西省出土最大的一对唐代石狮。</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陵墓——昊陵,就在文水县南徐村西山脚下。省文物专家组认定,这对石狮属唐代文物,应该是端立在武士彟墓东门两侧的守护之物。此次发现,为武士彟本人及其墓葬提供了重要线索与实证。</p> <p class="ql-block">一代伉俪两代王 先当妃后继称皇</p><p class="ql-block">枉言妇辈逊男子 毕竟武周匹李唐</p><p class="ql-block">能识英雄擢将相 敢除酷吏庇贤良</p><p class="ql-block">陵前碑矗空无字 功比山高流水长</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一代女皇已随风远去,静静地沉潜于历史的深处。但她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不仅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弥,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日益彰显。特别是武则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勇猛精进的奋斗精神;自励自强的学习精神”以及她“通时达变的应变能力”与“视通天下的宏阔视野”,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看重。可以说,武则天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甄别、扬弃、借鉴和学习的。</p>